蘇麗
摘 要:英語是一門極其復雜需要長期積累的語言學科,高中英語的學習難度高、內容繁瑣。隨著新農村的發展建設,國家對英語人才的需求量加大,也為整體提升農村高中生的素養提供了契機。然而,農村中學的英語資源、師資力量等較城區相比都有很大差距。農村學生英語基礎薄弱,學生普遍對英語學習的熱情不高,有的甚至還產生了厭學情緒。本文主要從學生因素、教師因素、學校因素和家庭因素依次分析各自對農村高中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影響。
關鍵詞:農村高中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影響因素
一、學生因素
要想掌握好英語這門學科,學生先天的智力因素固然重要,但其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策略、個人意志、信心等多方面的非智力因素同樣舉足輕重。
(一)學習動機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
動機是任何行為發生的基本前提,有怎樣的動機表現就有什么樣的行為表現。應付高考是很多農村高中學生學習英語的唯一動機。他們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是一種間接興趣,也就是為了升學而學,而不是對學習英語本身的過程感興趣。部分學生課堂學習的獲得感較差,課后幾乎在英語上沒有任何的“輸入”。
在實際學習中,學生對學習英語的意義尚不明確。許多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上課不能夠積極配合老師,沒有進行積極的思考,不愿踴躍發言,老師教什么就學什么。在課外更不能主動攝取英語文化知識,多渠道多方面地主動學習英語。一部分學生并非接受和理解的能力差,但是態度不端正,對英語總是提不起興趣,敷衍了事,不思進取。
(二)心理上自卑厭學,缺乏學習自信心
農村高中學生缺乏語言環境,英語要記憶的內容較多,很多學生在背誦的過程中特別容易遺忘。部分心理比較脆弱的學生付出一點點努力就急于求成,看不到瞬時的學習效果就心浮氣躁,失去學習耐心,并歸咎為自己大腦不聰明,記憶速度也慢。
高中階段英語學科的要求更高,內容的繁瑣復雜讓部分學生產生了恐懼心理,聽課過程中伴有高度的緊張和焦慮。他們往往書寫潦草,作業馬虎,上課無精打采,全程“零抬頭”,不參與課堂的任何活動。學生懶散的背后其實是自信心的不足。英語成績的落后,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心。一些學生無法靜心學習,受到一些小挫折后就垂頭喪氣,越發變得不積極,自信心頓時全無。
(三)不能勞逸結合,學習效率低下
由于高中課程學習強度大,節奏快,不少學生不會科學安排作息時間,對自己所學的知識缺乏系統整理。許多學生只懂苦干、蠻干,把開夜車當作“搶占先機”的法寶。這必然導致白天課堂學習時頭腦不清醒,直接影響聽課效率。
其實,學生忽略了學習效率的問題:“用功”是分“有用功”和“無用功”的。很多學生在精神萎靡的狀態下背書,會發現對于之前背過的英語單詞和語法知識幾乎是沒有什么印象和沒學過似的,有的甚至是剛剛背過扭頭就忘記了。于是只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簡單重復,在惡性循環中喪失英語學習的興趣。在學習上花的時間多并不代表所收到的成果就多,效率低下的學習有時還不如徹底放松地去娛樂。
(四)學習方法不當,學習途徑單一
對英語缺乏興趣的學生來說,“學而不思,思而不學”是其英語學習的常態,只知死記硬背不知靈活運用。把自己活生生地當成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老師灌輸到哪里就接受到哪里,不能將所學知識聯系自身實際情況。
農村學生相對城市學生而言,比較封閉內向,進入高中后常常諱疾忌醫,掩飾自己在學習上的困惑和不足。至于與同學開展合作式學習、自主探究學習幾乎從不涉獵。總是“孤軍奮戰”,試圖自行解決英語學習困難。他們不會借助豐富多彩的多媒體環境來激發自己的英語學習熱情,更不能及時向英語老師求助。很多學生又缺乏自主學習意識,心中沒有明確的學習階段性目標和縝密的學習計劃。一部分學生還嚴重依賴老師,被動學習。
二、教師因素
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主導者,農村高中的教師的課堂教學更是絕大部分學生所依賴的英語學習的主要獲得途徑,學生的英語素養水平很大程度上受教師的直接影響。
(一)教育理念相對滯后
理念是行為的先導,對教學起著指導和統帥的作用,會直接影響教師的所有教學行為。許多英語教師的教育思想觀念并沒有統一到素質教育的要求上來,也沒有統一到新課程的改革方向上來。
“智育第一”,其他的教育似乎與自己沒有多大關系,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觀念根深蒂固。談及教學質量,依然是以高考作為一切教學行為的指揮棒。片面地把學生的文化英語成績、學校的高考升學率看得重于泰山,一切向名次、指標看齊,再無其他衡量指標和測評手段;談及人才,智力發展好的,也就是傳統意義上成績好的學生就是人才;成績差的便是庸才。這種滯后、偏離的教育觀念,必然導致服務觀的傾斜,英語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就是老師的掌上寶,學習后進生往往無人問津。
(二)課堂教學方式陳舊
農村英語課堂上“滿堂灌”“一言堂”的現象依然屢見不鮮,教師站在講臺上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完全不顧課堂氣氛沉悶壓抑,學生面無表情,眼神中毫無靈氣……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幾乎看不見,英語教師的主導地位變成了“主宰”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淪為了旁聽地位。
英語教材已經改編了幾輪,高考制度也幾經改革,但是許多農村英語教師依然是手捧新教材,繼續沿用老教法。即使教室里配備了多媒體設施,許多老師依然覺得做課件費時費力,花里胡哨的東西還不如自己口授、板書來得扎實,讓自己放心。久而久之,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就會被枯燥不堪的單詞、語法、閱讀等“消磨殆盡”。
(三)師生關系不夠和諧
“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師道尊嚴、教師至上的觀念一直還是根深蒂固的。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忽略自身的人格魅力、與學生和諧的師生關系等非權力性的教學影響。許多教師教學經驗豐富,教學基本功扎實,對待教學兢兢業業,極具奉獻精神,但是始終得不到學生的尊敬與喜愛。
師生情感上的距離會讓學生對教師所教授科目也產生厭煩感。尤其是在農村,教師總是一個被人尊敬抬舉的職業,很多教師更覺得自己要和學生保持距離。教師的高高在上的權威感讓學生覺得壓迫,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不愉快甚至自卑的情緒體驗,對于英語學困生而言,這樣的情緒感受很可能就直接轉化成消極的內在動機。
(四)激勵機制不夠完備
農村教師應試教育壓力很大,大部分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一直很高,這種習慣表現在日常教學中就是特別容易關注學生的缺點,總想力圖培養“完美無缺”的學生,不能包容學生的錯誤,就更難給學生應有的鼓勵。即便有時有一定的激勵言語或激勵行為,但缺少對學習個體的關照,激勵“一視同仁”,不加區分,不同層次的學生受到了同一層次的“賞識”。有的過顯“廉價”,有的太過“昂貴”,激勵效果反而較差。課堂激勵缺乏“制度化”,只流于現場性的隨意表揚,難以將寶貴的激勵轉化為學習管理、學科管理的長效機制。
三、學校因素
學校是教育教學的主場所,是一切教學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學校教育觀念的先進與否將直接影響甚至決定學校的未來。
(一)學校基礎硬件設施差
由于許多農村地區的學校得不到政府的經濟支持,學校的硬件設施條件差,教室里多媒體設施相對老舊。學習英語單靠教師一張嘴、一支粉筆是遠遠不夠的,在學生“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中,聽是第一位的,因為那是語言的輸入。但是許多農村學校缺少專門訓練聽力的語音室。學生所有的聽力訓練材料也都是學校統一安排,并不能根據學生自身情況而改換聽力素材。即便是這樣的集中訓練,也不是天天進行,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是無法參與其中的。
(二)英語課程結構單一
農村學校主動接受新課程改革的內在欲求相對淡薄,在高考升學壓力之下,“重理輕文”的思想根深蒂固。一直以來,學校都是非常重視理科的建設與學習。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所花的時間不夠充足。學校在英語教學上只注重學科學時,沒有任何英語的課外活動課。課堂上所教授的幾乎都是單詞語言點、語法知識、做習題、講試卷這種極其枯燥乏味的純知識灌輸。這一方面是因為外語學科的學習特點,但學校重視程度的不夠也是令學生缺乏英語學習興趣的重要成因之一。
(三)班級規模相對龐大
近幾年隨著普通高中的生源擴招,很多農村學校的班級人均數達到50人。英語教學內容繁雜,教師在教學中難以人人兼顧,也難以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即便是開展了課堂活動,也難與學生親密交流互動,教學物質空間的限制使教師無法真正走到學生中去。試想一個教師教這樣規模的兩個班,批改一次作業幾乎要耗時兩個小時,再加上備課,制作課件,聽課,參加校外培訓交流……大班化的教學模式,教師還能有多少精力照顧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能勉強完成教學任務已屬不易。更談不上利用課后時間找學生交流英語學習體會,傳授學習經驗之法。
四、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會的核心組成部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家庭環境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農村家庭經濟收入不高
與城市家庭相比,農村家庭的經濟收入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家庭的物質環境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激發。當下,英語學習的路徑很多,除了學校的系統教育外,校外的輔導機構、境外的游學等都是學生提升英語學習水平的方法。但部分家庭限于經濟水平,難以提供學生英語學習的物質保障,在某種程度上也限制了學生的英語學習方式的豐富性。
(二)農村家長文化層次不高
農村家長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大多只是初高中畢業,接受大學層次教育的鳳毛麟角,其英語水平可想而知。在家庭輔導方面,面對孩子的英語疑難點往往是有心無力,幫不上忙,更遑論平時家庭成員的英語閱讀、英語交流、英語原聲電影欣賞等。而對于城市學生所擁有的豐富的校外輔導、出境游學等提升英語學習水平的有效途徑,更是農村家庭所難以企及的。家長對英語再學習的興趣淡泊,家庭無法提供讓學生耳濡目染的氛圍,也嚴重制約了學生的英語學習的空間。
(三)農村家長教育觀念陳舊
相對較低的文化水平,伴隨的是落后的教育觀念。不少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他們忙于生計,而將教育的重擔全部托付給學校,忽略了家庭教育。還有不少家長固守著“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淺陋認知。因而他們常常得意于孩子優異的理科成績,而對于孩子低下的英語水平視而不見,僅僅歸因于孩子懶惰心理。學生本身就有規避失敗的心理,再加上家長對學生如此的學習歸因,自然消解了學生的學習內驅力,更不會對英語有什么興趣可言了。
隨著普高的擴招,本已處于生源劣勢的農村學校更是雪上加霜,生源狀況更加令人擔憂。農村高中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與城市學生在高考中的競爭力。農村的英語教育也被推到改革的風口浪尖,深入持續地研究一套適合農村學校校情、教師教情、學生學情的英語素養整體提升策略勢在必行,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研究“如何提高農村高中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這不僅是時代的要求,也是英語學科的要求,更是學生自身發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