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瑋 扶文靜 魏月華
摘要:新媒體時代的學術期刊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這對學術期刊編輯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具體而言,學術期刊編輯在提升自身核心素養的基礎上,還要增強順應新媒體時代的四種意識及一種能力。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編輯;自我提升
中圖分類號:G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1-0197-02
學術期刊是展示學術研究成果的平臺,在學術領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傳統學術期刊的傳播方式是以紙質為載體,隨著社會進入新媒體時代,網絡技術及數字出版技術的發展使得新的媒體形式不斷涌現。人們使用電腦、手機等智能終端,從各種門戶網站、微博、微信及各類App中快速地獲得新的信息,而在互聯網大數據下,可以自動篩選讀者感興趣的信息并推送給讀者,這些技術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帶來了全新的閱讀體驗,同時也給學術期刊的經營帶來了新的挑戰。
一、期刊發展的現狀
截至2018年,全國出版期刊共10139種,總印數22.92億冊,定價總金額217.92億元。與2017年相比,品種增長0.09%,總印數降低8.03%,定價總金額降低2.67%[1]。紙質期刊的品種在增長,但是總印數與定價總金額卻在降低,人們越來越傾向于使用“兩微一端”等方式進行閱讀。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其中手機網民規模接近9億,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到99.3%[2]。由此可見,互聯網期刊出版已成為必然趨勢。
互聯網期刊出版行業市場規模(見下表)自2016年17.50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21.38億元[3-4],增速卻在緩慢降低,這就需要加快期刊融合發展,探索期刊的新形態,開發新服務,提升期刊產品質量。

目前,新媒體時代下學術期刊的出版方式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將傳統期刊數字化,然后在互聯網上出版,即以電子期刊的方式整本出版;另一類是期刊在線數據庫出版,如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等平臺進行網絡出版[3]。
二、學術期刊編輯的自我提升
學術期刊編輯的自我提升對于學術期刊的長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學術期刊編輯要具有轉型意識,并增強自己的導向意識、信息抓取能力、創新意識和交流意識。
(一)要具有轉型意識
在互聯網大數據的背景下,讀者逐漸喪失了自主選擇信息的權利,大數據會根據讀者的閱讀偏好,鏈接或推薦類似的信息給讀者,與之相比,傳統的學術期刊編輯在信息供給和文字處理能力上則明顯落后。面對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等趨勢以及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如何讓讀者在海量信息中看到作者的觀點,需要編輯應用新的技術對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因此,傳統的學術期刊編輯應緊跟時代潮流,培養新的思維和能力,而新的傳播技術則成為了學術期刊編輯必備的、新的專業素養。
首先,數字化采編系統已經被絕大部分學術期刊采用,它可以從內容策劃、審稿、編校、發行等各個方面實現與作者的交流,縮短出版周期。其次,出版方式的多元化、傳播途徑的多樣化,可以解決傳統期刊的滯后性問題,提高傳播效率,如各大數據庫平臺的優先發表,微信、微博的及時推送等。但在現實的出版活動中,由于編輯對數字化出版的實質認知、發展以及相關技術能力都相對落后,所以數字出版的實際結果與預期不符。因此,學術期刊編輯應盡快轉變傳統的思想,積極尋求轉型之路,不斷學習,與時俱進,不僅要具備語言文字能力等,還需要具備相關數字技術和多媒體技術。
(二)要增強導向意識
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全黨特別是宣傳思想戰線必須擔負起的一個戰略任務”。2018年11月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和改進出版工作的意見》,會議強調“加強和改進出版工作,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加強內容建設,深化改革創新,完善出版管理,著力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出版體制機制,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豐富、更加優質的出版產品和服務”[5]。學術期刊既是學術交流的平臺,也是黨的理論宣傳陣地,應當肩負起引領正確思想意識的責任。而期刊編輯作為期刊內容與信息的把握者,更要樹立牢固的政治意識,提高政治素養、政治站位和政治敏銳度,對國家大政方針、發展形勢要有充分的認識,自覺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立足于期刊的辦刊宗旨,弘揚社會正能量,傳播科學文化知識。
(三)要提升信息抓取能力
據統計,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其中手機網民規模接近9億,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到99.3%[2]。我們正處于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現代通信和傳播技術大大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通信技術的發展也使得閱讀更具快速性、移動性。伴隨著信息爆炸的是信息的快速下沉。學術期刊與報紙、新聞網站、自媒體不同,因具有學科性、專業性,還具有固定的欄目、固定的作者與讀者、固定的出版時間等特點,所以時效性較差。因此,編輯不能一味閉門造車,需要積極參與其中,提高職業敏銳性、審美能力和鑒別能力,在海量的信息中分析并提取需要的內容,抓住焦點,把握學科前沿,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在重要的時間節點快速地組織、策劃熱點主題、重點主題,運用主題出版來創新內容、創新機制、創新傳播手段,使傳統的學術期刊更具有話題性和流量。
(四)要增強創新意識
越來越多的多媒體融合技術的出現,使作品不僅僅以文字的形式傳播,還以聲音、音樂、動畫、視頻等形式出現,使作品變得更生動和具體。如在微博、微信中,可以將文章的某些部分以動圖或短視頻的方式呈現;也可以將文章觀點配上音樂,以朗讀的形式出現;還可以在網上展現更詳盡的實驗過程、實驗場地,讀者也可以直接通過評論的方式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這使得出版更具有交互性。而由國家編輯學會出版融合編輯專業委員會、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融合發展(武漢)重點實驗室發起的OSID開放科學計劃平臺中,作者可以上傳語音來說明自己撰寫文章的初衷和創作的過程,讀者可以直接留言評論并向作者提問。
這些平臺的出現,使學術期刊這個學術觀點的傳播者能以更多的方式來呈現作者的觀點和研究結果,也能快速地傳播具有時效性、前沿性的觀點。因此,學術期刊編輯要增強自我創新意識,將文章的內容以合適的形式加以改造,使其保留學術嚴謹性之外更具有傳播性。
(五)要增強交流意識
編輯作為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橋梁,既要了解作者的心理,又要了解讀者的需求,這就要求編輯具有良好的交流溝通能力。學術期刊的作者在文章中闡述了自己的成果、見解,也能在與編輯的溝通中實現互動交流。而傳統期刊主要是以文字和圖像來進行單向傳播,因此很難了解讀者的看法與想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這個局面被打破,作者、編輯、讀者不僅可以在線交流,甚至還可以建立小型學術交流群,針對前沿領域或焦點問題進行分類,邀請同一領域的作者與讀者展開小型研討。這使得編輯不僅需要有主動交流的意識,更需要具備一定的學術功底,才能在作者、讀者與編輯的三方互動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結語
新媒體時代的學術期刊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這影響著期刊編輯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內容,期刊編輯的思想也要實現轉型,要把政治導向意識落實在每篇選稿和編稿中,關注時代脈搏的跳動,積極地思考創新,努力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專業水平和科技水平,更好地為作者和讀者服務,發揮學術期刊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2018年全國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EB/OL].中國社會科學網,http://www.cssn.cn/dubao/201908/ t20190829_4963940.shtml,2019-08-29.
[2] 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全文[EB/OL].鳳凰網科技,https://tech.ifeng.com/ c/7w1QNPyBDNo,2020-04-28.
[3] 李廣宇,戴鐵成,高默冉,等. 2017-2018中國互聯網期刊出版產業年度報告[J].中國傳媒科技,2018(11):14-20.
[4] 2019年中國數字出版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5G將為出版融合創新開拓廣闊空間[EB/ OL].搜狐網,https://www.sohu.com/a/335812951_ 114835,2019-08-23.
[5] 《關于加強和改進出版工作的意見》釋放了哪些信號?[EB/OL].百家號,https://baijiahao.baidu. com/s?id=1617190983908169240&wfr=spider&-for=pc,2018-11-15.
作者簡介:魏瑋(1986—),女,湖南祁東人,碩士,助理編輯,研究方向:編輯學。
扶文靜(1981—),女,湖北石首人,碩士,編輯,研究方向:編輯學。
魏月華(1985—),女,湖南永州人,碩士,助理編輯,研究方向: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