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靈
摘 要:隨著我國的教育不斷深化改革,學生成績的優良與否已經不再是學校或者社會判定學生發展好與壞的唯一因素,現代教育更注重學生自身發展,以保護學生的個性化和獨立性為主要前提,全面發展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核心素養下的教育要求教師能夠以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為前提,提升學生的素質教育,實現學生的個人價值和教育的發展理念。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生;課堂教學;數學課堂
引言: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是通過“灌輸式”教育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可是根據社會的不斷改革,我國的教育教學也在不斷的思索前進,向新世紀靠攏。中國古老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能夠“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而西方的教學模式卻能培養學生的天賦,相對于中國而言,西方的教學模式更能適應如今的社會發展,使學生在步入社會后不會輕易被挫折所打敗,但是如何將我國教育和西方教育融合在一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核心素養的教學之下創造出適合我們中國學生發展的教育之路呢?這是所有教育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一、我國教育的現狀
中國的教育事業最早起源于夏代,在春秋戰國時期達到了鼎盛。但為何我國擁有四千年的教育文化,依舊在適應社會這方面學生、青少年屢屢受挫呢?有位演講者曾說“我們上了這么多年的課,卻從來沒有一堂課,告訴過我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該如何選擇?筆者認為,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只是一味地學習知識,這是我國教育現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
灌輸式的教育先將成人的經驗告知學生,讓學生按已有成功經驗去操作,按部就班的學習同樣也能得到知識但是它的局限性也很大,學生無法跳出固有思維,就無法進行繼續發展。而在日常的教學中學生只是在一味地上課,盲目的上補習班,卻從未了解過自己想要什么樣的生活,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以至于在追逐的過程中沒有目標。據研究表明,大多數的學生除學習之外,沒有特長,走向社會之后會導致缺乏自信。西方教育是一種嘗試性教育,先讓學生嘗試進行體驗,發現所有的可能性,并在體驗中找到難點,然后再解決難點中積累經驗,最后得出結論,那是真正屬于自己的研究成果。同西方的教育相比較中國的教育理念明顯落后,
但是根據時代的改變,我國也意識到了現代教育所存在的弊端,于是各個學校開始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是新課標的改革之一。
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下,學校能夠以人為本,即以學生為本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重在發展學生的自我意識,實現自我價值,學生不但是教育的主體,并且還是教育的對象,核心素養下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主張從教育本身去考察教育的本質,揭示教育的規律及特點,發揮學生的價值和潛能,發掘學生的個性。
二、在數學教學課堂中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
1.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自主學習能力
核心素養下的自主學習能力主要體現在學生可以脫離教師,進行獨立思考,運用不同的途徑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教師前期可以通過引導學生來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自主學習能力。
比如在三年級學習“軸對稱 平移和旋轉”中的“軸對稱”這個知識點時,需要將授課分為兩節小課完成,第一節課時教師告訴學生軸對稱的概念,即把一個圖形沿著某一條直線進行對折,如果它能兩邊完全重合,稱這兩個圖形為軸對稱圖形。之后通過互聯網運用PPT將概念轉化為實際的圖片或者教師制作精美的手工,比如說菱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讓學生了解到軸對稱是什么即可。第二節課時,要求學生提前找出一個或兩個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風箏、水杯、汽車標志)帶到教室和同學們進行分享,加深對概念的學習,結束課堂內容。
筆者認為,在學生自己動手尋找答案的同時就是一個回憶知識的過程,并且結合現實中的例子會有效加深學習的內容教師,只有讓從學生動起來,才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里的動指的是思維的活躍和動手的能力。
2.培養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合作精神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就話是在告訴教育者每個人的發展方向都大不相同,核心素養下的合作精神主要是體現在學生面對陌生課題時能夠在群體之中發揮自己的優勢,集合所有人的力量,得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例如,學習六年級上冊的《圓的周長》時,教師在讓學生探討周長與它直徑的關系時,分小組合作,每4個人一小組,每個小組分有三個大小不樣的硬紙圓片,繩子、尺子、一張表格紙 、一個計算器,組里分派好工作,兩人負責測量每個圓周長與對應的直徑,一人負責用計算器算出周長與直徑的比值,一人負責填數據,從而讓學生們在合作中掌推了周長總是它直徑的3倍多一些,并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
通過小組合作的模式可以使教師看到學生的不足之處,及時補齊短板,可以使學生發揮自己的優勢,從而提高自信心。但是在這個活動中,筆者建議以一個小組為團體,多開展幾次,之后角色工作互換,這樣可以使得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更加清晰活動的效果。
3.引導學生學習,帶領學生掌握學習方式
我國古代著名學者老子曾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核心素養教育下要求教師能夠引導學生自我學習,發揮自我優勢的前提是需要學生能夠掌握學習方式,而掌握學習方法最主要就是引導二字。
比如在學習六年級下冊的“比例尺”這個知識點時,在上課之前,給學生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一只蝸牛用10秒鐘從北京爬到了上海,你知道為什么嗎?讓同學們回家思考原因。在上課時,教師把960萬平方千米的祖國展示在屏幕上,解釋因為把實際距離縮小若干倍畫在圖紙上,蝸牛是沿著圖上距離爬行,10秒就能爬到了,從而引導學生正確了解比例尺的意義。課后布置作業,讓學生測量教室的長與寬的實際距離,再設計合理的比例尺畫在作業本上。
在這個例子中,筆者希望教師能夠看到趣味和方法,方法就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到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后復習,針對小學生的性格原因,太深奧的例子或者跟著課本翻書會打擊到學生學習的自信,所以一開始教師需要用趣味性的例子來打開學生的思路,讓他們學會就同一知識的三步法學習,潛移默化中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1]。
結束語:眾所周知,小學教育就是打開學生思路的教育,只有選擇適合的方式讓學生在心底埋下學習的種子,才能在未來的學習之中開花結果。而數學思維不僅僅是運用于數學之中,它對學生的未來影響深遠。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結合本班學生的特點,完成核心素養教育下的數學教學,為學生的初中、高中以至于以后的數學學習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謝小秋.怎樣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J].成功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