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湘婷
摘 要: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是決定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因素,因此,課堂變革是深化課程改革的重要方面?,F在國家越來越重視課堂教育的品質,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放在第一位,追求高品質的課堂,來達到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所謂的高品質課堂教學就是指高品位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活動。
關鍵詞:小學數學;品質課堂;抽象思維;教學方式
現在學校致力于打造品質課堂,我不禁思考和反思:我們心目中追求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怎樣的呢?應具備怎樣的品質? 如何實現品質課堂呢?
(一)豐富實踐活動,邁向抽象思維
小學生抽象思維的形成離不開實踐活動。實踐是抽象思維形成的基礎,抽象思維需要大量的實踐活動作為支撐,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也應該盡可能展開較多的實踐活動,來幫助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使他們所學知識得到有意義的建構。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找次品”問題的例題“8 個木糖醇里有 1 個次品(次品輕一些)。假如用天平秤,至少稱幾次能保證能找出次品?”學生分析并猜想如下:8 瓶木糖醇稱重 3 次,或者稱 重 2 次。然后要求學生動手驗證猜想,并引導學生提出猜測: 要想稱的次數少,可以每次將小球分為 3 份,分得的每份數量盡可能接近,每次將相同數量的兩份放入天平稱重就可以了。教師應該讓學生動手模擬天平稱一稱找出所有方案,學生自己從中挑出最優方案。學生在動手找方案的過程中會不斷去尋求最優方案,從而找到方案越來越多,學生抽象思維萌芽:“每次要羅列出所有的方案太費時間,最優方案有什么特點呢?”教師引導學生盡快找到最優方案的組合是“分成 3 份,盡量等分”。接著學生的抽象思維開始慢慢滋長:“為什么分3份稱次數最少?”。學生要驗證弄明白就需要借助動手實驗,通過分析實踐活動的一些方案(1,1,1,1,1,1,1,1,),(2,2,2,2,),(2,2,4),(3,3,2)不難發現“剩下的越多,越難找出次品;想要次數最少找出次品,每稱完一次剩余的物品應該盡量最少”,最后抽象思維形成:把物品分成很多份只會讓第一次稱排除的個數越少,剩下的越多 ;分成3份且盡量等分才能保證在第一次稱的時候排除走最多數量的非次品數,從而剩下最少的物品??偨Y出該抽象結論之后,教師讓學生猜想并驗證 9 瓶和 27 瓶木糖醇分別最少需要稱重幾次才能找出重量較輕的木糖醇(次品)。通過反復的猜想和驗證,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鞏固“分析—猜想—驗證”的數學思想方法。這也是品質課堂的深化行動之一。
(二)探究數學本質,遷移抽象思維
在數學學習時我們經常需要借助直觀事物來幫助學生分析抽象的數學問題。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道:“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小學生的思維是離不開具體的實踐活動的。但是通過具體的直觀事物或者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獲得的知識結論往往不能深刻地印在他們的腦海中,很多時候都是一知半解的情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教師只有帶領學生深入挖掘知識的本質,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才是在正真意義上幫助學生領悟了知識的真諦,豐富了學生的認知結構,使得其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在這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抽象思維,并實現遷移。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2、3、5 的倍數特征”,為什么學生總是很容易總結出2和5的倍數特征,而對于3的倍數特征總是不能很快得出結論。因為2和5的倍數特征屬于外顯比較明顯的,學生們通過觀察很容易發現。但是作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局限于通過表象得出結論,應該引領學生去發現挖掘知識的本質。所以當學生發現2和5的倍數特征之后,應該引領學生該該倍數特征存在的本質是:整千整百整十能可以被2或5整除,所以無論千位、百位、十位上是什么數字,一定可以被2和5整除,所以判斷一個數能否被2和5整除,只需要看剩下的個位上的數字能否被整除。有了這樣的鋪墊,才能一步步地帶領學生實現抽象思維的遷移,理解知識的本質。那么,學生在研究 3、4 等數的倍數特征才會運用抽象思維去思考其內在的原因,推出模型存在的形式,而不是死記硬背。要知道,理解遠比死記硬背印象深刻。這也是作為數學老師在品質課堂深化行動中該有的行為。
(三)以游戲激趣,使學生獲取知識
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喜好來設計教學游戲,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效提高其學習效率。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比例的基本性質”時,這道題: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 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1)6:3和8:5(2)0.2:2.5和4:50(3)3:6和2:4 (4)4/5:3/4和4/5:5
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找朋友”的游戲,先為每位學生發一張寫有“比”的卡片,然后要求學生分散站開,接著數學教師發號施令開始游戲,要求學生根據身上的比尋找對應的伙伴,確保兩者組合后能形成比例式。采用游戲激趣的方式,使得學生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數學課堂更加有活力,是深化品質課堂的有力舉措之一。
(四)數學史的延伸拓展
數學課本中的“你知道嗎?”“生活中的數學”等模塊,是非常好的數學閱讀材料。既豐富又具有延展性,和課本匹配度高。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模塊,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知識了解。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教材中《圓》這單元里面,學完“圓的認識”后,教師引導學生了解祖沖之在數學上取得的成就,推薦閱讀《奇妙的幾何世界》中《飛翔的圓》對大自然圓的奧秘的介紹,既使學生深入了解了相關的數學知識,又滲透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也是教學方式多元化可以借鑒的,也是構建數學品質課堂的舉措之一。
綜上所述,培養小學生的抽象思維是數學品質課堂深化行動之一,抽象思維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兩個課例就能立竿見影的,它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作為教師應該將這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常在課堂中滲透,常讓學生進行實踐體驗,做到在思考中學習,爭取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觸發碰撞促進學生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和諧統一,從而打造高品質的課堂。
參考文獻:
[1]王曉利.我們的課堂教學應具備怎樣的品質 —關于小學數學品質課堂的思考[J].理科講堂/數學,2019.
[2]梁毓剛.新課標下小學數學與生活的接軌嘗試.教育專線,2019.
[3]劉峰.如何實施高品質課堂.[J].教學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