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軍 金雪花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與產業轉型升級,社會對于綜合型藝術設計人才的需求日益漸增。本文主要以跨學科融合培養藝術設計創新人才為研究內容,更新傳統教育理念,打破學科專業之間的壁壘,以藝術設計與其他相關學科融合和互動為切入點,從師資隊伍、教學內容與形式、專業實踐平臺等方面提出創新策略及實施路徑。旨在為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經驗,致力于培養與時俱進的高素質創新型藝術設計專業人才。
關鍵詞:藝術設計專業;跨學科融合;專業人才;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2-0072-02
社會發展及科學技術在不斷革新,藝術設計范疇也在不斷擴大,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多元化、協同化的新思維重新定義了高校教育教學理念與模式。新形態下的人才培養與教育不論從理念還是路徑上都要與時俱進。為實現社會發展與人才需求相匹配,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對高校及教育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面向社會發展和產業創新需求,推動專業教育與人才培養的改革,著力消除學科或專業之間的隔閡,積極推進不同學科知識的教育融合,搭建交叉學科融合的實踐平臺,逐步探索跨專業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努力構建一個更加開放和完善的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機制與體系,達成學生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
一、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
藝術設計相關領域歷經40余年的發展歷程,雖已初具規模,但眾多學者們認為我國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和教育至今尚未定型與成熟。隨著經濟發展與產業轉型升級,現階段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呈現出不少問題,急需精進與提升。首先,人才培養目標與市場需求脫節。現在的社會需求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部分高校對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目標有所偏離,未能充分認知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所出現的人才需求變化,并未系統、科學地調整培養目標,導致人才市場適應能力不強和發展后勁不足;其次,師資配備與結構不完善。現階段高校藝術設計師資力量和相應資源的不足導致教育內容比較單一,教育體系不夠完善。仍有部分學校將其教學的重心放在重點學科、省級學科上,忽略了藝術教育的資源投入,導致藝術教學師資配備不足、政策扶持欠佳和資金支持緊缺等現象的出現[1];同時,對教育教學內容與形式創新的應用不夠。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已明顯行不通,新技術、新媒體在當今的高校專業教學中的應用逐漸普及,藝術設計專業應順勢而為,創新專業特色的教育教學內容與形式。此外,作為綜合性極強的藝術設計學科在專業實踐平臺的搭建與拓展上缺乏學科交叉融合意識與實踐創新等問題都制約了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
二、跨學科融合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人類社會的進步需要創新人才,國家的發展更需要創新人才。2018年出臺的《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就明確提出“制定跨學科人才培養方案”“探索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機制”“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重點……組建交叉學科,促進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之間的交叉融合”等。表明對人才的跨學科融合培養與教育已經上升至國家層面。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于人才需求也在不斷發生轉變,對于高素質的復合型創新人才需求不斷增加。為了能夠適應未來需求多變的社會,教育者需要不斷地創新藝術設計教育教學的模式,在此期間,需要融合多方位知識構架,進而建立一個復合型的教學體系[2]。在新時代下,無論是學科自身的優勢,還是社會對于設計教育的要求,藝術設計專業都需要改變以往的教育方式,要適應未來的時代發展,建立一個更加高效開放的設計體系。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教育模式也隨之刻上了時代的烙印[3]。高校推進藝術設計專業跨學科融合,構建藝術設計、科學、人文、技術、工程專業或學科之間相互聯系與協同的人才培養模式,才能使藝術設計學科更多元化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地回應社會需求,并為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轉型提供人才保障,更為人類生活方式的優化轉型做出貢獻。
三、跨學科融合的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優化專業師資結構
教師是專業知識的傳播者,也是學生學習與成長道路上的引導者與服務者。跨學科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優化直接關系到跨學科融合的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所以應從師資隊伍建設及師資結構優化方面著手,加強一線教育者的配備。以雄厚的師資力量和完備的教育資源扶持為支點,打破傳統藝術教育領域師資欠佳,藝術生得不到重視的局面,加強師資隊伍自身能力的提升。專業教師群體必須具備雄厚的文化基礎、獨特的見識和與時俱進的精神,要求教育者提高自身的綜合技能,在完善自我的同時把最新的知識帶給學生。在人才的結構設置方面更新學科融合的教育理念,進行跨學科知識的涉獵,將藝術設計專業師資的配備與其他不同專業的師資相互融合,利用各個學科的優質資源擴充藝術設計專業師資隊伍,加強與各個領域的人才在教學方面的融合與優勢互補,做到知識層面的加深和設計理念的與時俱進,發揮各自學科知識資源的優勢,使各學科融合在教育教學中得以實踐,合力推進學校師資與社會力量融合。建立高校教育者與社會、行業以及藝術相關研究機構等專業群體的協同融合培養機制,將最切合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的培養理念與模式貫穿于教育教學中,讓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廣博、更接地氣的專業知識范疇,從而有效助推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創新培養。
(二)利用信息技術,創新專業教學形式與內容
隨著“互聯網+”和大數據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轉變了在生活和學習中獲取信息的方式。現今專業教學應積極引入新技術,采用新穎的以學生為主體地位的開放性新媒體交互教學方式,讓學生借助互聯網進行新技術層面的革新,新技術的運用,也為學習之后的創作提供了便利條件[4];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與資源。通過翻轉課堂、慕課等教學形式,灌以跨學科知識內容線上線下融合施教,加強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改善學生學習方式和豐富知識獲取路徑,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創新跨學科融合課堂知識建設。在課程內容上消除文、理、工的學科專業壁壘,實施專業交叉教學培養,將商科和工科的思維模式引入藝術設計教育過程中,如視覺傳達專業課程應納入管理與市場營銷等相關的知識課程,融入線上網絡營銷虛擬游戲和線下實戰模擬等互動環節;工業設計專業增添機械設計原理、材料學以及電子信息技術等課程,帶領學生進入跨學科實驗室進行實操訓練等。通過創新跨學科融合的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引導學生運用藝術設計專業知識、不同學科的思維、適當的方法,分析并解決各種設計問題。另外,除課堂教學創新以外,對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應該多運用課題研討會、項目實踐、校內外實習等多元化教學途徑相結合[5]。
(三)拓寬實踐平臺,提升人才創新與應用能力
搭建和拓展跨學科融合的實踐平臺更是高校培養符合社會所需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陣地和創新途徑。提出“新工科”“新文科”教育思維與理念目的就是要推動高校走跨學科融合和交叉培養人才的路線。積極搭建跨學科融合的協同創新中心。依托學校自身多學科資源優勢,以藝術設計教學和實踐功能需求構建跨學科、跨專業融合的課題研究和競賽合作平臺。效仿歐美藝術院校的“工作坊”模式,組建由指導老師和多個相關專業學生構成的組織或團體,共同圍繞課題或競賽項目討論、發表分享等協作方式進行參與、體驗與互動[6]。既促進不同專業教師的知識補充和能力提升,又為建立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綜合知識體系提供了良好環境;創新拓展國際化實踐平臺。擴展設計專業學生的國際化視野,讓藝術設計教育既要引進來還要走出去,與國外藝術院校及師生通過課程教學、夏令營、工作室和項目合作等方式進行互動交流與延伸合作,培養新時代具有國際視野的設計中堅力量,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運行機制。注重產學研協同培養人才目標,強化學科—專業—產業鏈之間的內生聯系與作用,構建以產業鏈為依托,以服務產業鏈為目的而形成相關學科、專業與產業鏈之間相互作用與聯系的共同體。推進藝術設計人才的專業縱深培養與發展,為經濟產業服務與發展培養高水平設計專業人才。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面臨著一個巨變的時代,教育應該有所擔當,應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培養藝術設計人才必須為社會經濟、文化及產業發展服務。藝術設計人才跨學科融合培養是對當下傳統單一教育模式的反思,將跨學科知識領域融入藝術設計教育教學中,打通學科之間的屏障,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學習自主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從而培養出具備優良創新設計思維、團隊協作意識、實踐動手能力的復合型藝術設計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康煒.綜合類藝術院校跨學科融合背景下的應用型音樂創作人才培養[J].傳播力研究,2019,3(31):267.
[2]畢露予.跨學科專業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動畫專業與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融合教學研究為例[J].大眾文藝,2019(19):224-225.
[3]楊曉翔.高校環境設計專業跨學科教學體系構建策略研究[J].藝術大觀,2019(09):191-192.
[4]韋春紅.人工智能時代下的“雙創”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藝術設計專業為例[J].藝術大觀,2019(08):254.
[5]黃華明,陳怡妮.跨學科融合的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03):125-128.
[6]俞鷹.文化創意產業視野下的藝術設計教育模式探討[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0):52-57.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