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梅 洪蕾 王麗君 蘇詠梅 袁惠紅
摘要:以國家提出的打造具有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金課”為努力方向,筆者在《中醫藥文化學》混合式“金課”建設過程中,借中醫藥文化課程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勢,在保證本課程“兩性一度”的前提下,以課程思政為抓手,創新中醫藥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的教育模式:3S-6H-4K,制作具有中醫藥文化特色的課程思政視頻,發揮“金課”金光流彩作用,培養兼具醫學人文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合格醫藥人才。
關鍵詞:課程思政;金課;中醫藥文化學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陳寶生部長在新時代中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了消滅“水課”、建設“金課”的概念,包括具有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線上、線下、線上線下混合式、虛擬仿真和社會實踐五類型課程。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要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中醫藥文化學》課程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天然聯系決定了本課程在課程思政中的優勢。在混合式“金課”建設過程中,筆者以《中醫藥文化學》課程思政建設為特色,借中醫藥文化課程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勢,在保證本課程“兩性一度”的前提下,將“金課”建設鑄入靈魂,增光添彩。
一、明確課程思政在“金課”建設中的重要性
以混合式“金課”的建設研究現狀為例,目前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主要是從教學模型、路徑和成績評價效果等對混合式“金課”展開研究。從教學模型著手研究,如提出以混合式教學模式和 BOPPPS 教學模型結合,構建可持續改進的混合式教學模型;基于 SPOC 創新深度融合型混合式金課[2]等。也有從混合式“金課”實現路徑研究,如余惠蘭[3]認為,教師隊伍建設、課堂教學改革和教學平臺應用是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建設的三大關鍵。對于評價混合式教學效果,主要是以學生的教學成績,和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參與性,作為衡量標準。綜合上述研究,不難發現在混合式“金課”的研究中,更傾向于注重專業知識的教學,而專業課程的德育功能卻未明確提到足夠重視的地位。充分發揮專業課程和教學方式中的課程思政資源,提升教師的德育意識,是教書育人的工作重點。2019年11月14日,在上海大學舉行的高?!敖鹫n”與“課程思政”研討會上,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學研究分會理事長楊祥認為,“金課”建設的核心與關鍵是課程思政;上海大學教授葉志明提出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或專業課程。因此《中醫藥文化學》混合式“金課”的建設,既要保證課程的“兩性一度”,更注重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天然優勢、以“課程思政”為靚點突破,實現傳播知識,價值引導,鑄魂育人!
二、將中醫藥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合
中醫藥學兼具人文與科學的特點,知行合一,體現著中華文化的現實指導意義,也被譽為“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如果說中醫藥技術是傳承的基點,基礎理論是傳承的基本內容,思維方式是傳承的核心,中國傳統文化素質養成則是傳承的靈魂。現代培養的醫藥人才既要醫技高超,醫德高尚,有責任,有擔當,更是培養中國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事業的接班人。
在《中醫藥文化學》混合式“金課”建設過程中,融入家國情懷,將中醫藥文化學課程思政實例,制作成為具有中醫藥文化特色的課程思政視頻集:借大醫精誠文化實例落實“講仁愛”文化內涵,借國相良醫文化實例落實“重民本”文化內涵),借因時制宜文化實例落實“守誠信”文化內涵,借正氣內存文化實例落實“崇正義”文化內涵,借以平為期文化實例落實“尚和合”文化內涵,借美美與共文化實例落實“求大同”文化內涵。
筆者充分發揮《中醫藥文化學》這門課程所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民族精神育人、大德思維育人、文化實證實例育人的功能,有機融入習近平中醫藥發展重要論述,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發掘、梳理該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或元素,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潛移默化地滲透到課堂教學各個環節,全力打造一門有深度、有靈魂的“金課”,增強立德樹人實效,提高醫藥學子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傳承好中醫藥文化,培養兼具醫學人文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合格醫藥人才。
三、構建中醫藥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的教育模式:3S-6H-4K
《中醫藥文化學》“金課”建設中的課程思政,不僅僅局限于這一門課的課堂教學,而是從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管理全方位著手,將中醫藥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合,整合為“3S-6H-4K”教育模式,即3S(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思政管理),6H(六個教學形成環節),4K(四個考核監督)。
3S(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思政管理),即思政課堂(政治課)、課堂思政(專業課)、思政管理(學生管理)三位一體形成思政合力。一線課堂是思政教育的主戰場,立足于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有情懷的品質課堂,深耕教材、講清理論、用好素材、創新方法,與同期開課班級的思政課教師、輔導員,以聯合教研會形式,溝通專業課與思政課的相近文化要素,從各自不同角度融入課程思政、思政課程和思政輔導過程中,同向同行,如在中國近現代史教學過程中,聯系中醫藥近現代從被打壓到被扶持,其頑強發展歷程。輔導員在學生管理過程中,積極組織開展中醫藥主題活動,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抗議征文”活動。
6H(六個教學形成環節),即從教學禮儀、引導主動學習、教學授課、教學討論、教學考核、教學考試6個教育形成環節,編寫了明確思政元素的教學大綱,在《中醫藥文化學》課程中傳承文化、點亮價值觀,體驗做事邏輯與過程認真。
4K(四個考核監督),即課程思政調查表、學院督導座談會、成績分析和期末總結會,以客觀評價課程思政對中醫藥文化有效傳承和全方位育人之成效。
在《中醫藥文化學》混合式“金課”建設過程中,進行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以課程思政讓“金課”建設增光添彩,從思政課堂(政治課)、課堂思政(專業課)、思政管理(學生管理)三位一體營造“以文化人”氛圍,培養兼具“大醫精誠”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合格醫藥人才,提升廣大中醫學生專業自信,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辛姝泓.以打造“金課”為目標的可持續改進混合式教學模型構建[J].教育現代化,2019,6(103):65-67.
[2]張逸洋.基于 SPOC的大學英語深度融合型混合式金課創新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22):17-18.
[3]余惠蘭.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建設路徑研究[J].教育評論,2019,(10):21-25.
[4]李彩霞,于清東.打造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積極推進課堂教學改革[J].河北農機,2019,12:42-44.
作者簡介:
通訊作者:洪蕾(1958-),女,重慶人,重慶醫科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醫藥文化學,《黃帝內經》;
第一作者:楊艷梅(1986-),女,重慶人,重慶醫科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中醫藥文化學,中醫臨床基礎。
項目:2020年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中醫藥文化學》混合式“金課”建設的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編號:203386。
(1,2,3,4.重慶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重慶?400016;5.重慶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40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