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景理
摘要:小學數學學科的前后知識點聯系得非常緊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方面要為學生理清前后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和邏輯性,另一方面要做到舊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橫向穿插與縱向聯系,由此可見,前后知識點的關聯性對整堂課的教學時效性影響較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務必要認識到提問的重要性,圍繞教學目標巧妙設計課堂提問策略,能夠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求知欲。
關鍵詞:小學化學;提問教學;有效應用
引言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也在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其中啟發式教學在數學課堂上受到教師的廣泛歡迎。數學是一門注重邏輯思維,且探究性較強的學科。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利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不斷思考,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課堂提問是啟發式教學中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之一。課堂提問不僅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而且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傳統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問往往是隨機生成的,帶有一定的隨意性,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需要結合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遵循提問的原則,不斷優化課堂提問。
一、設計問題把控難度,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
由于小學生的數學基礎、計算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有著較大的差異,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就需要注意難度的合理分配。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試題測試來準確摸清學生的學習真實水平,明白每位學生的優勢和劣勢。然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難度不同的問題,讓每位學生都能在能力范圍內解決數學問題,這既能鞏固學生的數學基礎,還能增強他們的數學學習信心。當然,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還需要設計難度稍大的問題,這樣能激發他們的數學思維,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他們的數學水平。顯而易見,通過設計不同難度的數學問題,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能夠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能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和與積的奇偶性》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之間差異設計出難度不同的問題,保證每位學生都能夠理解和掌握本節的知識點。因此,教師就在課堂上設計問題:“假設a=1、2、3,那么5b+3的計算結果是奇數還是偶數呢?”此時,優等生很快都得出正確結果,而差等生計算的過程很慢。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找規律:“奇數與奇數/奇數與偶數/偶數與偶數相加的和,是奇數還是偶數?奇數與奇數/奇數與偶數/偶數與偶數的積,是奇數還是偶數呢?”當學生明白這些問題后,就可以直接通過乘數或加數的奇偶性快速判斷出運算結果的奇偶性,這樣就大大增強了他們的運算能力。
二、利用提問引導,掌握重點難點
在具體規劃教學活動時,并不是所有的知識內容均適合使用提問的方式開展教學。如果教師針對難度較低的教學內容也運用提問的方式教學,則學生便會認為問題毫無價值,繼而也難以調動更多的精力參與問題的解答。學生可依賴于自身的思維能力完成簡單內容的把握,無需以提問的形式掌握知識,避免造成過多的時間浪費,甚至還會導致學生無法準確總結出思考的方法,從而產生茫然的心理。提問需要一定的技巧,問題需簡潔有效,針對課程內容的理解難點進行提問,從而在問題的引導下逐步深入到知識的核心環節,通過解決具體的問題來掌握學科技能和核心思想。
如開展《三角形的概念和特性》教學時,教材中明確指出:“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學生在進行理解時,往往會難以準確把握該項特征,對三角形三邊的認識產生錯誤。這是由于教材中并沒有明確三角形各邊的長度關系。因此,教師在具體規劃教學活動時,便需將此部分的內容作為講解的重點,并設置相應的問題引發學生深入思考。教師需倡導學生全面分析在哪種情況下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明確思考的任務后,學生便可自主開展實踐研究,自行繪制不同類型的三角形,并對每個邊長進行測量,并用表格進行記錄和總結。根據具體的數據分析便可總結出三邊的關系,從而對教材中的定義實現更深層次的把握。上述提問方式不但能夠為學生指出明確的思考方向,還可促使學生通過解決具體問題來熟練掌握和應用知識,體現學科知識的應用性價值。在理論與實踐之間建立準確的對應關系,能夠促使學生高效運用思維能力來解決具體問題,并逐漸形成系統的學科思維,從而能夠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習慣,有效總結出解答問題的方法,同時頻繁體驗到學科知識探索的樂趣。
三、正確把握提問頻率
課堂上教師提問的次數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提問次數越多就越有效。在新課改的呼聲下,國內教師提問頻次急劇升高,教師幾乎將提問霸占了課堂大部分時間,提問的數量研究成了一個熱點,有些教師為了積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用課堂絕大部分的時間進行提問,導致提問多,提問雜亂漫無目的,片面地、盲目地追求頻次多而去提問,得到的效果并非是積極的。因此,教師要在踐行新課標教學理念的基礎上,正確把握提問頻率。
例如,教師在教學新課內容時,往往將針對問題的提問根據數學教材的內容在課堂上進行科學分布,知識較難的地方多設置提問會促進學生的積極思考,并且設置的問題要緊扣知識的邏輯性與順序性。也正因為如此,教師在新課知識導入時,常進行新課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常識性知識的提問,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引出新課教學主題。在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點的邏輯思考時,教師也通過同樣類型問題的多次提問,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如針對混合運算知識教學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深刻記憶混合運算的規則,將數據進行變換或者位置變換后,詢問學生計算的方式,讓學生對混合運算的法則產生了深刻的記憶。
結束語
總之,提問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教師應予以充分的重視。教師應透徹了解當前提問教學的不足之處,結合提問原則,有效優化提問策略,進而讓學生從提問中有更多的收獲。學生只有從提問中獲得成就感,體會到思考的樂趣,才能真正喜歡上提問。也只有這樣,課堂提問才能充分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黃寶珍.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教學策略[J].讀寫算,2020(01):87.
[2]趙琳.提問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19(08):152.
[3]李鵬.優化小學數學提問策略培養學生思考力[J].讀寫算,2018(26):85.
(廣西崇左市龍州縣上降鄉鴨水完全小學?53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