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玉蘭

摘要:目的: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結核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變化及診斷意義。方法:選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醫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結核患者為觀察對象,共計50例,同期選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0例,肺結核患者50例,予以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檢驗。結果:觀察組患者NK+、CD3+、CD4+、CD8+、CD4+/CD8+指標顯著異于對照1組、對照2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結核檢驗敏感性較高,可為疾病評估及診斷提供精準數據支持。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結核;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
【中圖分類號】R5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9-066-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臨床簡稱慢阻肺,為臨床常見呼吸系統疾病,主要是指氣流受限導致氣道高反應,以咳嗽咳痰、通氣障礙為主要病理表現,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飲食作息不規律,生活環境惡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呈逐年遞增[1]。據衛生組織發布數據顯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中老年患者為高發人群,具有較高患病率及死亡率,易導致肺功能不可逆性損傷。肺結核發病與結核分枝桿菌具有高度關聯性,細菌侵襲機體后,會導致機體免疫應答反應,臨床學者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結核患者研究中發現T淋巴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與肺結核患病及預后具有高度關聯,特采用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檢測手段,以客觀反饋機體感染癥狀,為疾病早期診斷及預后評估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醫院收治的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結核患者為觀察對象,男29例,女21例,年齡57-83(66.37±2.04)歲;同期選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0例為對照1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55-87(66.41±2.01)歲;肺結核患者50例為對照2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56-81(66.45±2.09)歲;3組患者上述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1)所選患者均滿足《呼吸系統疾病鑒別診斷指南》中針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結核的診斷依據;(2)所選患者均為首次入院,入組前兩周未接收系統性治療,符合研究2周洗脫期需求;(3)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項目知情,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器質性功能障礙、免疫系統障礙、HIV感染患者;(2)因主觀因素拒絕參與研究或中途脫落患者
1.2方法
所選患者均由相同醫務人員采集血液樣本,置于抗凝試管內,混合10μL抗體進行孵育,20min后混入紅細胞裂解液,15min后借助流式細胞儀進行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檢驗,主要指標包括NK+、CD3+、CD4+、CD8+、CD4+/CD8+。
1.3統計學分析
統計學軟件SPSS24.0進行假設校驗,計量資料分布用()表達,t樣本假設校驗,P<0.05設為統計學差異基礎表達。
2結果
3組外周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檢驗指標統計
觀察組患者NK+、CD3+、CD4+、CD8+、CD4+/CD8+指標顯著異于對照1組、對照2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3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為臨床呼吸科常見病及多發病,表現為氣流受限,因粉塵、有害化學物質導致,以咳嗽咳痰、通換氣障礙為主,同時與遺傳因素、精神狀況具有高度關聯性,易導致反復性呼吸道感染,危害患者生命安全。肺結核主要因結核分枝桿菌導致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疾病隱匿性較強,易導致肺部器質性病變,誘發結核空洞、胸廓塌陷等,若沒有及時診斷及給予治療干預,極易導致結核結核病在社區的傳播及患者本身結核桿菌在全身播散,可能并發腸結核、淋巴結核、結核性腦膜炎,增加臨床治療難度,危害患者生命安全[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結核臨床診斷治療均比較困難,漏診較多,同時因患者伴有不同程度肺部器質性病變,治療難度比較大。為明確患者病情,加強機體免疫指標監測,借助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檢測手段,有效明確患者炎癥侵潤情況,為臨床疾病鑒別診斷及預后評估提供精準數據參照;經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檢測分析可知,觀察組患者NK+、CD3+、CD4+、CD8+、CD4+/CD8+指標顯著異于對照1組、對照2組,差異顯著(P<0.0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結核患者相關參數顯著異于單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單純肺結核患者,NK+、CD3+、CD4+、CD4+/CD8+指標上升,CD8+指標下降,臨床應用敏感性較高,具有可借鑒性。
綜上,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結核檢驗敏感性較高,可為疾病評估及診斷提供精準數據支持。
參考文獻:
[1]陳廷憲,鐘冬福,黃祖軍.培陽肺結核和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分析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21,19(10):84-86.
[2]毛毅,曾義嵐,吳桂輝,等.肺結核患者臨床特征與外周血流式細胞亞群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防癆雜志,2020,42(10):1080-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