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虹
摘要:道德與法治學科擔負著讓學生在思維發展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責任。為達成這一目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可依循“真字訣”推進:一是在“真情境”中解決問題,二是在“真沖突”中作出判斷,三是在“真遷移”中形成感悟,四是在“真思辨”中深化認知。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真情境;真沖突;真遷移;真思辨
道德與法治學科擔負著讓學生在思維發展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責任。達成這一目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講求“真字訣”:通過創設“真情境”,引發學生深度對話,高效解決問題;拋出能夠引發學生共鳴的問題,形成“真沖突”,讓學生在化解沖突的過程中作出理性判斷;讓學生參與“真遷移”學習活動,在鞏固運用中形成屬于自己的感悟;組織學生進行“真思辨”,深化認知。
一、在“真情境”中解決問題
道德與法治教材選入的內容大多貼近學生生活。真情境,就是立足學生當下的現實生活而創設的情境,帶有濃濃的生活氣息。立足教學內容,創設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真情境,并在此情境中引入教學話題,設置關鍵問題,啟發學生從自己的視角、以自己的思維理解問題,有助于他們輕松解決道德問題。
教學一年級下冊《不做“小馬虎”》一課時,我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把教材中提及的“馬虎”情境轉化為學生生活中的“馬虎”情境,讓學生先后走進課堂情境、家庭情境,梳理自己學習和生活中的“馬虎”細節。當教材內容“降維”,與學生越走越近,學生就有話可說了。學習中,他們提到了考試時忘記在試卷上寫姓名、漏做題目,寫字時漏寫筆畫、忘添部首等“馬虎”案例;生活場景中,他們提到穿反衣服、忘記關燈、隨手亂扔物品等“馬虎”案例。這些案例,讓學生體會到日常生活中的“小馬虎”確實會給自己的生活學習帶來不少煩惱。這下,真正要解決的問題來了:如何改掉生活中的“馬虎”缺點?我把學生分成兩個小組,創設兩個真情境,幫助學生尋找告別“小馬虎”的方法。第一組,進入考試情境,圍繞“忘記在試卷上寫姓名”“漏做題目”“寫字時漏寫筆畫”等“馬虎”問題,討論解決的辦法。第二組,進入生活情境,圍繞“穿反衣服”“忘記關燈”“隨手亂扔物品”等“馬虎”問題,討論解決的辦法。讓學生的思維在真情境中“多飛一會兒”,學生就能在生活經驗和思維互補中明白:要克服“馬虎”的缺陷,不僅要與“細心”交朋友,還要堅持做到做事有條理,有計劃。
二、在“真沖突”中作出判斷
能否科學看待世界、看待人生,與每個人的社會閱歷、人生經歷有關,但源頭還在于每個人思維方式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全面性。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學生往往會遇到課堂傳遞的教育理念與自己現實生活“沖突”的道德兩難問題。這種源于生活的沖突,能夠引發學生的深度反思、理性分析、嚴謹歸納,幫助學生作出合理的判斷。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直面這樣的“真沖突”,并結合生活經驗和認知積淀作出合情合理、合規合法的判斷。
二年級上冊《大家排好隊》提供了“哪些地方要排隊”和“怎樣排隊好”兩個話題,讓學生討論。對于這兩個話題,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歸納和認識到排隊的三條規則,即“人人都要排隊”“先到排前面,后到排后面”“疫情期間排隊要保持一米距離”,也能感受到遵守規則給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帶來的安全、有序、文明、公平等好處。但是,也有學生描述了現實生活存在的“違背”這些規則的現象,如“媽媽會讓老大爺先上車”“叔叔讓小朋友先接水”“奶奶讓孕婦阿姨先做核酸檢測”“爸爸讓尿急的小朋友先上廁所”等。顯然,學生揭示的這些現象與排隊的規則有了“真沖突”。那該如何解決呢?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結合掌握的與規則相關的知識,針對這些現象作出屬于自己的判斷。學生進行頭腦風暴,積極碰撞,在不斷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中作出了判斷:既然制訂了規則,每個人就應該遵循先來后到的原則,這是規則意識;但遇到特殊的場合、特殊的人,也要特殊處理,靈活變通,這是涉及倫理道德的基本做法。從學生的思維過程可以看出,站在他人的立場和角度思考問題,體會他人的情感,理解他人的看法,能夠有效避免因主觀臆斷進入道德誤區。需要強調的是,針對一些真沖突,教師無須苛求,也無須把學生引向“必選其一”的道德兩難境地,可以允許求同存異,鼓勵他們通過學會換位思考,根據個人道德判斷作出理性選擇。
三、在“真遷移”中形成感悟
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真遷移,就是學生將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所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的過程。通過真遷移,學生不管是對教材內容的理解,還是對真實生活的理解,都能大膽地、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經歷深度思維,認清問題中所蘊含的道、理、德,形成深層感悟,進而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就以法治教育為例,法治知識一定要遷移到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對接學生的現實生活,才能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法律就在身邊,真切地感受到法律對于自己生活的意義,從而自然而然地樹立法治觀念。
再以新冠肺炎疫情這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為例,這是極好的道德與法治素材,將其遷移到學生的真實學習場景或真實生活中,必能讓他們直接產生真實的道德情感。五年級下冊《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中的“活動園”部分,以四幅畫面呈現了公共生活中各種類型的不文明行為,意在讓學生思考不守秩序的危害。教學這部分內容,我結合疫情主題教學,將疫情期間涉及的公共秩序內容遷移到課堂教學中,將教學內容統整為“評判疫情期間不戴口罩出入公共場所的行為”。為了迅速搭建知識點與案例之間的關系,我還為學生提供了“法治新聞鏈接”和“溫馨提示”,又將這些相關知識遷移到學生熟知的“揚州疫情”中,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遵守規則與法律法規的重要性,懂得美好的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來維護。在此基礎上,我還為學生準備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讓學生通過研讀法律條文更直觀地了解生活中應該掌握的規則。該條例文件共有54條內容,每一條都與疫情相對應。我把學生分成5個小組,分別研讀“總則”“預防與應急準備”“報告與信息發布”“應急處理”“法律責任”,并主動以研讀內容指引生活。每個小組研讀的內容不同,大組討論時,思維既會有共鳴,又會有碰撞,對于學生形成深層感悟極有益處。有學生就結合《突發衛生公共事件條例》相關信息分析身邊的案例,如拒不出示健康碼、瞞報流動家屬信息、不配合測量體溫等。當一個個鮮活的案例遷移到真實的生活中,當學生主動帶著問題研讀相關知識,再用相關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真實、深層的感悟就應運而生了。
四、在“真思辨”中深化認知
思辨,就是思考辨析。真思辨,就是學生依據自身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結合真實的生活情境進行思考、辨析,隱含著邏輯推理與經驗運用。思辨是一種能力,對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深化學生認知很有幫助。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組織學生適時參與真思辨學習活動,深化認知。
《紅軍不怕遠征難》是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逐夢 復興中華》的內容之一。該單元以歷史為載體,重點培育學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英勇奮斗、不怕犧牲為核心的革命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教學進入尾聲時,我請學生圍繞問題“新時代,我們少先隊員還需要發揚長征精神嗎?為什么”展開辯論。有的學生認為不需要,因為新時代不需要自己再去犧牲;有的學生則認為是需要的,因為在生活中仍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應該繼續發揚長征精神,像紅軍戰士們一樣,不怕苦、不怕難。到底要不要?“長征精神”到底是什么?據此,我讓學生就“長征精神”再次思考,讓思維“多飛一會兒”。圍繞兩個問題,學生再次投入探究活動,查閱與“長征精神”相關的資料,閱讀與“長征精神”相關的故事,推敲體悟“長征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深意。經歷了這樣的思辨過程,學生意識到之前自己對“長征精神”的了解還停留于表層,認知并不完善,認識到新時代還需要繼續傳承和發揚“長征精神”中蘊含的直面困難、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等精神。
同樣,教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團團圓圓過中秋》時,學生都能根據生活經驗認識到,“團圓”和“思念”是中秋的主要味道,能夠從中秋節愉悅、和諧的氛圍中感受到中秋佳節的魅力。但對于“團圓”和“思念”傳遞情誼的認知還較為膚淺。為了讓他們的認知走向深入,在“中秋送禮、探望長輩”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具有時代特征的話題,讓學生自己辨析:“是發微信紅包以示孝順還是以自己的陪伴去關心老人呢?”“微信紅包能否取代我們的陪伴呢?”通過思辨,學生體會到孝敬長輩是需要付出真心的,沒有什么能替代我們的真情陪伴。
道德與法治教學須以“真字訣”探尋教學思路,真正回歸學生真實的生活,關注學生的真實體驗,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和資源,讓學生在真情境、真沖突、真遷移、真思辨中解決問題、形成判斷、生成感悟、深化認知,潛移默化地錘煉品格,讓“德”與“法”真正走進學生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