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慶
摘要:小學數學生活化是指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充分結合生活化資源設置出符合當下小學生年齡段發展與生活特點的學習方案,以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質量的教學方式。此教學方式具有生活化、實踐性強、主體作用明顯的特點,其通過創造生活情境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貼近生活的氛圍中的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整體數學掌握水平,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與意識。此種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的閃光點,從而愛上數學。基于此,本文針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立足數學教學教材,充分挖掘生活化元素
從整個教學過程分析,教材處于中介的位置,其為學生提供了各種學習活動的基本材料,且其在課程導入部分與練習題環節等大都進行了生活化處理,即便是高年級的教材也是充滿了多種色彩豐富的圖示,這對學生的理解與掌握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因此,教師要立足于教學教材,結合當下學生的實際情況,選取便于學生理解與接受且在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內容,以靈活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以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正確方式。
例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跟隨家長到菜市場參與購物環節,以自己的分數知識計算家庭成員每頓可以吃掉幾分之幾的食物或水果等,或參與到家長點外賣、購買套餐、銀行存錢等環節,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其內在相關數據,以供家長參考。如參與到家庭購買瓷磚、地毯等環節,以面積相關知識計算所需數量。這樣既可以運用學生自身數學經驗,又能提升一定的生活技能。這些都是學生較為熟悉的社會現象,學生在今后可能會遇到相似的問題,在教學中提前讓學生接觸此類素材,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的演算過程,培養數學邏輯思維。
二、捕捉相關生活現象,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
對小學數學來說,此階段的相關知識可以說是充斥在學生生活的每個角落。對此,教師要善于收集大量的實際案例,將其融合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生活經驗與學習經驗的相結合。在此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不再拘泥于課堂,而是將視線放在了無限的生活場景中,引導學生收集身邊的數學素材,并對這些素材進行再加工與利用。
例如,在學習“統計圖”后,可以引導學生對身邊熟悉的事物進行數據整理,如今天班上穿白色衣服學生數量、體育課上參與踢毽子活動學生數量、某一時間節點班級學生體溫情況等,鼓勵學生自己或組小組進行調查,最后將收集上來的數據進行分析,并制作成扇形圖等類型統計圖。此過程中學生全程參與到調查與制作環節中,親身感受到這些數據的變化情況,感受到這些事情可以為某些相關事件的分析提供數據支撐,進而提升對數學調查事件的愛好,理解到數學知識的價值。
三、設置生活化訓練,鞏固原有知識
生活化訓練的形式有很多,其主要包括:一是練習題類型,教師在安排相關任務時,要考慮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布置全班學生基本都可以參與進來的生活作業,且能夠鍛煉以往所學習的知識,增加運用所學知識的機會。比如讓學生簡單測量一下自己正常走路時一步的長度,在心里默數從教室到操場或教師辦公室等不同區域的步數,再以兩者數據相乘,大致估算出兩地區之間的距離;比如讓學生有意識地記錄一周時間內自己在學習上或生活上所花費的金額,去掉一些異常的開銷,估算出自己一個月的消費金額范圍。二是在各種活動中練習,小學期間的各種活動都可以運用到所學習的知識,比如班上的黑板報設計,其中可以留出一個專欄專門讓學生展示數學知識,如統計學生體溫情況等。比如校園運動會場景中,讓學生記錄各班級參加項目的情況,記錄某一比賽項目的成績情況,記錄本班級獲得獎項情況等。比如體檢活動場景中,讓學生記錄本班級身高情況,或其他不涉及學生隱私的相關指標等。三是創建數學日記,以日記形式記錄自己在該學科的進步情況等,每天的記錄可以增加學生對數學的愛,鍛煉其數學思想方法。四是注重評價方式,在實際應用中教師不能單純注重學生的卷面成績,要注重對學生多方面與過程的評價,觀察學生在生活探究過程的態度與完成情況,參與活動的積極狀態,對所學知識的運用情況等,只有對學生參與過程體驗提起重視,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的數學與生活聯系較為緊密,這些知識本身就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教學設計趨于生活化是數學知識的回歸,也是讓學生近距離接觸知識與感受知識價值的重要途徑。通過此途徑可以讓學生在熟悉的場景中學習,發現生活中的數學規律,并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科學習,不斷提升整體知識水平。因此,教師要注重將此方式融入到教學中,為祖國培養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薛瑞琴.淺談核心素養的小學低年級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20(A5):85-86.
[2]韓京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有效性的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