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曼
【摘 要】本文認為高職擴招關乎國計民生,擴招學生教學質量的提升是達成質量型擴招的關鍵,針對高職擴招社招生教學面臨的挑戰,提出應用建構主義理念改革教與學的方式以優化教學的策略:優化情境創設,協同內容建構;改變教師作用,注重探究教學;培育學習動力,促進高階學習;構建學習共同體,促進產教融合。
【關鍵詞】高職擴招 社招學生 建構主義 教學策略 個性化學習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5-0020-03
教育部推進高等教育“四個回歸”目標精準,效果顯著,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就是重新審視高校的基本職能。教師潛心教書,學生用心讀書,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不二途徑。而教書與讀書交匯的主陣地就是課程與課堂,但高職擴招生源與傳統生源迥異,對教與學提出了更高要求。考慮到擴招生源的不同特點,應用建構主義理念改革教與學的方式,對不斷更新課程內容,融合職業知識、能力與素養,實現有效教學,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確保質量型擴招,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高職擴招的跨越發展
(一)擴招政策與實施
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完成了從大眾化到普及化的嬗變,這個歷史性目標的最終實現由高職擴招完成。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改革完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年度擴招100萬人,同年5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首批擴招按量完成,已入校接受教育;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兩年內高職院校擴招200萬人,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出《關于做好2020年高職擴招專項工作的通知》,落實擴招,2020級擴招招生按計劃完成。擴招生源與既往學生來源有所不同,既包括普通高中畢業生、中職畢業生,也包括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和新型職業農民等社會人員(以下簡稱社招生),兩類生源差異顯著,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實施、教學管理和教學評價等需進行調整,其核心在于教學質量的高標準。
(二)擴招的社會意義
高職擴招是國家的重大決策,它不僅是職業教育發展的良好機遇,更是社會對職業教育的期待與重托。值此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新的工業革命和新的現代化模式呼喚新的勞動者,中國產業升級和產業轉型也需要新型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同時,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勞動者需要提升技術技能與綜合素質,以滿足技術創新型產業的需求。高職擴招不僅關乎國計,也關乎民生。因此,高職擴招不僅為學習者提升學歷層次,更應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才,故擴招成功與否,在于教學質量與人才培養質量的保證。
二、社招生教學面臨的挑戰
(一)國家需要與個體需求的滿足
高職擴招是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舉措。隨著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制造強國戰略的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促使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而人才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和保障,且由于勞動力成本上升,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對勞動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職業教育是勞動者技能形成體系的重要一環,由此高職的質量型擴招被寄予厚望。但高職擴招的社招生差別巨大,求學動機千差萬別,有的僅為學歷提升而來,以文憑獲取升職和加薪的空間;有的為了提升技能,以求更好的發展;有的為了獲得入行求職的敲門磚;有的為理論認知,以求洞察行業變遷;也有僅為興趣愛好而至,林林總總,不一而足。社招生的教學要充分挖掘學習者的潛在需求,確保課程的創新性與高階性。因此,教學應兼具統一性與靈活性,既要覆蓋行業現狀,又要具有理論高等和前瞻性,在符合人的全面發展內在要求的基礎上,為經濟社會提供人才支撐,達到穩定和擴大就業的社會目標。
(二)個性化學習與集體授課的調和
2019年擴招完成116萬人,其中社招生源52萬人;2020年擴招也已按計劃完成,考慮到報到因素,社招生占比接近50%。社招生規模大、數量多,但各人的認知水平、學習基礎和學習條件差別顯著,迥異于傳統生源:社招生年齡跨度大,工作經歷與個人經歷豐富,具有較強的認知聯想性與認知先占性,專業知識系統性較差,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相當部分學員有家庭與工作負擔,學習時間與學習地點受限,縱使單獨編班、單獨教學,統一教學與集體授課依然眾口難調,而教學資源是有限的。因此,教學形式、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方法等均應有系統變革,應以學習為中心進行教學組織和教學管理,大力推行發現教學法等探究性方式方法。擴大課堂的時空范圍,調和個性化學習與集體授課的矛盾。
(三)現場實踐與理論教學的統一
鑒于高職擴招社招生普遍面臨生活工作壓力,學習條件相對惡劣,學習時間與學習地點難以剛性安排,采取靈活多元的教學模式勢在必行。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介入,線上線下、課堂課外方式的銜接,甚至送教上門,理論教學尚能滿足,而實踐教學則面臨更大困難。實踐教學是職業教育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在高職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設中就要求實踐課時應占專業課課時的50%。2015年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明文規定,實踐性教學課時原則上要占總課時數一半以上。所以除了純實踐課程,高職專業課程大都采用理實一體化或者理論實踐結合的方式。實踐教學本來就存在專業實踐資源配置不足和實踐環境滯后的困難,加上校內實訓設備無法移動,使用地點與社招生特點有悖,所以大力發展校外實訓基地成了必然選擇。而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本就是中國職業教育所要解決的重點與難點。因此,發揮包括學員在內的各方合力,發展更多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促進專業與行業的深入對接,方能做到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一體化。
(四)科技便利與教育溫度的融合
社招生非全日制教學的特點,使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學制和教學計劃等需采取靈活變通的方式,甚至聯合其他院校和企業開展教學,以至于送教上門。因此,面授時間有限,線上教學、在線輔導將與面授同等重要。在線教學一定程度上均衡普及了教育資源,拓展了知識的邊界,然而信息化手段只是教育教學的一種方式,且教學手段應根據教學內容妥善抉擇。教有法無定法,應依據教學效果而不斷改進,特別是職業學校理論與實踐一體的課程。線上交流雖然不受時間限制,但是直觀上表現為人機對話,內容大多局限于課程,難以介入競爭、合作和人格發展等隱性目標,品德素質、科學素質、心理素質、勞動素質、審美素質等要素容易疏漏;線上教學可以用大數據進行管理,然而其數據的真實性、科學性仍需進一步思考。換言之,教育手段和技術不是教育本身,其便利性不能掩蓋教育的本質。因此,尋找適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方式,引導學生的多元化選擇,尊重個人的興趣、特長和潛質,讓個人健康、和諧地成長,這遠非線上連接就可以實現,需要從體制機制的系統上落實,特別是線上線下的無縫融合。如此,教育者內心的溫度方能較好地傳遞到學生身上,讓學生感受關愛、信任與期望,在科技的協助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基于建構主義理念的教學優化策略
(一)優化情境創設,協同內容建構
知識不是客觀存在的實體,不可能脫離活動情境抽象的存在。職業教育尤其如此,除了行業技術的革新迭代,在行業中往往有不同的技術、多種工作流程共存,在同一行業不同企業中,其崗位分配與崗位職責大相徑庭。故對教師而言,具有豐富從業經驗的學員,既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財富。因此,專業教師應具有廣博而專深的專業知識,能夠具體化工作過程,賦予概念、規則和原理等理論知識以實用情境,將典型工作任務、工作過程與學員的具體工作聯系起來,將工作過程對接學員的學習過程,依據學員的能力與特點創設出鮮活的情境,體現情境創設的相似性、探究性、文化性與直觀性。課程的適應度、滿足度自然就得以提升。同時,按照社招生的職業特點和認知特點,師生協同分析崗位群工作任務,開發行動領域,構建學習領域與課程體系。選課制和學分銀行的實行才能有效推行,人才培養方更具針對性,課堂教學則更易入耳入心。
(二)改變教師作用,注重探究教學
在教師、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中,以學習者為中心是基本要求。翻轉課堂、行動導向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和發現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廣泛探索,這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相吻合,學習是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學習者根據材料和背景,通過思考、討論、實踐等方式去發現原理和結論,將已有經驗與新信息發生聯結。對傳統生源而言,由于專業知識和行業認知的缺乏,小組討論往往漫無天際和表層化,依賴于教師的誘導和引入,該類教學方法往往耗時長、收效慢。而對于社招生則恰如其分,學習者的經驗交流有如生動的社會情境,極易激起其他成員的共鳴,教師不能再以知識的權威者自居,而成為學習的引導者、協助者、組織者與合作者,恰當的問題、即時的反饋與有效的引導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看似幕后的主導,學習者主動構建,知識的傳遞才能轉化為技能和素養的習得。
(三)培育學習動力,促進高階學習
與電影欣賞、相聲娛樂不同,不管知識的呈現多么有趣生動,學習過程從來都不是輕松的,往往充滿艱辛和需要付出,所以教學的獲得感與學習成果的正向反饋至關重要,其關鍵就在于點燃和維護學員的學習動力。教師要洞察學習者的需求,特別是面對肩負壓力、負重前行的社招生,應搭建互動平臺,增加感情交流,發掘和捕捉其短期、中期和長期需求,分層教學。對概念、事實、原理等結構性良好的知識,應通過微課、微視頻、作業與練習等呈現教學內容,組織和引導課外學習與討論,使學習者更靈活主動地參與。但碎片化學習往往只停留在短時記憶中,如果沒有經過深入思考和理解,未能與原有知識體系聯結,則難以長時存儲和適時提取;所以對系統整合、理論知識應用、實踐情境的差異等復雜和結構不良的高階學習,應更多地在課堂上進行專題教學、項目教學、專項解答。重點協助困難學員,建立知識點的關聯,促進知識內化,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知識的遷移和應用,從而產生不同層次的收獲感,產生學習的愉悅感和方向感,激發持續的內生性的學習動力。
(四)構建學習共同體,促進產教融合
既然教學的意義不在于知識的傳遞,而是學習者在社會實踐中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教師與學生應圍繞學習為中心共建課堂,而不必糾結于社招生是否在校全日制學習,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平等學習,構建學習共同體。于師而言,不僅在于教學相長,更在于實踐與理論的結合,因為社招生的行業企業經歷蘊含著豐富的實踐性,且行業對口屬性相對明顯。中國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普遍存在企業缺乏積極性的問題,產教融合更多表現出學校一頭熱的現象,這就要求專業教師主動對接行業企業,把握行業動態,吸收行業先進技術,更新教學內容,而社招生提供了多彩的行業一線素材,因此,課程教學團隊應科學分工,優勢互補,術業專攻,既保證教學內容的合理化,又能科學實施,促進專業與行業的對接,促進產教融合。同時,教學資源和信息技術的運用應注意教育的環境系統,將技術融入以人為本中,讓師生關系、群體關系更為和諧,尊師重教,營造良性健康的教育生態。
高職擴招意義重大,任務艱巨,2019年和2020年的擴招已經完成了量的要求。由于擴招生源包括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和新型職業農民等社會人員,其教學與傳統生源大為不同。應用建構主義的教育教學理念,探索教學方式、教學模式、教學關系、教學性質、學習主體與教學本質的改變,深入推進“三教”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以確保達到質量型擴招的目標,完成時代賦予職業教育的重要使命。
【參考文獻】
[1]李雙,檀祝平.百萬擴招背景下高職社招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20(26).
[2]王春陽,楊彬,張婕.教育心理學[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
[3]劉志明.基于建構主義視角的高職課堂情境創設[J].教育與職業,2014(33).
[4]舒衛英,潘莉.面向高職擴招生的教學改革:環境營造與方法創新[J].職業技術教育,2020(32).
注:2019年廣西教育教學改革一般項目“農產品跨境電商物流雙創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GXGZJG2019B125);2019年廣西職業技術學院重點課題“涉農電子商務雙創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193101)
【作者簡介】夏 曼(1983— ),女,湖北麻城人,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電子商務師,研究方向為電子商務、高職教育信息化教學。
(責編 黃桂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