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原
[摘 要] 高職高專課程思政的全面展開,實際上是高校完成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使命的新征程,是社會主義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次創新。“經濟學基礎”課程思政建設以立德樹人為教育目標,依據課程論的學科體系,建立課程思政“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思政教學能力的提升是“經濟學基礎”課程思政的實施保障,需要提升專業教師個人政治素養,強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轉變教育教學認知和理念,深挖課程思政教育資源,以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的順利實施。
[關鍵詞] 高職高專;課程思政;教學能力;路徑與方法
[基金項目] 2019年度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第一批“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示范課程“經濟學基礎”階段性成果(JG201903)
[作者簡介] 富 原(1973—),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碩士,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經濟管理系副教授,主要從事公共政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3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29-0161-04 ? ?[收稿日期] 2021-03-24
高職高專的課程思政建設堅持以“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堅持“育人以德”為先,要求學生不僅要具備崗位所需的技能知識,更需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職業品質與個性和創新精神。而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導,因此需要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貫穿到專業課程的教育中,形成大思政教育,從思政教師進行思想政治育人到專業教師進行思想政治育人的轉變,真正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經濟學基礎”課程思政建設僅是高職高專院校開展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以此為例證,在展現專業課程思政的建設過程值得一提的是,課程構建過程中,專業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關系到整體課程建設的質量和高度,因此專業教師思政教學能力的提升就成為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一環。
一、“經濟學基礎”課程思政的“三位一體”教學模式
“經濟學基礎”作為高職高專經濟管理等相關專業的必修專業基礎課,課程的實質是基于人類欲望的無限性和經濟資源的相對稀缺性,找到最大限度解決兩者之間矛盾的方法。主要是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經濟學理論和科學的思維方法,并運用相關的經濟學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和經濟發展的系列問題。依據課程論的課程學習規律,“經濟學基礎”課程思政應建立“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就是將思政教育貫穿到經濟學知識和教學活動中,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和行為輸出,并為營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立德樹人教育環境的文化再造過程。這種教學模式既符合國家對高職高專雙高建設的需要,也契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育人要求。
(一)思政知識點的有效融入
課程知識的獲取層面包括靜態知識和動態知識兩個維度,“經濟學基礎”就是將思政點有效地融入這兩個維度當中。資源的稀缺性與人們欲望的無限性的矛盾產生了各種經濟問題,逼迫人們作出權衡取舍的選擇,用有限的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欲望。另外,邊際決策原理告訴我們,在為人處世時,要把握好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分清輕重緩急,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他人,會收獲良好的人際關系。
(二)嶄新的學習體驗和輸出過程
“經濟學基礎”的課程思政是指通過調整全部的教學過程,將思政教育施加于學生學習全過程,即顯性課程,指專業課程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技能掌握程度,對于高職高專的學生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培養等專業技能效果。另外就是隱性課程,即學校通過物質性、制度性和心理性塑造等方面有意識地傳遞給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道德約束、為人處世原則和創新發展能力等來推動學生獲得嶄新的學習體驗。這個過程是由表及里和潤物細無聲的浸潤過程,是走出課堂和進入生活的全新過程,是學生被動地接受單一方式地思想政治教育到全方位自覺體會和實踐課程思政教育的終身學習過程。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有效結合,將能動地改善過去學生對思政課程的消極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而獲得一種全新能動地“經濟學基礎”課程思政的學習體會。
(三)教育環境的再造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強調“我們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結合這樣的根本任務,高職高專的各類高校也需要在學校環境的再建設過程中,明確培養目標,就是要培養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并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1]。因此“經濟學基礎”課程思政的教育環境營造重點就是堅持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堅持既教書又育人,按照課程論的教學方法,以培育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作為教育的核心指引思想,堅持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到課程設計都具有思想教育功能,從專業課程到公共基礎課程,從一個專業到全部專業,摒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思想政治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思想政治教師這種單一的模式化觀念。由己及人,由點到面,再塑由局部到整體和全體教師都肩負立德樹人責任的教育氛圍。
二、思政教學能力是“經濟學基礎”課程思政實施的保障
“經濟學基礎”課程思政說到底就是不改變課程“育人”的基礎作用,并與各類思想政治課程同向同行,改變思想政治課程“孤島”育人的困境,與之協調一致,合作育人。教育學家陶行知曾說:“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而思政教學能力的提升正是履行了這句教育名言,它是課程思政的育人動力,是落實立德樹人這個教育根本任務,是實現知識引領和傳授,是實踐教書育人和課程論體系下的高校思政教育貫穿始終的主線[2]。
(一)思政教學能力是課程思政目標實現的保障
任何教學目標的實現都不能離開教師的積極參與,特別是課程思政的改革與實施。為了實現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專業教師的思政教學能力提升已經迫在眉睫,只有思政教學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保證“經濟學基礎”專業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教師在進行知識傳播和指導的過程中,思政教學能力強,就可以有效地挖掘思政知識點,就可以完整地將價值觀、人文素養、道德品質培養等方面有效地融入專業課程的人才培養、課程設計和教學中去。就可以進行課程的思政案例教學示范,改版原有的專業體系,讓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等不再是枯燥的思想教育,而是從專業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循序漸進地讓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確處理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的關系,意識形態主導作用和專業技能培養的關系。因此有效地提高思政教學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專業教育優勢,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