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淑娟
在全民閱讀大背景下,根據學校培養“儒雅善學、勵志尚美、思辨合作”的育人目標,我們開發閱讀課程。課程從閱讀和寫作角度,讓學生參與到閱讀中來,在閱讀中收獲寫作方法。以此涵養獨特情懷,幫助學生“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形成較豐富的積累”,讓閱讀成就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成長。
一、課程研究背景
國際閱讀素養進展研究認為,閱讀是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積極建構意義、了解有效的閱讀策略并反思所讀的內容,從而形成語文能力。新高考背景下,加強了對閱讀能力的考查。各學科試卷的閱讀量增大,數學、理綜更是如此。閱讀需要廣度與深度相結合,需要讀寫一體。基于以上背景,語文閱讀教學要開闊學生的視野,注重系統地、研究性地閱讀,培養批判性思維、創新發散思維,還要注重學生的母語素養和閱讀能力的培養。閱讀課程建設,圍繞學校提出的“全人教育”思想,讓閱讀為學生鋪展廣闊的智力背景,為學生的生命成長奠基。通過閱讀課程的建設,讓課外閱讀成為閱讀教學的重要部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課程目標
語文課程總目標著眼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閱讀課程是支撐語文素養教育的基礎,結合語文課程總目標,定位“素養”和“人文”兩個關鍵詞確定閱讀課程的目標:“以人為本,基于人的發展需要,從學生的終身發展出發,滿足學生成長與成才需要”建設閱讀課程。
(1)總目標
以“全人教育”思想為指導,以教育部頒發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以大量閱讀為主要途徑,引領學生閱讀經典、閱讀思想、閱讀文化、閱讀精神,發展學生的閱讀理解力和閱讀鑒賞力,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厚底蘊、博采眾長,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具體目標
培養學生的讀書習慣,掌握閱讀方法,發展個性特長,開發并加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欣賞能力。背誦古典文化,開發其記憶潛能、陶冶其性情、吸收古今文化,健全人格,成為一個聰明健康和知書明理的人。
三、閱讀課程實施
閱讀課程主要分為三大類:基礎類課程、拓展類課程、社團類課程。三類閱讀課程是以閱讀為基礎,以讀寫為主線,在教學中為學生設置豐富的閱讀寫作方式,實現閱讀和表達的目標,課程具體實施如下:
1.基礎類課程實施
基礎類閱讀課程是以國家課程為基礎,為學生適當補充時文。在單元主題之下開發文學、文化資源,在工具性基礎上進行人文性滲透,幫助學生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系統和能力系統。在讀寫體系上對教材進行調整,以適合學生為本,調整遵循四大系統:助讀系統、范文系統、知識系統和寫作系統。在單元學習上形成“點”與“線”的結合。
具體操作如下:一是統整教材,以人教版教材為基礎,補充其他版本適合學生“學”的內容,把閱讀、表達、思維、文化、文學、寫作實踐融入課堂教學,讓教學、教材適應學生。二是開發素材, 挖掘閱讀和文化因素,將文學、文化因素挖掘、分解和轉化成閱讀成分,給學生思維“搭橋”,超越理解的“障礙”,適合學生自學。
為了將開發的閱讀材料在日常教學中落實,讓閱讀課程真正落地,具體的實施途徑和辦法如下:
(1)制定并推送閱讀單
在語文課程表上固定時間,并為學生設計閱讀單。每周從現有的語文課時中擠出1課時用于閱讀,對學生的閱讀時間統籌安排,在閱讀時間安排上走出兩個盲區:星期天、節假日。每學期研發設計一份課外閱讀單,按照閱讀單上好課外閱讀課。
(2)探索閱讀課型
以“閱讀教學”為基點,探索閱讀引導課、分享課、交流課幾種基本的課型,嘗試新的教學方法,貫徹新課程精神。以“閱讀活動”為平臺,開展新閱讀活動,設計學生閱讀體驗,打通讀寫通道,為學生創設閱讀成果展示的舞臺。激發閱讀寫作興趣,落實個性化表達,培養讀寫習慣。保證學生達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課外閱讀量,我們還進行“課外閱讀課程化”實踐,對于課外閱讀,我們安排固定教學課時,為學生補充閱讀內容,進行了如下幾種課型實踐:
第一,好書推薦課。推薦閱讀書目,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出明確的閱讀要求。教學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書本內容、作家生平,挑選部分精彩段落引導學生讀一讀;有時候可以讓學生互薦好書,每人準備一張薦書單,向同伴推薦好書。好書推薦完畢,要向學生講清閱讀時間和閱讀要求。教師采用“展示圖片、制造懸念、賞析片段”等形式向學生精心推薦讀物,誘發興趣。教師還可以講解主要內容或朗誦精彩片段,或通過講故事等各種形式向學生推薦讀物,也可以學生之間、小組之間互相介紹自己喜愛的文章,利用各種生動活潑的方式向學生推薦各種有益的課外讀物。學生根據推薦的內容,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讀物,深入理解讀物內容,受到讀物的感染,親近和熱愛母語。上好讀物推薦課,對誘發學生個體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親近母語資源至關重要。
第二,讀書交流課。學生在規定時間里閱讀完書籍后,要及時進行讀書交流。讀書交流課既是閱讀后的交流,同時又是對閱讀的檢測,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及時調整指導策略,使課外閱讀達到一定的廣度。教學時,可引導學生交流自己摘抄的語句,朗讀文章精彩的片段,復述書中有趣的故事,談談自己讀書的感想。
第三,讀寫鏈接課。在讀書交流的基礎上,還要進行讀寫鏈接,練習寫作。教學時或仿寫片段,或續寫故事,或評價人物,或寫讀后感。以寫促讀,加深理解,使讀和寫緊密結合起來,使課外閱讀達到一定的深度。
第四,閱讀展示課。學生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展示自己在課外閱讀中的感受與收獲,展示形式可以有如下幾種:讀后敘述:組織學生講述自己讀過的書籍的一部分或全部內容;開展辯論賽:對讀物中所提到的相關論點開展辯論,促進閱讀效果的改善;交流評論:交流自己閱讀的方法,對書中的人物及寫法進行評點;表演展示:讓學生把看過的內容自編成小品、課本劇等形式,在匯報課上進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