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芬
【摘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某一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時,也就初步形成了學習的動力。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及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興趣教學”被廣泛運用在數學課堂中,同時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興趣;創設情境
很多學生怕數學,覺得自己沒有聰明的頭腦,學不好。有些家長也認為學生邏輯思維不慎密,很難走進數學之門,筆者認為,只要學生熱愛數學,主動學習數學,數學之門就會為他敞開。那么,如何引導學生找到打開大門的鑰匙呢?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確實對學生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只要為他們創設能充分展示個性的空間,留給他們一片自由天地,他們就會去想象、去探索、去創造。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體會。
一、課前互動熱身,提高學習興趣
課堂正式開始之前,師生可互動做一些與新課內容有關的熱身小游戲,一是能使學生們迅速進入上課狀態,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二是通過游戲自然過渡到課堂內容,增加課堂趣味性和學生參與度,既活躍課堂氣氛,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比如,教師可進行正話反說游戲,鍛煉學生反應力。在教學《認識正負數》時,筆者是這樣設計的:
師:同學們,我們來玩個《說反話》游戲,規則是老師說一句話,請你說出與它相反意思的話。
師:向上看。
生:向下看。
師:向前走200米。
生:向后走200米。
師:電梯上升15層。
生:電梯下降15層。
師:下面我們來難度大些的,看誰反應最快。
師:我在銀行存入了500元。
生:我在銀行取出了500元。
師:知識競賽中,五(1)班得了20分。
生:知識競賽中,五(1)班扣了20分。
師:10月份,學校小賣部賺了500元。
生:10月份,學校小賣部虧了500元。
筆者一邊問一邊觀察,發現幾個平時不愛回答學生也爭先恐后說出自己的答案,氣氛異常活躍,興趣也提起來了。
二、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情境,提高學習興趣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古代人們用結繩的方法計算打回的獵物有多少,這就產生了數。如果說數學脫離了生活實際,只是一系列單純的數字或符號,不但學生學習時感到枯燥乏味 ,而且數學也失去原有的價值,如果這樣,學生學習數學還有什么意義呢?因此,教師要把數學和生活實際充分聯系起來,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的價值所在,才會使學生產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緒。例如,在教學《認識三角形》時,筆者先用課件出示自行車、房屋頂、電線塔、建筑工地用的升降機等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常見物體的情景圖,讓學生仔細觀察,找出這些物體的形狀有什么共同特點。學生都爭先恐后說出有三角形。接著又問:“這些物體的形狀為什么要設計成三角形而不設計成其它形狀呢?”給學生創設懸念,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他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從而牽引著他們去探索新知,又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
三、巧設游戲環節,提高學習興趣
教師可根據小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巧妙設置游戲環節,把新知識寓于游戲活動之中。游戲的方法讓學生有參與感,便會有主動學習的興趣,他們邊學邊思,邊思邊學,既輕松快樂地獲取新知,又擴展了思維。例如,在教學《認識三角形》這一課要完成鞏固練習時,筆者設計60秒搶答游戲:先準備幾組口答題,把全班學生分成紅、黃兩隊,每隊選出幾名代表,然后由教師提出問題,讓每隊參賽的學生搶答。規定答對一題得1分,積分多就獲勝,最后給優勝者頒發獎品(小旗)。學生在游戲中大腦處于高度興奮狀態,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不少有用的知識,同時也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大大地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
四、因人施教,提高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應努力創設適合每個學生的學習內容,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巨大發展潛能和個性差異,努力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力爭讓每一個學生都盡可能掌握新知識,讓不同的學生掌握不同的數學知識。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對自己所教學生加以了解,根據他的個性特點,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制訂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讓學生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學習,更有利于激發興趣,發展潛能,學有所成。
例如,幾年前筆者教過一位數學特長生,在豐順縣舉辦的五年級數學監控測試比賽中,榮獲全縣第一(滿分)的好成績,不知情的人肯定以為他上課很認真,很專心。殊不知,他平常上課其實并沒有特別認真,但他對一些偏題、難題、怪題甚至連教師的講解都深有研究,經常會出其不意地提出一些連教師都感到意外的問題。像這樣有特殊個性的學生,上課時難以要求他跟其他人一樣規規矩矩地坐端正,教師卻可以想方設法讓他完成那些有探究性而且他感興趣的題目,讓其“吃得飽”“吃得好”,激發他的學習興趣,讓他收獲豐碩的果實。
五、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提高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因此,根據小學生好奇、好動的年齡特點,在數學課堂活動中,教師可創設一些以學生操作為主的作業,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做,這樣對一些復雜問題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測量、演示和操作而獲得學習成效,既鞏固所學知識,又能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筆者課前讓學生準備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紙片。課堂上,筆者讓學生分別把三角形的三個角折在一起,問:“三個角合在一起形成什么角?學生很快說出是一個平角。”接著,再讓他們用量角器量出每個三角形內角的度數,最后把每個三角形三個內角都加起來得180°,進而得出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是180°的結論。這樣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但有力地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新知識也牢牢地記在了他們心中。
通過幾十年的教學經驗,筆者發現,要使課堂氣氛活躍、煥發生機,就要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科學地設計學習活動,使學生不僅愛學、會學,而且學得積極主動,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讓數學成為學生自覺追求的東西。希望更多教師能夠幫助學生利用好興趣這把“鑰匙”,成功打開數學之門,在“數學王國”里自由翱翔。
責任編輯? 林百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