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桔桔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我國提出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理念,對各階段教學均提出更高要求。語文是小學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屬于語言類學科,語文學習使人充實、給人智慧,教學目的在于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增強學生邏輯思維。神話承載著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承載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資源。在小學語文統編本教材中,神話文本占有一定比重,其具有深刻的人文內涵和獨特的表達方式,具有較高的教學價值。文章圍繞神話文本內容、特點等,結合小學生學習、性格特點,分析小學語文神話文本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神話文本;教育教學;教學策略;全面發展
神話故事不僅內容豐富多彩,且語言獨到優美,充分體現出我國古代文化的博大。在小學語文統編本教材中,神話文本出現的頻率逐漸增加,教師需更為重視神話文本的教學,引導學生體會到神話文本的精彩[1]。但縱觀小學語文神話文本教學現狀,教師多采取口頭講解為主的教學模式,使得知識理解較為抽象,學生無法直觀學習和理解神話故事,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由此,神話文本究竟該如何落實教學,已成為小學語文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小學生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充滿著無限創造力和想象力,非常喜愛神話故事,由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抓住這一優勢,放大學生對于神話故事的好奇心,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提高神話文本教學效果。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小學生年齡尚小,邏輯思維能力尚未發育成熟,其所積累的學習經驗較少,仍處于初步探索語言的階段,加上學生在神話文本學習中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擾,難以集中注意力,這就導致教師在教學神話文本時,學生無法集中精神,進而對教學效果產生影響。神話文本教學應當尊重文本的神話文體特點,呈現出神話故事的獨特審美價值,讓學生沉浸于神話故事中。情境創設可達到以上目的,通過不同的教學情境,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神話文本學習中,促使學生學習和理解神話故事,體會到神話文本學習的樂趣。
以小學語文統編本教材四年級上冊中《盤古開天地》一課教學實踐為例,從教學內容上看,該神話故事具有中國古代文化的淵源,特別是故事中所提到的“身化萬物”“開天辟地”和“頂天立地”等詞語,均隱含著勞動創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我在課前讓學生以查閱資料、翻閱書本等方式,搜集有關《盤古開天地》的相關資料,對這一神話故事建立起初步了解。同時,我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有關視頻,讓學生認真體會,促使學生沉浸于神話故事背景中,創設出故事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之后再讓學生閱讀故事,讓學生感悟神話故事的意境,促使學生體會到“身化萬物”的神奇,并體會到盤古倒下后所發生的各種變化。通過創設故事情境,可讓學生漫游在神話故事中,以“神話之味”貫穿整個學習過程,促使學生自然貼近神話故事,自然與神話故事親近,讓學生體會到遠古神話的奇跡,進而提高神話文本的教學效果。
二、引導想象,豐富語言
神話故事是想象力的產物,即便每一個神話均充滿著幻想和夸張,但它與現實仍然具有一定聯系。立足于新課程標準視角,以往小學語文神話文本教學所采用的傳統模式,已無法滿足學生學習需求,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積極構建民主、和諧和平等的師生關系,引導學生主動陳述、思考和解決問題,給予學生自由交流和表述想法的機會,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在教學中,教師需為學生搭建起幻想與現實的想象橋梁,感受神話故事的神奇,進而領略到神話故事的風采。對于小學生來說,其對于問題的好奇心較強,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常會遇到各種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導向,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鼓勵學生勇敢發言,敢于質疑,在此過程中,教師再給予一定引導,激發學生想象力,促使學生深入理解神話故事所表達的內涵。
以小學語文統編本三年級下冊《夸父追日》一課教學實踐為例,我在課前就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了解最早記載這一神話的《山海經》,查閱有關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我再通過問題導向,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夸父為什么要追趕太陽?”“夸父追趕太陽,預示著其在追趕什么?”在一系列問題引導下,學生積極思考,并展開想象。在此基礎上,我再指導學生進行分組,以小組為單位,對以上問題進行交流和討論,之后學生統一得出結論:夸父追趕太陽,實際上是追求內心的夢想。同時,我引導學生想象:“你們認為夸父追日,應當采取何種方式呢?”再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有關《夸父追日》的視頻,讓學生將自身想象與視頻進行比較,幫助學生驗證想象,豐富學生知識面。最后,我再組織學生對本節知識進行總結,通過小結知識點,讓學生明白神話故事中所蘊含的精神,以促使學生走進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并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
三、品析詞句,積累語言
相對于小學語文中的現代文和文言文等知識內容,神話故事的語言更為生動和形象,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進行品味、閱讀,可體會到語言的意蘊和情境,豐富學生的語言儲備,增強學生的語言技能。對于語言來說,其具備較強的發散性,教師在神話文本的教學中,應當抓住語言發散性特點,引導學生從多個方面、多個層次等發散自身思維,通過豐富想象,提升學生創新創造意識,同時,通過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豐富語言表達學習的方式和內容[2]。
以小學語文統編本教材四年級上冊中《女媧補天》一課教學實踐為例,我首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呈現描寫女媧找五彩石的句子,讓學生通過閱讀、誦讀等,畫出代表女媧動作的詞語或句子,并通過問題引導,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從這些詞語當中,你們能體會到什么?”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模仿活動,讓學生朗讀課文內容。這時學生并未表達出女媧找五彩石的心情,我再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品析詞句:“你們覺得女媧找五彩石時,應當是何種心情?”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就能體會到詞句所表達的意境,進而聲情并茂地表達出女媧的焦急和疲憊。之后我再將教學重點聚焦于“找啊找啊”這一詞語,讓學生感受這一句中體現出的情境,再讓學生進行語言訓練,這樣學生就能夠抓住動詞,體會到女媧為補天尋找五彩石的堅持和艱辛,感受到神話故事的曲折和神奇。在引導學生“讀一讀”“說一說”“品一品”的過程中,不僅能讓學生積累語言,增長知識,還能讓學生學會準確表達,領略到神話故事的表達方式。
四、補充故事,歌頌精神
在小學語文統編本教材中,即便已收錄了多篇神話故事作為知識內容,但仍然無法滿足學生對于神話知識的學習需求,這時教師就可適當補充課外資料,通過介紹故事背景、故事延伸等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內容,了解人物想法。同時,教師需為學生搭建積累和運用語言的平臺,有意識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實現“讀寫合一”。此外,在神話故事中,常常存在諸多“空白”,也就是文章留白,目的是激發閱讀者的想象,讓閱讀者以自身想法進行“填寫”。因此,教師在神話文本教學中,不可僅重視口語表達、含義解構等,還要重視學生的書面表達。由于表達的需要,神話故事的最后一句常出現內容省略的情況,部分神話故事中還可能出現令人遐想的表達,這是值得學生推敲的重點,教師可指導學生補充神話故事內容,進而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讓學生了解神話故事所表達的精神。
以小學語文統編本教材四年級上冊中《普羅米修斯》一課教學實踐為例,我在課前引導學生了解神話故事內容,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明確中心思想。學生通過課文可了解普羅米修斯這位英雄的精神,在此基礎上,我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宙斯為什么不阻止赫拉克勒斯解救普羅米修斯?”“你認為普羅米修斯所遭受的折磨,真的結束了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并補充有關《普羅米修斯》的后續故事,如“普羅米修斯終身戴著鑲有高加索山石的鐵環”等,讓學生閱讀后續故事,并自由表達想法。最后,我再組織學生總結神話故事所表達的精神:無數英雄為了人類的發展,無私奉獻,勇于探索,直至付出自己的生命,他們是我們心中的英雄!并引導學生閱讀和補充故事,讓學生對《普羅米修斯》這一神話故事所表達的精神產生更深感悟,進而豐富他們的精神境界。
綜上所述,神話是一個神奇的世界,無論是對神靈主宰的敬畏,還是對英雄救世的頌揚,均體現出主人公的精神追求和生存智慧。語文教學是一種語言智慧與語言感覺的傳遞,是用教師的語言感悟,喚醒學生的語言悟性和靈性。在小學語文神話文本教學中,教師需著力挖掘神話文本的魅力,通過創設情境、問題引導、激發想象等,讓學生在體會神話故事內涵的同時,張揚神話文本的語言特點,指導學生洞察語言之妙,品析詞句,進而感受神話故事的神奇,提高學生語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以促使神話文本教學發揮出最大的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1]趙昱.小學語文神話類課文的“四讀”課堂教學模式—以《女媧補天》為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8):264-265.
[2]盧瑾瑾.師生合作,在神話中共品璀璨輝煌的古代文化—以《盤古開天地》為例解析語文課堂神話教學[J].華夏教師,2016(1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