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婷
【摘要】預測策略主要是讓學生在有準備的前提下進行閱讀,從而讓學生在驗證問題、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文本內容的記憶與理解,這種閱讀前的準備活動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與質量。文章就小學語文預測策略教學的具體應用方法進行了探討,以期能夠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閱讀素養;小學語文;預測策略;教學效果
預測策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能夠促使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當中,然后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已有知識來分析問題、理解問題。通過對問題的科學預測與驗證,能夠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分析問題能力。
一、在預測中激發興趣—結合單元主題預測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每個單元都有不同的主題,然后根據單元主題來對每一個單元的內容進行安排與設計。學生在對每一個單元展開學習之前,都會翻閱到本單元的主題頁,而每一個學習單元的內容都會與該單元的主題相契合,比如自然、科學、親情、環境、友情等,學生在看到每一個學習單元相對應的主題后,便能夠根據這些主題的內容來預測每個單元的大致內容。學生在科學合理地預測和分析這些單元內容與問題時,能夠有效落實文本的有效閱讀[1]。例如,在對統編版教材《蜘蛛開店》進行學習時,該課文內容趣味性很強,屬于二年級下冊的第七單元,教師讓學生根據單元主題來對該課本內容進行預測,許多學生很快就了解到,該單元是童話故事單元,所以該課文內容也應該是童話故事。之后教師根據課文的特點以及單元的教學要求,將教學設計分為如下幾個步驟。首先根據單元主題所預測到的內容來對故事情節進行了解,并梳理故事結構,之后再讓學生通過試講故事來實現拓展延伸。例如,教師將題目出示后,讓學生根據單元主題來自己預設問題,然后學生提出預設內容,比如“蜘蛛為什么要開店?”“蜘蛛的店開在哪里?”“蜘蛛賣的是什么東西?”這樣設計的意圖,是讓學生結合單元主題來對課文的主要內容進行猜測。這樣制造疑團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尋找答案,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初步感知預測。而且學生在解讀文章前對文章大致內容進行預測,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文章感知力,有助于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之后教師再帶領學生品讀課文,把握整體內容,幫助學生了解“無聊”“寂寞”等詞語,并說明蜘蛛開店的原因。除此之外,為了加強與學生的互動體驗,教學可以根據插圖,帶領學生預測蜘蛛的顧客:“在閱讀文章之前,我們來看看文章的插圖,同學們,你們能不能從插圖中了解到蜘蛛的顧客都有哪些?”這樣能夠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與熱情,使其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二、在預測中引發想象—結合內容隨文預測
不同的文體預測方法也有所不同,所以教師在帶領學生展開預測活動中,需要根據故事的情節與發展來進行預測,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例如,在小學統編版教材《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中,教學可以設計兩條教學主線,第一條主線是幫助學生理解老屋的形象,從而學習老屋的優秀品質;第二條主線是結合內容引導學生預測故事的情節發展,包括“老屋為什么總也倒不了?”“老屋會不會答應小貓、老母雞和小蜘蛛的請求?”“還會有哪些動物會來尋求老屋的幫助?它們之間會存在怎么樣的故事?”“故事的最后,老屋會不會倒下?”教師在帶領學生解決這些問題時,需要根據這兩條主線進行,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的表達情況與方式。首先,教師在課題導入時導入問題進行預測:“你們有沒有見過老屋?其外觀是什么樣的?你們猜測一下,文中的老屋又是什么樣子的?”之后教師帶領學生學習課文內容并進行隨文預測,比如教師引出老屋要倒下的情形:“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時候了!”這里能夠理解老屋太老了,站著沒什么意義,太累了需要倒下來休息了。然后在學生理解這句話的基礎上引出小貓躲雨的請求,然后提問學生:“小貓的請求是什么?你們能夠預測老屋的反應嗎?老屋到底會不會答應小貓的請求?”隨后教師引導學生說出會或者不會兩種情況,并讓學生用“也許”“可能”等詞匯來對其進行預測,然后再提出問題:“你的依據是什么?”然后再引導學生從插圖、題目、文章內容等方面展開預測,并要求學生以“因為……所以……”的格式進行回答。有的學生回答道:“因為題目就是‘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所以我預測老屋不會倒!”也有學生回答道:“文章中說老屋已經活了一百多歲,實在太過破舊,而且再也站不住了,所以我覺得老屋會倒。”最后教師再帶領學生進行閱讀,再對預測進行驗證,這樣能夠加深學生的記憶與理解,有助于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
三、在預測中促進參與,結合媒體情境預測
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普及,許多學校也開始利用現代化技術來開展相應的教育。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學生能夠更好地進入到媒體所營造的教學情境中,從而發散思維,能夠積極對文本內容進行聯想與想象。學生在多媒體技術的驅動下,能夠更快地進入課堂中,并構建起良好的感受與體驗,能夠更有效地進行預測。所以教師需要靈活應用多媒體技術,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的情境中感受氣氛,從而發揮想象,預測故事[2]。例如,在小學統編版教材《橋》中,教師可以提前在網絡上尋找洪水暴發的相關素材,然后在課堂教學中播放相應的視頻。這種媒體情境創設能夠幫助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洪水暴發的危急情勢,然后教師進行導課:“同學們,我們能夠從視頻中體會到洪水是非常可怕的,能夠將一切瞬間淹沒,在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中,就記錄了洪水來臨的整個過程,請對文章進行閱讀,并將描寫洪水的句子用筆畫出來。”之后教師再讓學生學習一下洪水暴發所帶來的后果:“洪水暴發會給人們帶來怎么樣的影響與災難?你的具體依據是來自哪里?”然后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討論洪水可能會帶來的影響。通過視頻觀看,能夠將學生迅速帶入緊張危急的氛圍之中,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對文章中的環境描寫進行理解。在《橋》這篇課文中,作者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來描寫洪水的兇猛,包括比喻修辭手法、擬人修辭手法,使得學生更容易體會到洪水暴發的危機,從而形成緊張感與代入感。教師之所以要帶領學生預測洪水所帶來的后果,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到文中村民們在面對災難時的恐慌心理。之后教師再帶領學生把握情節,了解人物:“村民們在得知洪水暴發后,他們當時的心態是怎么樣的?其心態又是如何?”學生很快就能夠抓住文章中的關鍵詞,包括“亂哄哄”“跌跌撞撞”“瘋了似的”“你擁我擠”等。之后教師再提問:“面對這樣的險情,黨支部書記老漢當時的做法是怎么樣的?”學生閱讀課堂給出句子答案:“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然后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其烘托氣氛,這樣的情境創設,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預測惡劣環境下老漢的內心想法,從而感知老共產黨員面臨危險時是如何抉擇的。
四、在預測中深入文本,結合角色體驗預測
小學階段,學生獲取知識與信息最直接有效的途徑便是直接經驗,所以結合角色體驗進行預測,能夠驅動學生的感性經驗,從而更好地構建起屬于自己的認知結構體系。在角色體驗活動中,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并且這樣的預測方法能夠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有效預測文本內容,有助于教學質量與效果的提升。例如,在教授小學統編版教材《坐井觀天》時,教師可以在課前設計好角色體驗活動,然后在課堂教學時,利用事先準備好的黑布圍繞成為一個井的形狀,以此來對井底的周圍環境進行模仿。隨后教師再讓學生進入由黑布圍繞成的“井底”,以此來對井底青蛙這一角色進行體驗,使得學生能夠真實地感知到青蛙長期處在井底這一特殊環境的生活狀態,從而更深刻地認知到該環境對青蛙的影響。學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感覺到自己就是那一只生活在井底的青蛙,每天所面對的環境就是眼前井口這么大的世界,并且他們從來沒有踏足過井底外面的世界,同時也不知道井口外邊還有其他世界。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預測:“同學們,當這只青蛙看到一只小鳥飛到自己的領地時,它的內心會掀起怎樣的波瀾?它要經歷怎么樣的心理掙扎才能夠說服自己從這個安逸、無憂無慮的井底中走出來?你們猜它會愿意走出井底去見識一下外面的花花世界嗎?”學生在進行角色體驗后,能夠將自己代入其中,從而更好地對情節進行預測。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和創編青蛙走出井底后發生的各種有趣事情,這種讓學生有依據地將故事說下去的方法便是預測策略的一種運用手段。
五、結束語
簡而言之,將預測策略應用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能夠深入剖析和挖掘文本,在科學理解文本、體驗文本的過程中,能夠落實學生的高效閱讀,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參考文獻】
[1]蔡毓紅.小學語文過好“讀的四關”培養學生良好語文素養[J].才智,2020(26):31-32.
[2]姜金麗.淺析核心素養背景下興趣閱讀與小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J].中國新通信,2020,22(1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