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蘭
【摘要】互動式教學是把教育活動看作師生之間進行的一種生命與生命的交往、溝通,把教學過程看作一個動態發展著的教與學統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過程,包含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兩種基本內容。互動教學在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對提升小學生技能,發展小學生勞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互動教學;勞動與技術;有效應用
一、前言
教師在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各種勞動體驗,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技術素養,并以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強調動手與動腦相結合[1]。在指導過程中,教師應積極調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互動的方式幫助學生融入勞動與技術教學當中,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在指導過程中做好互動話題的設置、互動問題的設計等,真正提升小學生的互動興趣。
二、做好課前備課,找好互動話題
在勞動與技術教學過程中,互動話題要結合具體的內容來選擇,不能為了互動而互動。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考慮到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生熟悉的場景和內容入手,找好互動話題,快速調動學生互動的興趣,實現有效互動的局面。具體熱點與話題的選擇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和課堂內容,在備課階段因時因地而異。
以“洗衣服”為例,洗衣服就是一個很好的互動話題,也符合鍛煉小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意識的總體要求[2]。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可以結合洗衣服進行話題互動的設置,并分析學生在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和表現。例如教師可以準備衣服洗滌劑的說明標識,讓學生討論以后說出每一個標識的含義。每個學生可能只熟悉一兩種標識,而在學生群體互動討論過程中可以實現所有標識的學習,即使有不熟悉的標識也可以通過討論進行有效的推測,從而快速完成標識的學習。教師還可以準備衣服上的標識,如“100%羊毛”標識等,讓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標識進行推測。學生在討論過程中也可以快速實現標識的交流,甚至有學生將自己衣服的內標找出來進行分析。學生在互動過程中快速掌握了衣服成分標識、洗滌劑標識,在互動中感受到了交流的魅力,在交流中完成了相關的學習任務。備課階段互動話題的選擇一定要以學生日常接觸且熟悉的內容為主,找好互動熱點內容并確保學生愿意互動,主動互動,對學生不熟悉、不了解的內容要減少互動,更不能為了互動而互動,真正體現互動在學生交流學習成長方面的價值。
三、設置課堂問題,引發學生互動
小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薄弱,教師需要通過課堂層層設問的方式逐步引導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在互動中提出更多的設想和思路,以增強小學生討論和交流的意愿。課堂問題的設置需要考慮勞動與技術的具體內容,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有效引導,幫助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學習,在交流中互補長短,共同成長[3]。
以“福字臺歷”為例,教師在介紹立體福字臺歷和平面福字臺歷時,學生的互動興趣并不高,因為平面與立體福字臺歷對于學生來講都非常常見,無法激發學生討論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課堂講解時要通過問題設置的方式,引發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如:“同學們觀察平面臺歷與立體臺歷,想象一下如何將平面臺歷變成立體臺歷呢?”通過問題的引導,快速激發學生的討論興趣。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和主張。有的學生認為要在臺歷后面放一個支架,有的學生認為可以用細繩進行牽引。學生討論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一步觀察立體福字臺歷實物,引導學生分析實物臺歷是否有繩子,是否有支架。教師通過問題設置的方式進一步引發討論,讓學生對立體福字臺歷進一步的觀察與分析,逐步找到臺歷中的插槽并分析插槽的作用、插槽的具體個數等內容,分析插槽如何實現臺歷的更新,如何實現福字的立體。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打開學生思維,讓學生進一步圍繞福字臺歷進行討論和研究,從而引發學生的有效互動,共同討論如何將平面福字臺歷轉化為立體福字臺歷,實現有效互動的教學目標。
四、課堂鼓勵合作,自主交流互動
在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合作,實現自主交流互動,提升互動的效果。學生合作互動體現了互動的優勢,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要積極做好課堂引導工作,通過鼓勵學生合作解決問題,實現自主交流互動,在交流中共同成長,提升勞動與技術實踐能力。
以“相框”為例,相框的制作難度不太適合學生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因此,在教學導學設計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相框制作的實物,讓學生觀察實物相框有幾部分,材料是什么樣子的。然后教師將相框逐一拆解,并分析每一個相框部位的特點和組裝的順序,通過拆解再組裝的方式讓學生觀察到多個相框的制作過程。教師示范拆解、組裝相框以后,可以將準備好的相框再次拆解,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拆解的材料中挑選相框,選擇自己喜歡的相框并進行組裝還原。在還原過程中,有的學生指導相框的具體材料和結構模塊,有的學生了解相框的制作過程,有的學生指導相框的裝飾內容。學生自主進行交流與合作,自由結成小組并參與到相框的制作過程中。在制作時,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互相溝通,將材料與制作流程進行對比,最終完成相框的成品,同時對相框成品進行合理的修飾,體現出小組在相框中的具體審美。相框制作完成以后,教師還可以提供新的相框材料和圖片,鼓勵學生繼續進行溝通,分析新的相框如何制作,如何選擇材料,如何選擇制作工序等,提升小學生的相框動手制作與實踐能力,真正幫助小學生在實踐中提升個人水平,發揮互動交流在學生成長與技能提升方面的優勢。
五、合理多邊互動,生生師生互動
互動教學不是簡單的生生互動教學,也不是簡單的師生互動教學,而是多邊互動的過程。因此,在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建立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良好局面,通過多邊合作互動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寬松環境,既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也可以由教師及時解決學生的疑問,達到一舉多得的互動效果。
以“釘紐扣”為例,釘紐扣的內容比較簡單,大部分學生可以很快完成釘紐扣的任務,但在實踐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如紐扣釘反了,打結不結實導致紐扣松動,紐扣雖然牢固但布條皺皺巴巴的。基于學生釘紐扣中存在的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之間交流經驗教訓,采取多邊互動的方式共同解決實際問題。如針對釘好以后布條皺皺巴巴的情況,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通過多次嘗試解決布條皺皺巴巴的問題。在嘗試的過程中,學生各抒己見,尋找自己的思路。有的學生提議釘紐扣時先將布條扯緊,有的學生提議釘紐扣時可以先將布條部位放置另外一個布條,釘紐扣完成以后再去掉添加的布條,避免布顯得皺皺巴巴的。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提出了不同的思路和想法,有的可以實現,有的不可以實現。教師在學生釘紐扣的過程中進行走動管理,與學生一起討論布條皺皺巴巴的情況出現的原因,并對學生提出的設想進行初步的判斷和引導,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方式構建良好寬松的課堂氛圍。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從自身的想法出發進行實踐,同時教師從旁鼓勵和指導,有效提升了課堂的互動效果,實現了教學相長。
六、課尾總結歸納,提高互動效率
在小學勞動與技術指導過程中,學生互動不能無目的、無邊際地討論,而是要引導學生在互動過程中學會總結歸納,通過總結歸納的方式提高互動效率,幫助學生將互動的內容整理歸納,避免自由度過大而影響課堂效率。總結歸納應盡量放在課尾進行,是對學生一整節課勞動情況的匯總,是問題分析的主要階段,可以為后續的勞動實踐提供必要的經驗借鑒。
以“花圃管理”為例,花圃管理涉及澆水、施肥、整枝、松土、除草等一系列操作。在實施過程中,學生需要以小組的方式制定相關的標準,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相關任務。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完成花圃的管理時,對花圃管理的內容會產生積極的互動,如花圃需要幾天澆一次水,澆水程度如何判斷,除草需要幾天一次,除草工具如何選用等,這些內容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就可以完成。但從學生管理實際來看,花圃管理存在一些隨意性,如松土只是簡單地應付了事,沒有達到理想的深度;每次澆水都是大水漫灌,不符合節約用水的理念等。因此,在花圃管理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對管理的內容、討論的方法進行及時總結歸納,通過歸納的方式逐漸探索出花圃管理的計劃和方案。如幾天除草的問題,之前都是兩天除草一次或者看到有草就拔掉,既浪費了人力、物力,也對學生的正常學習、生活造成干擾。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制訂出除草的計劃,如:每周日除草一次,其他時間不除草;灌溉一周一次,每次用水量為××升等。通過定量分析的方式,幫助小學生總結花圃管理的經驗,同時借鑒其他人的花圃管理方案,通過經驗總結的方式制訂出符合花圃實際的方案,實現花圃管理的有序性,避免勞技與學習、生活產生沖突。在學生參加勞動與技術課堂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將討論的內容、互動的話題內容進行總結歸納,不斷提煉出新的思想和內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能力與互動質量。
七、結語
在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對學生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在互動教學過程中,學生與教師處于平等的地位,教師可以根據互動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引申,幫助學生在互動過程中提升自身能力,發展自身技術水平。
【參考文獻】
楊佳麗.讓學生先做起來——淺談小學勞動與技術課教學中的“先做后導”教育模式[J].教育,2020(19):70.
袁崇福,國佳麗.讓勞動教育扎根校園深處——濰坊市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教育特色發展擷英[J].山東教育,2020(13):2,65.
曹琳.淺談小學勞動技術教學“三步曲”——以《蛋糕里的“三‘果演義”》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研究,2020(1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