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敏


摘 要:學習和思考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一定要意識到兩者的辯證關系,既要有知識面的廣度,更要增強學生的學習深度,這是為未來培養頂尖人才的基礎性工作,是當前中國在戰略新興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打破國際壟斷戰略目標在基礎教育體系中的落地方向。思考的形成需要不同環節的配合,其中課堂提問是啟發學生思考的核心關鍵所在,特別在自然科學的教學當中,很多抽象理論公式都要學生去理解掌握,生搬硬套難以深入掌握,最終事倍功半。文章從小學數學課堂的提問方式相關研究入手,分析了當前課堂在學生提問這一教學環節上的問題,結合實例提出了提問設置的相關方法,以期為學習深度的挖掘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課堂提問;主動性;拓展思維
一、 引言
數學是一門結合學習和思考的理工類學科,在數學課堂中要注重學生的思維的啟發,而課堂中要帶動學生思考離不開課堂的提問,這也是互動式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都有相應要求,但是該年齡段的學生在智力發育上還處在初步形成階段,這些能力的提升必須循序漸進,漸漸讓其形成思考的習慣和正確的思維方式,這必須依靠老師合理科學地設置課堂問題,讓學生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識脈絡體系與探究問題的思維方式,在提問中靈活改變策略,做到因材施教,通過體驗式、沉浸式的課堂教育達到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提升的目的。
二、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設置對促進學習深度產生的意義分析
(一)有利于數學核心素養提升
在當前新課標實施背景下,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是教學的關鍵目標之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核心素養集中表現在基本原理公式掌握、發現問題思考問題、邏輯判斷和歸納總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老師普遍會用提問的形式來促進教學的有效性,通過合理的問題提出,以問題為導向,創立豐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盡快融入課堂氛圍中,能夠與老師的課程節奏保持一致,實現動手與動腦緊密結合。學生思維的培養是綜合素養的基礎,數學思維需要問題啟發。同樣的,思維意識也是依靠從被動的問題解決到主動發現問題再到能夠精準有效地提出問題,這是一個步步為營的過程,老師對學生的思維培養也是圍繞這個路徑展開,經過反復的訓練,讓學生對學習有更為深入的理解和感受,使得學習深度得以加強,可以從更獨特和深刻的角度看待問題,對于數學綜合素養的提升有較大幫助。
(二)有利于創建新型師生關系
課堂提問活動老師占主導地位,但是必須要有其他對應主體的密切配合,老師傳達教學信息后,學生正確地接收并做出對應的反饋,而老師結合反饋結果對教學的形式和方法進行適當的調整,通過這種方式改變以往老師一味講授知識而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關系,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也能通過在問題設置、思考、解答的環節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中,主人翁意識也在增強,不再是一味聽講、記憶、練習這種單一枯燥的形式,解決部分基礎較差、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學習主動性不高、積極性弱等問題,營造一個互動性更強、師生關系更加和諧、學習樂趣更高、教學更具有魅力和吸引力的教學環境,以更加新型的師生關系來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深度自然發生。
三、 當前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提問設置共性問題分析
在新課標要求下,老師也能夠按照新課標的規范程序開展教學工作,但是當前在課堂提問項目的改革創新中,出現了新的問題,集中表現在教師對于課堂提問的目的意義與方式的理解出現偏差,認為課堂提問就是把自己要講的內容轉變成學生需要作答的問題答案,形成了本末倒置,只注重提問忽略了知識講授的重要性,為提問而提問。對于問題的設計不做精心安排,而是讓學生課前大水漫灌式地復習,而后在課堂上大量提問,看起來面面俱到,實際上是無濟于事,因為小學生難以把控每一節課的知識脈絡和重點難點,無法分清主次,很多的預習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這樣老師在提問時多半回答不出來,老師為了確保課堂教學的進度,只能在一番提問之后,仍然回到傳統課堂講課的模式上來。老師通盤授課,學生再一次回爐,但是經過前期的預習,許多知識在學生腦海中已經留下了印象,不再具有神秘感和新鮮感,那么聽課的積極性也就相對減弱。加之很多教師的問題切入點不合理、啟發性不強、沒有相對的趣味性,解答的難度也不均衡,這就讓學生對提問環節較為抵觸,不能很好地配合,學生的思維很難被調動起來,簡單地問答,給學生留的思考空間和時間不夠,老師最終很快給出答案,這就讓學生產生了依靠的心理,不會再主動思考、發掘問題,對于加強學生的學習深入度,成效不夠明顯。
四、 小學數學課堂如何設置問題與提問方法運用技巧策略
(一)以興趣激發和調動為切入點整合提問形式
一方面,要增強問題的趣味性,愛因斯坦曾指出“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小學生的社會閱歷和生理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學習必須要結合興趣愛好,以好奇心的調動為基礎,特別是數學這類計算量大、邏輯性強、思維縝密系統性強的科目,很多學生在長期學習后都會產生厭倦情緒,而老師就要用興趣引入的方式來設置一些趣味性問題,多和學生的日常接觸領域和生活方面相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只要能夠充分地激發出學生內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通常會更加認真專注地關心和思考這一問題,而老師就能夠趁熱打鐵,把問題背后的知識點講透徹,加深學習的縱向深度。例如在小學“小數乘法”的講授中,小數的計算位數較多時比較繁雜,但是很多題目是考查學生估算的能力,那么就可以設置這種問題,激發學生對小數計算的興趣度,來提升他們這一能力。可以讓學生去嘗試猜測一下,如果一張白紙厚度是0.1mm,將該紙對折20次后,大概有多厚。很多學生會認為一張紙如此之薄,對折若干次后也不會發生多大變化,而實際的結果則是已經達到了大氣層之上,這就顛覆了很多學生的傳統認知。為什么會這樣,學生腦海中的好奇心立即形成了,這樣老師就引入了小數與整數相乘的運算概念和方法,通過趣味的增加來吸引學生,讓他們的情緒始終保持在積極高漲的狀態,再加上對問題的有效解答和不斷延伸,能夠對這些知識點進行深入且全面的學習。再比如小學在學習長度單位中有厘米的概念,老師就可以設置趣味性、現實性較強的問題,起到啟發學生思維的作用。用一張紙質的直尺,用剪刀剪掉它的0刻度,這時詢問學生這把尺子還可以使用嗎?這時學生討論就非常的活躍,因為這個問題在之前的教材是未涉及的知識,需要學生通過已有的知識進行變化應用。那么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也會更深入,盡管答案有所不同甚至有些是錯誤的,但是經過老師的解答和點撥,會讓他們對知識的綜合靈活化運用有了更深的感悟,學習的積極主動意識也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