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梅
摘 要:作文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對此新課標明確要求教師必須樹立大習作教學觀,始終以學生發展作為核心,實施開放式教學。再加上作文最可貴的特點就在于真情實感,只有抒發真實情感才會打動人,激發共鳴。對此,這就需要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依照寫作要求和題目創情設境,探索相應的情境創設方法,以此提升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保證作文效果。
關鍵詞:情境創設;高中作文;應用策略
一、 引言
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情境法是被廣泛應用的一種教學手法,它能直接給學生提供相應的學習場景,帶領大家深入其中構建和轉化知識,將其應用在高中作文教學中,可以有效轉變當下的教學困境,老套的寫作模式禁錮師生思維,學生寫作興趣和信心不高,作文訓練方法有效性較差,導致學生畏難心理日漸增強,經常無從下筆,筆下無東西可寫。對此,就需要教師以當下的教學現狀為基礎,注重情境法的應用,進一步豐富學生在作文課堂上的體驗和感悟,幫助學生解決無東西可寫的尷尬現狀,激活語言思維,提升寫作能力。
二、 貼近學生現實生活
葉圣陶曾經說過:“寫作材料來源于整個生活。”語文新課標對于表達交流也表示應該讓學生多觀察生活與自然。作文其源泉就是生活,要想讓素材源源不斷,就要在生活當中去獲得可以觸動人心的感受,把生活中的小事帶進學生心中,使其形成處處觀察和留心感受的良好習慣,形成正確的寫作思維。
(一)觀察自然
大自然是非常美麗的:春天有剛發芽的小草大樹,夏天有盈盈簇簇的綠蔭,秋天有洋洋灑灑的落葉,冬天有傲雪挺立的松柏……只要在生活中善于觀察,就可以發現其美麗所在,而這些美麗的風景都可以寫進作文,寫出特色和新意。筆者設計出這樣一個題目:本地旅游宣傳推廣部要籌備一個關于宣傳旅游資源的宣傳集,現面向全社會征集文本材料,大家作為一位有文化的高中生以及家鄉未來的建設者,希望大家也可以踴躍投稿。然后以此為背景,創建一個作文情境,即為了發展家鄉旅游產業,將家鄉自然特色描寫作為主要對象,做出一篇文章。在這樣的情境之下,教師能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觀察和了解當地的特色自然景觀,去更加全面地捕捉各種美麗的瞬間,從而將其體現在作文當中,確保言之有物,物中寓情。
(二)體悟生活
高中生正處在青春期,內心敏感,情感豐富,任何一句話、一個眼神都可能會引起其情感上的波動,情境教學法正是基于這一點去激勵學生從內心深處感受某一時刻的悸動,找到寫作的動力之源,實現主動寫作。
為了使學生能進一步觀察和體悟生活,并在生活當中學會作文,教師則應盡可能創建相應的生活情境。比如可以在家長會期間讓學生以“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為題目寫封信放在桌上,由父母拆開。這種給父母表達心情的方式,更易激發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另外,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有計劃、有意識地為學生組織一些生活性活動,指導其進行觀察和體驗,從而積累寫作素材。比如可以帶領學生參觀一些趣味性的地方,舉辦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競賽活動,使其在大千世界當中觀察和感受生活,從中捕捉一些感性的信息進一步豐富寫作素材。教師同時引導學生去捕捉生活中的瞬間,進行觀察體悟,比如從大雨天學校門口排起長龍接孩子的家長中感受到父母的愛;從班級同學生病大家給其精心制作的祝福卡中感受同學友愛等,從而將內心深處噴薄而出的激情轉化為寫作的激情。當學生真正進入情境,內心則會受到一定觸動,表達的情感也會更為真摯,原先那種為文造情以及無病呻吟的弊病勢必也能得到一定改善。
三、 借助多媒體技術
受經濟發展以及思想上的重視,國家對教育的投入不斷加大,基礎教育設施日漸完善,基本上所有學校都投入了專門的電子信息設備。這種多媒體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傳統枯燥沉悶的說教式方法,使圖像、聲音、文字等融合,形象且直觀地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展現,不但拓展了教學范圍,還能促使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各項學習素材,實現思維活躍發展,同時還能使其在特定的情境之中獲得較為真實的體驗,以此激發其情感表達。
比如在開展以“感動中國”為主題的習作訓練時,就可以將《感恩的心》這首歌或《感動中國》節目的主題曲作為背景音樂,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展示歷年《感動中國》節目中的感人事跡,使大家在觀看過程中體會其中的情感,有意識地進行思考。或者在開展將“環保”作為主題的寫作訓練時,就可以從網上搜集一些人類破壞環境的照片或視頻,在觸目驚心的圖文與音視頻下,引導學生迅速進入環境保護類的情境,喚醒內心深處的環保情感,從而再將其融入自己的寫作當中,以保證最終作文內容的深刻性。在引導學生訓練“陽光總在風雨后”這一命題作文時,就可以用多媒體播放一段中國女排近些年來在賽場上的輝煌瞬間,同時再播放一段其訓練背后的故事,可以將電影《中國女排》中的某些片段截取出來,引導學生深入感知中國女排目前所獲成績的來之不易,最后讓《陽光總在風雨后》這首歌適時響起,音樂、畫面深刻詮釋文章題目中蘊含的深刻內涵,給作文寫作提供必要素材,并使其中的論點得到最充分的論證。
除了上述這種專門的作文訓練課,教師還可以直接通過多媒體將課文當中描寫的情境展現出來,由此去訓練學生將“物”轉為“意”的能力。比如在教授《登岳陽樓》時,就可以直接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展示老年時期的杜甫一身疾病地站在秋風中的蕭索畫像,以此布置一個小型的練筆,如“通過觀察這幅畫像,以自己的理解去描述詩人杜甫此時的內心活動”。在這一方式的引導下,學生往往能更加深刻地體會課文背后蘊含的情感與內涵,從而產生豐富的內心感受,并通過文字表達體現在作文之中,在保證課文教學效果的同時,達到作文訓練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實際選擇媒體素材時,必須對地域特性、學生實際生活以及身心發展特點等進行綜合考量,對于一些較為敏感或者尷尬的話題,甚至一些涉及個人隱私或者信仰忌諱的材料必須要慎重選擇,以免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與尷尬。
四、 開展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