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聯沁 陳桂芬
摘 要:新課程的改革對高中數學的教學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讓高中數學的課堂教學更加高效,教師可以采取靈活有效的教學方式。而在眾多的數學教學方法中,結合教育技術工具滲透數學史的教學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筆者在文章中對高中數學滲透數學史的教學理念和原則進行了研究,并且分析了滲透數學史的有效策略,以此為數學史滲透到高中數學的實際教學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高中數學;數學史;策略
一、 引言
在我國目前的高中數學課堂上存在著一種尷尬的現象:教師想要教,但是教不會;而學生想要學,但是學不會。造成這種局面有著多重的原因,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中數學教師所運用的教學方法不恰當。其實,在高中數學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滲透數學史就是最好的教學方法之一。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可以深度挖掘數學史中可以借鑒的內容,有意識引導學生深度理解數學知識,使學生可以從厭倦數學轉變成喜愛數學,轉變學生的學習狀態,以此來真正達到提升學生數學興趣的目的。
二、 高中數學中滲透數學史的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是每一位教師必備的,只有教學理念足夠先進、有效,才能夠在教學活動中發揮出積極作用,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數學史作為數學學科發展的重要歷史經歷,其蘊含著重要的教育價值,對學生的數學思想、數學思維、數學能力、數學興趣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一)培養數學興趣
在高中數學的教學中滲透數學史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認清數學知識的本質所在,拓寬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數學思想、數學技巧,促使學生可以從被動接受的狀態轉變成主動探索的狀態。由于高中數學這門學科本身的特點,導致了其學習過程比較枯燥、比較乏味,學生往往會望而卻步。但是學生往往會迫于來自學校、教師、家長等多方面的壓力,強迫自己去生硬地理解、被動地學習。從表面上看,他們對高中數學課程的學習保持著一種良好的態度,但其實他們內心原有的數學積極性已經被逐漸消磨掉。而學生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他們對數學興趣并不濃厚。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將數學史滲透到其中,培養學生對高中數學課程的興趣,從而讓學生真正做到愛數學。
(二)培養數學思維
高中數學課程的學習規律是從個別特殊的習題再到常見一般的習題的數學思維,所以,教師在講解新的數學知識時要從真實存在的事例入手,使學生可以從中發現和學習數學知識,以此得到最終的一般性結論,最后才能將該結論熟練地運用在具體的數學問題中。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將數學史滲透在其中,可以培養學生形成這種數學思維。學生單單只靠高中數學教材,了解不到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而數學史就可以促進學生深刻領悟數學知識所蘊含的作用和意義,使學生可以學習到數學知識的形成規律,從而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此外,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通常會先直接看到教材中的既定理論,此時會在學生的腦海中直接形成印象,使得學生在之后的探索與論證過程中產生懈怠心理,認為自己已經掌握知識,并不需要再進行探索,從而導致思維鍛煉的缺失。而數學史的滲透,能夠讓學生實現從無到有的探索過程,幫助學生推動數學思維的產生。
(三)培養科學精神
學生本身所具有的數學觀是影響其本身數學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一個重要因素。對于學生而言,他們學習高中數學課程的過程不只是對數學知識的內化與數學能力的提高,更應該是他們本身數學態度、信念等的形成過程,而這對他們下一步的學習,甚至是整個人生都會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數學史本身就是昭示數學知識起源和發展的一門科學,里面蘊含了從古至今眾多數學家的心血,并記錄了數學家在探索真知的道路上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們所具備的科學精神。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將數學史滲透在其中,可以讓學生正確認識高中數學這門學科,促使他們逐漸形成更加科學的數學觀。
三、 高中數學中滲透數學史的原則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教師在課堂中滲透數學史,要立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結合教學內容,有原則、有意識地進行滲透,才能夠為學生的學習帶來積極影響,否則便會“多余”,不僅消耗了學生的學習時間,還沒有產生教育價值。以下是具體的高中數學滲透數學史的原則:
(一)有效適用性原則
高中數學教師將數學史滲透在實際的教學中,其主要教學目的不只是提高學生的數學興趣和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深刻領悟到高中數學這門學科的主要特點以及真正意義,使他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數學知識是如何服務于社會、服務于生產。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滲透數學史的實際過程中要遵循有效適用性原則,讓學生認識到高中數學課程不僅僅只是數字之間的簡單運算,其與現實生活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而如何將數學知識有效地作用在生活中,讓學習變得更加簡便與高效,這也是學生要掌握的重要內容。
(二)趣味啟發性原則
當學生對數學課程的學習產生了較大的興趣之后,他們才能更加主動地發展他們自身的數學學習潛能。總體來說,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與他們自身的數學興趣息息相關,學生只有具備足夠的數學學習興趣,才能夠進行主動的探索與學習,否則被動的學習狀態只會讓學生感到枯燥,并不能發揮出數學知識的真正功能。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滲透數學史的實際過程中要遵循趣味啟發性原則,大力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從而有效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和發展。
(三)科學準確性原則
數學史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數學知識的起源和發展歷程,所以,其內容必須保證準確無誤,決不能出現斷章取義的現象,否則,就會導致學生對高中數學課程產生錯誤的認識,對其未來的成長產生消極影響。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滲透數學史的實際過程中要遵循科學準確性原則,在向學生滲透數學史之前,一定要查證該史料是否正確,再在課堂中進行滲透,使學生可以對數學知識有更加正確的認識和了解,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此外,教師在滲透的過程中,也要讓學生了解數學是嚴謹、科學的,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學習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