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
摘 要:在小學教育資源愈發完善,整體教育水平穩定提升的發展趨勢下,小學數學教學邁入新的階段,其教學側重點逐漸由簡單的知識能力培養轉為綜合素養培養。師生互動作為教師有效掌握學生實際情況,并以此為基礎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途徑,在小學數學教學發展中尤為關鍵。文章以此為背景,分析師生互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開展途徑,為相關教師優化教學內容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小學數學;師生互動;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7-011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7.059
師生互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潛在影響較大,因此,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新型開展策略,成為相關教師當下重點關注的問題。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師生互動的價值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尚不具備完善的知識體系與數學學習思想認知,因此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對教師的引導需求較高。而師生互動是教師提升課堂知識信息傳遞效率的主要途徑。在時代發展推動下,學生平均素質水平呈上升趨勢,課程教學內容及各項要求也愈發全面,有效的師生互動可以幫助教師構建動態課堂教學模式,即以新型數學課堂為導向,利用師生互動串聯各教學環節,使其能夠在實際教學中形成有機整體,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課堂教學模式。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有效師生互動的困境
(一)互動內容與課堂教學聯系不足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進與落實,教師對師生互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已經建立起必要的教學認知,但是部分教師在開展師生互動活動時,并未圍繞課堂教學內容開展,導致互動內容在整體上呈現出一定的主觀性,使得學生無法通過師生互動環節進一步思考課堂知識內容或有效延伸自身數學思維,削弱了師生互動在新型數學課堂中的實際作用。
(二)互動形式單一
在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仍完全沿用傳統數學教學模式中的互動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忽視了時代變化與學生成長環境變化對數學教學形式的影響,導致互動內容在數學教學發展趨勢下呈現出一定的滯后性與單一性,不僅影響學生數學學習興趣,也不利于教師借助師生互動滲透新型教學內容。同時,在倡導數學學科素養培養的教育背景下,單一的師生互動形式也容易造成陳舊教學形式與新型教學內容之間的沖突,不利于學生實際數學學習能力發展。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構建有效師生互動途徑
(一)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處于小學學段的學生,數學思想認知尚待提升,并且受年齡特點影響,學習自制能力不強。相較于其他課程內容,數學課程知識相對抽象,部分學生學起來稍顯吃力,導致其數學學習主動性不斷下降,進而使得師生互動環節逐漸喪失開展基礎,各項互動內容流于形式。為此,教師應從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方面入手,提升師生互動頻率與質量,逐步提升學生數學學習思維水平。教師在開展師生互動活動時,應盡可能從學生生活角度出發,互動內容應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進而為師生互動環節豐富相應情境,促使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經驗與數學思維與教師進行有效互動。師生互動環節生活化,可以提升師生互動的趣味性,激發師生參與互動的積極性,也能促使學生在互動過程中將課堂知識代入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引導其運用數學思維視角審視自身生活,強化數學學科素養,深化師生互動意義。
(二)完善互動目標
為提升師生互動的實效性,教師應立足于課程教學內容,以學生數學素養發展需求為節點,完善師生互動目標內容。教師應綜合分析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各項數學學習能力指標的相關性,在此基礎上分析師生互動內容對二者協同發展的影響,進而制訂出相應的互動目標[1]。一方面,為充分發揮師生互動作用,教師在制訂師生互動目標時,應考慮課堂整體教學目標與學生綜合素養培養內容的遞進順序,進而明確師生互動目標的落實時機,避免其與其他教學環節發生教學沖突,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另一方面,通過構建知識教學目標、個人能力發展目標、互動目標三位一體的課堂教學目標體系,教師可促使各目標內容在體系中實現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提升師生互動環節的實效性與全面性,改善傳統教學模式中各教學環節彼此獨立、難以整合的問題,凸顯師生互動在新型數學課堂中的作用。
(三)制訂階段性互動發展方案
在完善師生互動目標的基礎上,教師應根據課程教學進度與學生成長周期,從整體數學教學工作角度出發,將師生互動內容整合為具體的師生互動發展方案。相較于被各節課堂切割開來的師生互動內容,基于整體數學思維視角的師生互動發展方案,可以令各節師生互動內容產生“呼應”,并通過在長期統籌規劃下的師生互動發展過程,為學生提供系統化課堂學習模式,突破各節課堂自身的教學限制,以此提升師生互動內容在小學數學整體教學中的連貫性與延續性,優化數學教學機制。同時,教師在制訂階段性師生互動發展方案時,應切實分析學生在該階段內的數學學習認知水準與課程知識內容深度,進而明確師生互動發展周期以及周期內師生互動側重點,進而結合具體課堂教學內容類型,形成具體的教學方案[2]。除此之外,教師應及時觀察學生在師生互動中的表現,定期分析師生互動方案落實情況,及時調整師生互動方向及其教學細節,確保師生互動規劃方案契合學生數學成長規律,為相關教學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學保障。
(四)分層制定互動標準
在整體教學內容與進程一致的前提下,學生對師生互動的反應程度與積極性有所不同,造成該教學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基礎數學學習能力與思維模式不同產生的差異性。因此,為提升師生互動的實效性,教師應分層制定師生互動標準,并結合上述工作內容,在師生互動環節調動不同層級的學生參與師生互動,以此維持師生互動教學效果,避免其成為部分學生的固定展示環節[3]。教師應綜合分析學生的數學認知水平、思維傾向、課程教學要求等,以此為依據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互動層級。針對基礎互動層級,教師應側重引導學生掌握基礎數學知識概念及其應用技巧。為此,教師可以適當增加基礎性引導問題在課堂師生互動中的比重,并通過指定提問的方式鎖定該層級的學生,實現精準互動。而針對高階互動層級,教師應側重通過師生互動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使學生能夠運用數學思維處理綜合性較強的問題。為此,教師可增設綜合型或開放型教學情境,將其作為師生互動內容,促使學生在該情境設計中合理延伸數學思維,進一步提升自身數學學習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