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
【內容摘要】高中英語校本課程的開發作為當前新課改的重點,現在越來越受到研究者和學者的關注。當前大多數高中英語的教學課程都是強調西方文化,要求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反而忽略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因此,我們需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本文通過分析中國傳統節日的教學意義,提出了傳統節日文化在高中英語校本課程中的教學策略,對中國文化的教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高中英語 校本課程
目前我國高中的英語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都在強調學生怎么學好英語,怎么去了解外國文化,反而忽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使得許多高中學生開始一味的尊崇西方文化,極不利于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因此,新課改對高中英語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將學生思想品德修養以及文化修養也納入高中教育的主要內容。校本課程作為新課改的重點,有必要增加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相關內容教學,以促進學生更加地了解眾多文化,熱愛中國文化,有利于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1]。
一、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1.民主精神與愛國主義教育
中國傳統節日起源于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充滿了愛國主義精神,端午節便是愛國主義情懷的體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加強對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由端午節適當的衍生出吃粽子(Eating zongzi)、劃龍舟(rowing dragon boats)、喝雄黃酒(drinking realgar wine)等詞匯。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用英文講述端午節的起源、屈原的故事等,在此過程中,讓學生體會紀念類節日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
2.期盼與祝福
春節最為一年之歲首,充滿了人們對新的一年種種期盼,衍生出了許許多多的節日活動,了解這些活動的英文表達是最基本的要求。例如辦年貨(do the Lunar New Year shopping)、年夜飯(Family reunion dinner)、餃子(Dumpling)、貼年紅(Pasting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放鞭炮(Set off Firecrackers)等。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對一些春節的文章或者段落進行翻譯[2]。例如下句:
在中國北方,人們習慣在晚飯后包餃子,直到半夜才吃。餃子象征著財富,因為它們的形狀酷似中國的司儀。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In northern China, it is customary to make dumplings after dinner to eat around midnight. Dumplings symbolize wealth because their shape resembles a Chinese sycee. The Chinese New Year's Eve dinner is a family reunion dinner, which is the most abundant and important dinner at the end of the year.)
現在流行以微信的形式給長輩、朋友以及老師等進行拜年,我們就可以用拜年詞(New year's greetings)為題,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課程內容可以是對不同身份的人進行拜年,同時對拜年詞的語氣、格式等對學生進行講解,教會學生如何寫出一段富含寓意、充滿文化內涵的拜年詞。
3.感恩與紀念
清明節是中國的春祭大節,在這一天通過掃墓的方式來表達對祖先以及故去親友的思念與緬懷,充滿了人文精神。在清明節,可以有插柳、放風箏、拔河、蕩秋千、踏青等活動。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可以帶領學生去當地的烈士陵園進行掃墓活動,告訴學生今日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先輩們生命的付出才有今天的美好生活。可以在課后要求學生以清明節為題進行英文寫作[3]。
4.尊老與愛幼
重陽節又稱敬老節,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九”又通“久”,所以賦予有天長地久、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重陽節的慶祝方式包括遍插茱萸、登高遠眺、觀菊賞秋、享宴祈壽、吃重陽糕等等活動。每在重陽佳節,許多家庭都會攙扶長輩到室外活動,可以起到健身祛病的作用。我們可以進行一些敬老院的志愿服務(Volunteer service),讓學生寫出一些活動內容等。例如可以送給老人鮮花和自制的卡片來表示我們的尊敬和愛。因為一些老年人感到孤獨,我們可以和他們聊聊關于他們的過去,我們城市的變化,或任何他們感興趣的事情。也可以給他們一些表演,唱歌跳舞,表演才藝等等。讓學生們了解孝道,懂得尊老、愛老以及孝老[4]。
二、促進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方法
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但是每個節日的背后都賦有深刻的人文內涵。如果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教學內容不當,不僅不能有效的啟發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情,反而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起到負面效果。因此,作為教師,必須考慮當地學校的實際情況,提出合理化的課堂活動和課外活動,以針對性的促進學生深刻領悟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精神。
1.重視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切入點,妥善安排課時
在新課改的過程中,越來越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只有學生產生學生興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由“外驅力”轉化為“內驅力”。因此,一個好的“引子”(切入點)必不可少。教師應該注意到,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一個傳統節日,可以將最近的一個傳統節日作為切入點,鼓勵學生去主動學習和練習,幫助學生充分的了解這個節日,讓學生在過好這個節日的過程中學到知識并應用知識。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就需要注意時間上的妥善安排。例如在中秋節,教師可以在講課之前先讓學生翻譯如下語句,可以讓學生更明白的了解中秋節賞月的由來。學生自己動手翻譯,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會好奇這個故事的具體情節。這種故事化的切入手段行之有效,適用于中國大多數傳統節日。
Legend has it that in the state of Qi there was a girl called No salt. When she was young, she used to worship the moon devoutly. When she grew up, on August 15, she was seen by the emperor while admiring the moon. The emperor called it "as beautiful in appearance as Chang 'e, and as white in skin as the moon." This is the origin of Mid-Autumn Festival.(相傳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于八月十五在月下賞月時被皇帝所見,稱其為“貌若嫦娥,面如皓月”。這就是中秋拜月的由來。)
2.利用多媒體手段,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
在信息化的時代,相比于文本,學生更容易接受視頻、圖片以及聲音信息,校本課程的開發尤其要注意多媒體的引用。我們注意到,許多教師仍然會采用傳統的“板書+講解”的模式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往往記憶并不深刻,知識一邊學一邊忘。如果教師能夠充分的收集網絡信息,精心制作好一個多姿多彩、“動起來”的ppt,那么課堂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除此以外,教師也應當注重講解ppt的同時和學生互動起來,讓學生回答一些自己提前準備的問題,例如元宵節(Lantern Festival)可以問學生一些相關的背景知識,湯圓和元宵的區別等等[5]。
3.聯系生活,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
在當前的教育工作中,許多教師僅僅將自身的教育場所局限在小小的教室之中,僅僅會向學生灌輸“既成式的知識”,學生往往“思考少而記憶多”。即使高中的教育壓力大,考試多,但我們也應該注重學生的知識活學活用以及思想道德培育。因此,校本課程更應該牢牢的與當前節日相結合,抓好每一個傳統節日開展相關教學。例如重陽登高、清明踏青、春節包餃子、中秋做月餅等等。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充分利用好學校資源,做好社會協調工作,切實保障學生在活動中的學習氛圍,潛移默化的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這種“寓教于樂”式的教學,能夠調動學生的主觀積極性,促進學生面向實際生活,牢牢鞏固自身的知識基礎,提高對知識的接受和消化能力,更有益于培養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4.注重引導式教學,解除英語學習的陌生感
由于學生長期處在一種漢語文化氛圍之中,學生學習到的東西并不能真正地應用到實際生活之中。這就導致大多數高中學生缺乏一種英語式的表達習慣和思維方式,沒有樹立一種以英文表達日常事務的思想自覺,面對這種情況,可以通過引導式的教學來解決。以元宵節為例,在課程開始時,可以首先引導學生使用英語的形式欣賞辛棄疾的《清玉案·元夕》所描繪的元宵節。“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生動地展示了元宵節火樹銀花的美麗畫面。在此環節,教師可以展示一些與元宵節相關的主題圖片,讓學生置身于元宵節的情境之中,聯系到古詩詞的美感,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中國傳統節日之美,保證了學生接下來讀寫教學的濃厚興趣。再則,教師可以展示一些自己或學生曾經過元宵節的照片,讓學生增加代入感,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益于拓展學習思維。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用英語分享自己過元宵節的感受,如果學生對于一些詞匯不熟悉,教師可以將這些詞匯提前寫在ppt或者黑板上,便于學生組織語言。這種引導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從習以為常的傳統文化中熟悉英語,解除了學生學習英語的陌生梳理感,可以使學生更加熟練地使用英語,符合當前新課改中素質教育的要求。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中國傳統節日的高中英語校本課程在當前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需要加強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夠將中國的文化更好的介紹出去,同時可以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和民族自豪感。教師在校本課程的實踐中,需要充分發揚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采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參與進來,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在新時代下,作為教師我們要肩負起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節日的使命,把這份寶貴的文化延續發揚下去。
【參考文獻】
[1]時嘯鴿.文化自信視域下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發展困局與破解思路[J].大連干部學刊,2020,36(10):47-52..
[2]Hoi Yin Bonnie Yim, Lai Wan Maria Lee, Marjory Ebbeck. Confucianism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 study of young children's responses to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stories. 2011, 181(3):287-303..
[3]王歡,艾金龍.講好中國節日故事 弘揚傳統節日文化——將課程思政融入高職英語課堂教學的案例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7):182-183.
[4]賀毅夫.因勢而新——課程思政融入高職英語教學的實證研究——以“Holiday Celebrations”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0(5):30-31.
[5]張惠.基于任務型教學的高級階段東干留學生文化知識的教學設計[D].西北師范大學,2016.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中國傳統節日和高中英語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校本課程開發》GS〔2020〕GHB2276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甘肅省玉門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