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市場需求導向,以柳州城市職業學院為切入點,利用調查研究的方式,探討了現階段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研究發現在新商科背景下企業對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要結合行業和企業發展需要適時對人才培養規格進行動態調整。
關鍵詞:新商科;高職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
一、引言
19世紀80年代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成立開啟了高校商科教育的先河。一個多世紀以來,商科教育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了大批的經濟管理人才,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然而,隨著社會生產方式、商業模式、文化理念的不斷變化,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步伐,一場聲勢浩大的教育范式改革已經悄然來臨。新商科不再以職能為導向培養人才,而是對傳統商科類專業進行跨學科重組,將現代科技融入現代商科課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工具、新模式、新思維、新方法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綜合性的跨學科高等教育[1]。財務管理專業是重要的商科專業,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核心,經濟越發展,企業越需要財務管理人才,旺盛的市場需求使財務管理專業成為高職院校招生的熱門專業。據不完全統計全國高職院校開辦此類專業的比例高達60%以上。傳統的高職財務管理專業教學的手工賬實訓室由“幾張”桌子構成,財務信息化實訓室由“幾臺”電腦構成,外加招生火爆,可謂辦學效益非常可觀[2]。這導致不少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專業辦學只重規模,忽視質量。畢業生擇業中出現了一種怪相,一方面由于擴招致使供給失衡,畢業生很難“物色”到適合的財務崗位,而另一方面招聘單位卻又很難招到高技能的財務管理人才。這說明現階段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規格部分脫離了市場需求。出現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在于高職財務管理專業沒有結合新商科的要求對人才培養規格進行改革,沒有充分把握新經濟下企業到底需要“怎樣”的財務管理人才。因此,必須基于新商科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為企業培養德才兼備的財務管理人才。
二、基于市場需求的高職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規格調查研究
柳州城市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學院”)是一所由柳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培養城市化進程中的現代服務業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公辦高等職業學院。學院的發展定位于第三產業,與財務行業屬性一致。經過多年的發展,學院財務管理專業的辦學規模和質量,特別是在國際化和民族辦學方面具有了較強的區域影響力和較好的社會聲譽。選擇柳州城市職業學院財務管理專業作為研究對象滿足調查研究的典型性特點。本研究目的是了解企業對財務管理人才的需求狀況和用人標準,為人才培養改革提供依據。本次調研單位有30家,其中國有企業6家、股份制企業10家、民營企業8家、其他性質企業6家。調研選擇的是與學院建立校企合作關系的企業,這能夠比較容易取得人才培養改革所需要的數據。這些企業涉及批發零售業、服務業、生產企業、醫療衛生業等。
(一)行業用人情況
1.非金融企業財務用人情況。從調查情況看,學院財務管理專業學生成功應聘進入非金融機構的中小微型企業實習和就業的人數比較多。從優勢方面看,被調查的單位中70%是民營企業,這些單位財務管理及其相關崗位的人員學歷平均水平為“專科”,比例占42%,比起本科生,特別是研究生要求的高薪酬,這些民營企業更愿意接收來自職業院校的專科生;從入職崗位而言,由于財務管理專業性較強,財務管理人員數量因企業規模和行業屬性多寡不一。從職業技能水平看,企業普遍要求的財務管理技能水平不高。究其原因,主要由于中小微企業業務類型單一,業務處理難度不大所致,因此學生到崗時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崗位業務處理能力,用人單位花在新人培訓上的時間比較少。
2.金融企業財務用人情況。為進一步拓展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的就業渠道,擴大學生的就業面,在本次調研中,調研對象延展到金融行業,主要針對柳州本地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進行走訪,了解企業的人員需求情況。通過大量的走訪和一線調研,經總結分析發現銀行對財務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有一個漸進的過程。一般來講,應屆畢業生進入金融機構工作都先從前臺工作人員做起,熟悉金融的基本業務和流程。一般在一線營業網點柜臺從事貨幣結算業務,這類人員在銀行招聘的應屆畢業生工作崗位中占到80%以上。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后,金融企業會根據業務需要和個人特點,再進行崗位調整和分配。前臺柜員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后還可以向財務經理、銀行大堂經理、客戶經理或其他業務崗位方向發展。從證券和保險公司看,常年招收客戶經理,占金融企業業務崗位的40%以上,一般分為公司業務客戶經理和個人金融業務客戶經理。經過調研發現,金融企業一般會在經過前臺柜員鍛煉后的應屆畢業生中挑選員工從事個人金融業務,此類崗位在金融企業的需求量非常大,業務專業素質全面且實踐工作經驗豐富的客戶經理是各個金融企業必爭的搶手人才,工資待遇也比較高。
3.用人單位對學歷的規定。通過調研發現用人單位對受聘人員學歷結構基本上呈現出高學歷的需求。被調研的單位沒有細化給出中職、高職、本科及以上具體的學歷比例分布,但大多陳述為“由于新型冠狀病毒沖擊,就業形勢不算很好,學歷要求逐年提高,普遍都要大專以上,某些企業或崗位招收研究生”。在招聘方式上,銀行均采用社會招聘和校園招聘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具體看崗位需求和培養計劃。從校園招聘學歷要求看,國有銀行基本上100%招收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部門銀行的縣級支行適當招收一定數量的大專及以上學歷畢業生,對應崗位為銀行柜員、財務管理助理、客戶經理。證券、保險公司在招聘方面對員工的學歷要求相對較低,校園招聘也招收中職學生,對應崗位多為客戶經理、儲備干部、投資顧問等。總體而言,凡是企業名氣大、業務開展成熟的企業對職工的學歷要求相對較高,處于發展期的企業對學歷要求會適當放寬。
(二)企業對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反饋
1.人才培養質量的總體評價。通過對接收學院頂崗實習生的30家企業調研發現,企業對學院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生的評價總體較好。在評價表中,單位對于畢業生的“素質素養”方面評價相對較高。對實習生“職業能力”方面的評價相對較低。從企業反饋的情況看,這些能力和素養都是財務管理專業學生必須要具備、鞏固和強化的。企業之所以對學生職業能力評價較低,是因為財會職業本身對職業能力的要求會相對較高。企業方面對人員的技能和熟練程度有一個較高的“預期”,因此,評價上會要求更為嚴格。從人才培養的角度而言,“職業能力”訓練和培養是今后高職財務管理專業教學的重點。
2.對職業能力及素養要求的反饋。
(1)企業對職業技能的要求。在調查的非金融企業中,財務崗位人員核心能力居首位的是財務核算能力、成本核算能力、稅收計算與申報能力、財務預算與分析能力、統計分析能力;在調查的金融企業中,銀行對前臺柜員的點鈔、驗鈔技能、快速數據錄入技能有較高要求,并且需要具備財務基礎知識,以便快速處理銀行單證票據;證券、保險、期貨公司對招聘的客戶經理則要求具備金融、證券方面相關基本知識儲備,但是入職后還需要進一步培養。
(2)企業對職業素養的要求。在企業對素養重要性的排序中,所有企業都注重財務人員的個人品行,所以對員工的“責任心”“吃苦耐勞”“主動意識”“學習能力”的要求較高;其次,多數企業對于財務人員的組織、協調、交際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由此可見,用人單位比較注重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生吃苦耐勞精神、良好職業道德和組織協調能力等素質,特別是要求入職人員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這也是從事財會金融類崗位工作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3)企業對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反饋。為了解所開設課程對畢業生崗位工作能力形成的貢獻力和有用性,在調查過程中,選擇了部分主干課程讓企業進行重要性評價。調查結果顯示,所有的課程均被選中,并給出了中肯的評價。不難看出,財務管理專業所設置的主干課程得到企業的認可。其中,《稅法與納稅實務》《財務會計》《Excel在財務中的運用》企業給出了最高的評價;其次是《財務管理》與《成本會計》。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企業對《Excel在財務中的運用》如此重視,確實出乎調查者的意料。這為后續課程改革,重視辦公軟件的教學指明了方向。
三、調研結論及反思
通過本次調研發現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規格需要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教學改革等方面進行調整,特別是利用好教育部“1+X”證書試點的契機擴大學生的持證率,從而構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符合學校實際的、靈活多樣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行業企業發展動態對財務管理專業建設發展的影響
財務管理人員入職行業比較廣泛,選擇面很多,在各個行業的需求都存在。但是,由于企業對財務人員的需求量相對較小,并且財務人員工作相對穩定,流動性小,因此,要爭取到財務管理崗位任職需要一定的機會和技能。通過調研,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行業企業對專業建設發展的影響。第一,畢業生實習就業方面,由于大中型企業財務管理崗位流動性較差,企業吸收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的機會較小;此外,出于對企業商業秘密的保護,以及財務管理對外報告信息質量要求,大多數單位不愿接收財務管理專業實習生進入企業鍛煉[3]。財務管理專業培養的學生應該更多地面向第三產業,鼓勵學生積極到當下活躍的“小微企業”就業、鍛煉,積累經驗,為以后的晉升做鋪墊。第二,“寬口徑”教學,分方向、多層次培養,拓寬財會學生就業方向。基于初次對口就業相對困難,且面臨無工作經驗的弱勢競爭力,要使財會專業的學生“能就業”,就必須開放培養思路,在財會核心技能培養上向金融方向進行分流。按照市場行情和企業需求,增設實用性強的金融綜合性課程,或是聘請專家到校進行教學或講座,開拓財會類學生的經濟思維。
(二)調研企業對人才培養改進的建議
本次調研選取的企業由于企業性質、財務管理信息披露的質量要求不同,對人才培養的建議也有所差異。經過整理分析,企業對人才培養方面的建議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核心課程設置能夠緊扣企業需求,并服務崗位核心能力的培養,課程體系比較合理。今后工作的重點則是加強每門課程的內涵建設和優化課程設計,從而使抽象的理論課程更生動、更易于接受,提升教學效果。其次,強化核心能力的培養。財務管理崗位要求賬務處理的能力和工作質量,學生即使沒有社會工作經驗,但是良好技能的養成為入職后快速適應是非常有幫助的。企業可以花一些時間給學生熟悉企業業務流程,但是要求學生盡快進入角色就要求學生必須有扎實的基本功和靈活的運用能力。最后,設計實用性課程模塊以滿足分流就業方向需要。在具備一定財務管理知識的基礎之上,設計多個財會就業領域和方向的課程包,供學生在高年級進行選擇學習,豐富知識結構,開拓就業視野,提升就業能力。
(三)職業崗位及職業能力調研對專業課程內容改革的影響
深入行業、企業進行調研,跟蹤行業、企業對財務管理人才的需求。在授課的過程中融入“1+X”證書考試的內容,整體上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學一體化,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充分利用各種財稅軟件,通過校內仿真實訓突破專業實踐瓶頸,為后續頂崗實習和就業打基礎。新商科時代到來需要對職業崗位進行相應調整。要改變重核算,輕管理決策型財務的錯誤理念,調整專業課程,特別是要加入管理會計課程,調整財務管理課程的課時或授課內容[4]。按照用人單位的反饋建議將逐步增加并完善課程體系,為后續擴大就業面做準備。根據職業崗位及職業能力的要求需要開設禮儀類和溝通交流類課程,加強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
參考文獻:
[1]? 伍耀規,任紅.新商科背景下創新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0,23(01):231-233.
[2]? 倪春來.新商科視域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路徑探索[J].當代經濟,2020(02):112-114.
[3]? 曹前.新商科背景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9(16):131-132.
[4]? 魏國建,李謙,張婷婷,張光明.“互聯網+”視角下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J].河北職業教育,2019,3(04):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