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雨
[摘 要]提高教學效率是廣大教師一直在研究的課題.在情境創設中關注學生的認知與興趣,在法則的建立中關注生成,在例題講解中引導學生參與,在習題訓練中鼓勵學生合作討論,在小結中啟發學生自我反思,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保障.
[關鍵詞]課堂教學;教學效率;關注學生;冪的乘法
一、設計說明
《同底數冪的乘法》是浙教版七年級下冊第5章《整式的乘除》的第一節,是這一章的基礎,所以新知的建立與理解非常重要.
教學重點:同底數冪乘法的法則.
教學難點:理解同底數冪法則是由冪的意義得出.
教學目標:
(1)理解同底數冪的乘法法則的由來,掌握同底數冪相乘的乘法法則;
(2)學會并熟練地運用同底數冪的乘法法則進行計算;
(3)在探究“性質”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概括與抽象的能力.
二、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導入)
教師:同學們知道日本發生過一場轟動世界的地震嗎?這場地震對福島的核電站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核污染非常嚴重.如果我們在利用能源的同時注意安全是不是能避免能源帶來的隱患呢?
學生:(沉默思考).
教師:現在世界各國開始重新審視核能,轉而去開發利用一些比較安全的能源,比如太陽能.
引例:據專家統計,1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一年內從太陽得到的能量相當于燃燒108千克煤所產生的能量.那么105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一年內從太陽得到的能量相當于燃燒多少千克煤?
學生:[105×108].
教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形如[105×108]的運算.出示課題:同底數冪的乘法.
[體會與反思]從課堂反饋來看,引例的設計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也覺得引入比較新穎,只是語言組織上還需要推敲.沒能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語言可以多用設問的方式,讓學生參與.由于條件有限,投影效果不佳也有一定的影響.
改進后第二次試講的體會與反思:依然采用日本地震的引例,并用了PPT,學生除了聽,還能直觀地看到屏幕上呈現的問題,學生參與度比較高,總體效果比第一次試講有進步.
第三次上課在解決引例的問題時計算太陽能,學生大多都能列出[105×108]的式子.“同學們真聰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形如[105×108]的運算.”出示標題:同底數冪的乘法,隨后復習冪的相關概念和表示.
2.新課探究
第一次上課的地點是教室,教具選用的是投影儀和任務單.
[體會與反思]教師帶領學生由[105×108]探索[am·an].根據冪的意義,觀察其運算特點,由學生交流討論,團結協作來概括出同底數冪相乘的法則.這是培養學生歸納能力的良好手段.
第二次試講,用PPT很好地演示計算的過程,并指出了運算過程中的條件和結論.
[體會與反思]這次學生更規范地用“底數”代替了“下面的數”,用“指數”代替“右上角的數”,說明對冪的組成復習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問題的設計循序漸進,從底數、指數都是數字,到底數是字母、指數是數字,再到底數、指數都是字母,學生進一步體會了冪的意義,發展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條理地表達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思維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但是教師有些急于得出結論,概括的過程沒有得到充分展示.
第三次上課改正了前兩次上課的不足,在法則的概括時得到了同事的認可.
3.練習的處理
第一次試講,在學生歸納出法則之后,讓學生解決任務單上的部分簡單計算問題,目的是讓學生鞏固法則,在學生做題的過程中要求他們寫出計算過程.針對容易出錯或混淆的問題,利用糾錯再次強調法則的條件和結論,避免學生重蹈覆轍.設計的提高練習由學生小組討論后選出代表回答.
第三次講課,除了改正第二次講課的不足,還加上了小組競賽,展現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三、反思與收獲
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在整個數學教學活動中是學習的主人,而教師作為數學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筆者認為,在課堂上關注學生,以生為本并不難,只需做到以下幾點.
1.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
教學過程中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待數學學科的態度是討厭、抵觸的,而通過這次上課經歷,筆者深深地感到學生的這種狀態只是還沒有對數學敞開心扉或者說還沒有發現數學之美.教師若能做好引路人,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那么學生學好數學也不是難事,所以教師需要思變,在教學設計上多下功夫,用興趣點燃學生學習的激情.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也會還教師一個驚喜.
2.“以生為本”, 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新課標指出的學習模式是“動手實驗、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倡導的教育理念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一節課,無論教材寫得多么清晰,教師講得多么明白、透徹,課件做得多么好,都不如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體驗、感悟的收獲大.通過這次上課使筆者明白,不是只抓教材,多訓練就能提高教學效率,時刻不忘“以生為本”,關注學生才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保障.
3.堅持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
新課標在學生思維表述及語言邏輯嚴謹性上均有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是否“會做”,還要關注學生是否“會說”.長期堅持語言表述的準確性訓練,才能深化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留給學生充足的發言時間,對于發言的學生多鼓勵、多引導,不能打斷或剝奪表達不完善的學生發言的權利.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表達的機會,這將對學生正確理解概念和法則大有裨益.
總之,教育教學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要提高教學效率,還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教師只有在關注學生,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用理論指導實際教學,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學生才能愿學、樂學、會學、善學,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 ?參? ?考? ?文? ?獻? ?]
[1]? 王曜君.改造我們的教學 建構生本化課堂[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5(5):3-5.
[2]? 蔡潤岐.淺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落實新課標理念[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1):53.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