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淋力
【關鍵詞】政治體制能力;構建;中國邏輯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全會充分肯定了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以來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并將制度優勢有效轉變成為治理效能的這項工作。就整體情況來看,二者間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想要實現轉變,離不開現代化治理能力的支撐。正因為這樣,要想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最為首要的任務便是逐漸將國家治理能力朝著現代化的方向不斷轉化,而這就需要政治體制和政治體制能力不斷得到發展和改善。
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經驗表明,政治體制能力在治理能力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對于國家的治理和推進現代化的過程起了根本性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黨提出了許多具有創造性的理論,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全面依法治國等提上日程。近年來國家機構的一系列改革及“簡政放權”,在根本上都是將我國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能力的戰略性行動。這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促進我國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挑戰。從長遠來看,這種變化必定能夠推動國家治理體系進一步的變革與完善。
在國家機構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下,我們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而要想發揮黨的領導作用,必須積極進行黨的建設。本質上而言,這種變革其實就是一場政治體制能力構建的過程,主要目的就是進行制度優勢的轉化,使其成為治理效能的中國邏輯。
一、政治體制和政治體制能力
進入新時代,國內外局勢都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發生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共產黨人應該抓住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迎頭發展,把握機遇。”特別是近幾年,面對中國的復興,西方國家露出了資本主義的獠牙,對中國進行了全方位的圍追堵截。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都給我們國家的機構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和困難,但我國依舊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績。
不論哪一個國家的治理,存在的主要不同便是政治體制在不同國家所發揮的作用不一樣。而中國強大的治理能力,來源于中國的獨特優勢——政治體制能力。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然后上層建筑又會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就這一作用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采用各種方式鞏固自身經濟基礎;二是將各種對立物處理掉,并且和上層建筑殘余、有害的舊的和新的經濟基礎進行斗爭。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鄢一龍教授認為,我國政治體制具體可以整理為“七權分工”。即黨中央的領導權,全國人大的立法權,全國政協的協商權,國務院的行政權,中央軍委的軍事權,紀委監察委的監察權和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的司法權。從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來看,國家權力構成不是分立關系,而是分工關系。分工關系包括兩個維度:橫向分工與縱向分工。其目的并不是將權力分開,而是為了更加協同高效地使國家機器運行。當然,這種分工的劃分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不同分支的權力存在著交叉,體現著制約和協調。政治體制能力是國家治理能力發展的重要基礎,但是政治體制能力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具體的、歷史的。當政治體制的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它也會隨之而發生改變。就唯物史方面來說,正是因為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之間的辯證關系,所以兩者之間的聯系越發緊密。
二、構建政治體制能力的中國邏輯
黨與國家機構的改革,并不是權力的簡單分配,而是需要重新進行政府職能的定位,同時結合實際調整國家與社會間的關系。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從嚴治黨不斷推進,已經獲得了顯著的成效,而這些與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變革都有著很大的關聯性。可以說,只有良好的政治體制能力,才能更好地凝聚人民的信仰,為國家發展提供支撐力量,促進制度優勢的有效轉化,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馬克思指出,政治體制無非是國家與社會的相互適應。具體而言,不斷進行黨建工作的深化,促進國家機構改革,然后借助此進行政治體制能力的構建,這樣才能最終達成理想的轉化效果,衍生出新時代治國理政中治理效能的中國邏輯。
美國政治學家薩繆爾·亨廷頓認為,政治體制界定和實現公共利益,如果缺乏良好的政治體制作為支撐,那便很難有效解決各方面的問題,從而阻礙公共利益的實現。因此,在公共利益變化過程中,便需要提升相關政治體制的適應性。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中國的政治體制必須圍繞公共利益進行適當的調整和改革。
中國政治體制不斷發展壯大,主要原因還是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就形態角度上來說,是民主集中制與階級革命力量的一種融合,從本質上而言,又是黨的領導力的體現,使得這種能力與中國社會融為一體,并形成一種特有的政治體制能力。
新時代下,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面臨的挑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為突出的一大優勢,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二是黨內的腐敗問題不僅僅污染了黨的純潔性和先進性,更是影響到黨的執政根基,堅持從嚴治黨任重而道遠。三是在政治體制不斷改革的過程中,還要充分考慮到經濟制度的特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改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表明政府的角色發生了轉變。
三、結語
總的來說,要想促進政治體制能力更好地提升,最為首要的任務便是推動政治體制改革。在政策制定中,需要采用合適的手段調動社會各階層的參與積極性,使民眾的訴求在第一時間得到反饋。除此之外,還應該有意識地強化公共政策適用性和完善性,以便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活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汪仕凱.論政治體制的能力與國家治理[J].社會主義研究,2016(02):58-67.
[2]鄢一龍.中美政治體制比較:“七權分工”VS“三權分立”[J].東方學刊,2020(03):73-83.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
[4]塞繆爾·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
[5]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單位:西安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