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農村普惠金融已經從機構數量到產品類型均表現出了穩步增長態勢,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村地區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但是隨著農村普惠金融的不斷深入發展,農村經濟環境、金融機構和政府參與等制約因素也在限制著農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本文從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現狀入手,分析了農村普惠金融在可持續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進而結合國內外先進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經驗提出了相應的改善建議。
關鍵詞:農村經濟;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
1農村普惠金融現狀
我國的經濟發展正在不斷發展,隨之而來的金融市場也呈現不斷攀升的發展態勢。在這樣的環境下,金融機構開始向農村拓展市場。此時,我國的農村市場中金融體系開始呈現多元化的發展態勢,農村合作社成為主力軍,而農村的民間的金融機構也是在這個時期出現。貸款需求方在農村市場中包含著大量的貧困人口,這部分人群資金匱乏,如果通過傳統機構借款無法達到其放款要求,這部分人群信用等級較低。長此以往只會使農村貧困人口更加貧困,要想使普惠金融在農村地區推廣開來,貧困人口成為其無法快速拓展農村市場的瓶頸性問題。
2 農村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
2.1金融基礎建設不完善,農民金融知識相對缺乏
科技進步帶來了互聯網的普及,我國的通訊手段在這樣的環境下出現快速發展,農村市場也開始出現線上支付手段。但是對于偏遠地區和相對貧困地區來說,他們尚未建立健全的互聯網終端,支付系統也無法在這部分地區得到推廣。信用評價及信息系統也不能及時形成。在信用資料層面,部分地區本農民和貧困人口尚未建立相關信息,如果出現違約行為,也未能建立完善的機制。一旦這些地區的農民在貸款的過程中出現違約,他們所需承擔的違約成本非常低。在農村的金融市場中,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農民面對金融市場所獲取的信息明顯不對稱,很多信息的獲取缺乏時效性。
2.2農民金融知識缺少,貸款意識不強
我國相當一部分農民文化水平低,金融方面的知識更加匱乏。在農村市場很多貸款問題常常伴有逆向選擇的情況。特別是正規金融機構在推廣普惠金融等相關政策時,農民可以通過政策獲取一定的補貼。但這種補貼卻提高了道德風險。部分農民甚至選擇不還款,極個別農民甚至會采取多種不正當的方式騙取補貼。與此同時,作為金融機構而言,普惠金融具有收益不穩定的特性,很多農民通過金融機構獲取貸款后,大多會從事畜牧養殖或農業種植,這些領域會受到市場和天氣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收益的穩定性較差。此時通過貸款,從事這些領域的農民,其收入無法保證,特別是當收益虧損時,他們更無力償還貸款。
2.3政府部門參與不完善
這一概念主要是指在農村市場中,尚未建立普惠金融方面健全的法律法規。對于較為大型的傳統金融機構而言,有專門針對這一群體制定的法律法規。但是專門針對農村市場的金融發展,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更無專門的法律法規用于規范該領域金融市場的發展。要想使農村市場得到快速健康的發展,勢必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規用于維持整個市場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現階段,農村市場已經有別于過去,其金融普惠的發展逐步向復雜的方向發展,此時的產品及服務也呈現較快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多的輔助機構出現在農村市場,他們主要用于維護農村金融市場實現規范的創新。
3我國農村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的改善建議
3.1整合網點布局,擴大普惠金融服務網點覆蓋面
從宏觀層講,離不開政策性的引導機制。此時針對偏遠或貧困地區,相關政府可以通過財政給予一定的扶持,幫助當地完善基礎設施,這就給農民提供了優越的環境,用于享受金融領域的線上服務。還可以通過相應的補貼政策,幫助農村建立更健全的移動設備,為農村市場今后的發展奠定硬件基礎,還可以根據不同地域因地制宜,讓不同地區能夠發揮自身優勢。從中觀層面講,出臺相應的扶持性策略。可以融合相同領域的服務內容,形成工作合力,助推整個金融行業實現電子服務。在可控風險的狀態下,通過委托代理的方式,為尚未出現金融服務點的地區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在微觀層面上講,應當制定操作性強的策略。作為銀行來說,可以根據不同地域金融需求的使用頻次,按照不同地域配備現場服務,這部門內容在金融服務中屬于低端需求。還可以通過接送、上門服務等方式滿足金融服務中的高端需求。
3.2 加強國民金融知識教育,重視金融知識教育需求
要想普及金融知識,需要建立完善的傳播體系,應當組建領導機構用于開展普及教學,從領導層開始規劃普及知識的規劃,逐步逐級向下傳播,通過設立機構的方式確定教學重點及內容。領導機構在這個過程中扮演好監督者的角色。與此同時,在普及知識時,要注重地域差距,根據不同的基礎普及不同深度的知識,有針對性、差異化地開展普及知識工作,這樣一來可以節約資源,滿足不同農民的需求,實現知識的快速傳播。
3.3政府參與普惠金融并加強監管
在普惠金融過程中,市場會存在眾多缺陷,此時金融資源的配置無法保證其有效性,有時會出現市場失靈的情況。政府部門的一項重要手段便是宏觀調控。可以通過制定出臺政策,給予金融機構一定的補償或政策性補助等,進而幫助他們運營過程中降低成本,使他們更好地服務農村市場。還可以通過降低門檻的方式,讓更多小微企業能夠輕松獲得資金。此外,還可通過行政手段,幫助金融機構排查部分個人或企業存在的信貸風險,維護整個市場按照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胡璇.普惠金融體系下農村小額信貸發展困境及對策研究[J].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05):69-72+45.
[2]邵川.農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研究——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需求的視角[J].社會科學動態,2019(09):43-49.
西南財經大學 張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