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益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為例,論述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開展“數的運算”教學實踐,提出“把握教材脈絡,厘清‘數的運算知識結構;聚焦教材內容,明確‘數的運算教什么;立足核心素養,確定‘數的運算怎么教”等教學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 運算能力 人教版教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5-0066-04
“數與代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而“數的運算”內容又在“數與代數”中占較大比例,貫穿于整個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在數學課程中,應當注重發展運算能力。因此,教師要重視“數的運算”教學,并且在核心素養背景下聚焦小學數學學科素養的要求,明確“教什么”和“如何教”。本文從整體把握“數的運算”教學內容和結構出發,明確“數的運算”應該是教“意義”、教“算理”、教“算法”,且從“意義理解、理法結合、技能訓練”等方向提出具體的教學策略,以切實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發展學生的學科素養。
一、把握教材脈絡,厘清“數的運算”知識結構
在教學內容體系上,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的“數的運算”包括以下幾條主線:“數的運算”的意義及四則運算之間的關系、獲得運算的結果、運算律及運算性質、運用運算解決實際問題等。(如圖1)而具體的內容在各年級的單元編排如表1所示。
從觀察表1可知,小學人教版教材數的運算是先教整數的四則運算,然后將運算逐步擴展到分數和小數,教材編排上遵循著同一知識“螺旋式上升”、不同知識“交替式增長”的特點,這樣教材就出現了不同的知識單元。因此,教師不能只關注本冊教材,應該走出本冊教材,從知識體系的角度看清同一知識在不同年級的安排,從整體上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才能對本冊教材知識做出準確的定位,進而更加合理地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
二、聚焦教材內容,明確“數的運算”教什么
厘清教材中“數的運算”知識結構與內容,才好確定課堂教學需要“教什么”。筆者認為,進行“數的運算”,關鍵是教“意義”、教“算理”、教“算法”。
(一)教“意義”
“運算”是根據一定的數學概念、法則和定理,由一些已知量通過計算得出確定結果的過程,而“意義”就是每種運算的本質。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兩次出現“加法的意義”內容,第一次出現是在一年級上冊,第二次出現是在四年級下冊,教材圖例如圖2、圖3(見下頁)。
一年級上冊教材先出示了小丑右手拿3個紅氣球、左手拿1個藍氣球,雙手合起來拿是4個氣球;然后3個紅氣球用3個圓點表示,1個藍氣球用1個圓點表示,4個圓點對應表示紅藍氣球合并的圖例;接著出示3+1=4這個加法算式,引出“加號”。三個環節從具體情境的動作表征到符號表征,再到算式表征,展示了從具體到抽象的演變過程,同時揭示了“把兩個部分合起來就用加法”,幫助學生第一次建立加法的意義概念。
在學生經過幾年的數學學習之后,四年級下冊將“四則運算”作為一個獨立的單元進行教學。以加法為例,教材中先呈現“西寧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的問題情境,然后從線段圖轉換到加法算式“814+1142=1956”,再揭示加法的意義是“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的運算”。教材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在低、中學段都呈現關于加法意義的教學內容,通過不同的表征讓學生由初步認識到明確加法的意義。同樣的,關于減法、乘法、除法的意義,教材也是這樣編排教學內容的。
(二)教“算理”
算理是計算的道理、想法,主要解決“為什么要這樣算”的問題。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很清晰地編排有關于算理的內容,如一年級下冊“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教材圖例如圖4。
教材先對比出示“25+2”和“25+20”兩個算式,然后借助小棒模型,讓學生直觀地觀察“25+2”中的5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并在一起,“25+20”中的2捆小棒和2捆小棒合并在一起,接著將口算的過程與擺小棒的過程相對應,引導學生認識“把5個一和2個一先合起來,其實就是先算5+2”,“把2個十和2個十先合起來,其實就是先算20+20”,進而理解“相同的計數單位相加”的道理。
(三)教“算法”
算法就是實施四則運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主要解決“怎樣計算”的問題。在教材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小組討論情境,“計算萬以內的加法要注意什么?”“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怎樣計算?”等問題(如圖5),這其實就是在學生理解算理之后,促進他們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交流,然后師生共同總結算法的過程。可見,算法是“數的運算”教學中必須要重視的內容。
三、立足核心素養,確定“數的運算”怎么教
“數學運算”是數學活動的基本形式,是獲得數學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數學學科六大核心素養之一。在當前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學生關鍵能力發展備受關注,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運算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筆者認為可以從“意義理解、理法結合、技能訓練”三方面實施“數的運算”教學。
(一)意義理解
理解運算的意義,即能描述運算的特征和由來,闡述不同運算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案例描述】四年級下冊《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
師:同學們平時應該都有在做一些體育運動,而做某些運動是需要借助體育器材的。請看書本,體育老師正在分發運動器材呢,誰能說說自己看到的數學信息?
生1:我看到體育室有60個呼啦圈、92個毽子、140根跳繩。
提出問題:60個呼啦圈,每個班30個,可以分給幾個班?
生2:60÷30=2,可以分給2個班。
師:為什么用除法解決這個問題?你是怎樣計算得出答案“2”的?
生2:這道題其實是要求算出60里面有幾個30,所以用除法計算最快得出答案。
師:現在體育老師還要對毽子進行分配,你們能提出什么問題?
生3:現共有92個毽子,每班30個,可以分給幾個班?
師:用什么方法解決這個問題?能列出算式嗎?
生3:92÷30=
師:為什么還是用除法?(生說師板書)
生4:問“可以分給幾個班”,就是要求算出92里面有幾個30,所以用除法計算。
在教學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除法,所以在本課的開始,學生很快通過口算得出60個呼啦圈,每個班30個,可以分給2個班,即60÷30=2。在此基礎上,教師追問“為什么用除法解決問題?60里面有幾個30?你是怎樣算的”,把學生的思維從單純的口算轉向對算式意義的理解和對算理的思考,接著學生練習提出問題“92個毽子,每班30個,可以分給幾個班”,筆者追問“為什么還是用除法解決”,讓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而在“數的運算”教學中,問題解決與計算教學常常聯系在一起,借助具體的問題情境,教師多問一句“為什么用加(減、乘、除)法解決這個問題”,能引導學生將生活問題數學化,加深對運算意義的理解。
(二)理法結合
理法結合,即將算理和算法有機融合,由算理直觀化過渡到算法抽象化,在理中形成法,在法中蘊含理,實現明白地算。
【案例描述】四年級下冊《小數的加減法》
1.談話引入
教師板書“215+3”,然后提問“這道題你會算嗎?請用豎式記錄計算過程”。
師:為什么要相同數位對齊呢?(出示計數器進行解釋,3是3個一,與個位的5個一相加得8個一,也就是個位與個位對齊,5+3=8,相同計數單位的數相加)
2.改題導入
這兩個數分別添上小數點(2.15+0.3),揭示課題“小數加減法”。
3.獨立思考,初探算法
師:這兩道題你打算怎樣算?用自己的方式解釋為什么這樣算。
4.多元表征,初步詮釋算理
生1:我用計數器撥珠的方法,直接在十分位上撥3顆珠子,結果就是2.45了。(如圖6)
生2:我用的是方格圖,直接把3個長條放在1個長條的下面,結果也是2.45。(如圖6)
生3:我是用人民幣擺的,給這兩個數添上單位“元”,整數部分上的數表示的是元,十分位上的數代表的是角,百分位上的數代表的是分,2元1角5分加3角,就是2元4角5分,也就是2.45元。(如圖6)
生4、生5用的是寫豎式的方法。(如圖7)
師:他們列的豎式計算,你同意嗎?為什么?
分析生5的豎式寫法:0.3的3是十分位的,要跟2.15十分位上的1對齊相加,所以結果是2.45。
5.錯題辨析,抓住本質
分析生4的豎式寫法:0.3中十分位的3與2.15中百分位的5對齊相加得到8,這個“8”是8個十分之一還是8個百分之一?看來計數單位相同的數才能直接相加,計數單位不同的數不能直接相加。所以2.15+0.3的正確結果應該是2.45。(教師板書橫式答案)
6.回顧小結,體驗算法
(1)在解決2.15+0.3的時候,我們用了幾種不同的方法,都是把相同計數單位上的數相加。(板書:相同計數單位的數相加)
(2)說說豎式的計算過程。
7.二次改題,學習小數減法
師將2.15+0.3改為2.15-0.3。提問:為什么豎式中的3要寫在1的下面?
8.加減對比,小結算法
(1)師提問“計算小數加減法時需要注意什么”,引導學生討論、總結。
(2)師提問“我們在計算整數加減法時是末尾對齊,但在小數加減法計算時卻把小數點對齊,看似不同,其實中間隱含著一個共同的道理,是什么呢”,引導學生概括歸納算法經驗。
由這個案例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師是在溝通聯系中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實現理法結合。開課時計算“215+3”,教師用計數器呈現計算過程,幫助學生理解“相同數位對齊”,其實就是“相同計數單位的數相加”,這是第一次溝通;然后算式變形“2.15+0.3”,當學生用不同方式解釋自己的算法后,教師利用課件讓學生觀察:解決問題的表達方式不同,但它們具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相同計數單位的數相加”,這是第二次溝通;接著學生自主嘗試計算“2.15-0.3”,教師提示小數減法豎式與小數加法豎式一樣,也要“相同計數單位的數相減”,這是第三次溝通;第四次溝通,是由教師提出問題“我們在計算整數加減法時是末尾對齊,但在小數加減法計算時卻把小數點對齊,看似不同,其實中間隱含著一個共同的道理,是什么呢”,讓學生發現整數加減法與小數加減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學生經過對比多元表征方式的異同、找圖式的對應之處、溝通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與增長點,不知不覺理解了加減法計算的基本道理——相同計數單位的數才能相加減。理解了這一本質,學生對加減法計算的算法自然就掌握了,也為后續學習分數加減法埋下了伏筆。
(三)技能訓練
技能訓練,即通過類題、變式題、對比辨析等多種方式,在完成一定量的訓練后實現正確地算。
【案例描述】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練習課》
背景:計算4.3×0.21,要先計算43×21(按整數乘法計算出積),再點小數點,那么師生共同把“43×21”稱為4.3×0.21的“隱形替身”,由此學生舉出很多以“43×21”作為隱形替身的例子,如0.43×2.1、4.3×2.1、0.43×21、0.43×0.21……
師:“43×21”只能作為小數乘法的隱形替身嗎?如果我們要計算430×2100(指著豎式430×2100提問),先計算出“43×21”的積,其實是在計算什么?
生1:是在算計數單位的個數。
師:為什么在積的末尾添上3個0?
生2:為了確定計數單位是1000。
師:看來在小數乘法和整數乘法中,都能用到隱形替身。它們的計算方法看似不一樣,有的添“0”,有的點“·”,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生3:它們都是在確定計數單位。
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一定量的技能訓練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定是以量取勝嗎?大量的練習就一定能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嗎?答案是否定的。此案例提供的是一節練習課的教學片段,根據學生的反應可知,練習課不一定要設計大量的機械練習,適量的練習同樣可以幫助學生厘清運算中算理的聯系。“通”則“統”,算理是運算的通性通法。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的不應僅僅是數學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數學中的“通性通法”,讓學生體會數學不是“機械”的,而是講“理”的。
總之,學生運算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上一節課就可以實現,教師需要站在整體把握教學內容的高度上,明確課堂教學中“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才能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曹培英.跨越斷層,走出誤區:“數學課程標準”核心詞的解讀與實踐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3]吳正憲,張秋爽,李惠玲.和吳正憲老師一起讀數學新課標[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4]劉加霞.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張奠宙,鞏子坤,任敏龍,等.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大道理——核心概念的理解與呈現[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黎 益(1971— ),女,漢族,廣西柳州人,大學本科學歷,高級教師,廣西特級教師,現任柳州市潭中路第二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研究方向為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