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珍
摘 要:綠色發展是在馬克思主義綠色發展觀指導下形成的新發展理念,是我國經濟社會文明可持續發展的新道路。民眾綠色發展意識淡薄、生態環境脆弱敏感、經濟發展方式粗放及以GDP論英雄的考核評價制度使得西北地區綠色發展面臨一些現實困境。抓住機遇,強化該地區民眾生態保護觀念和綠色發展自覺意識、重視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及開展綠色政績考核制度是西北地區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西北地區;綠色發展;現實困境;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4 — 0062 — 03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西北地區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許多生態環境問題,如:水污染、土地荒漠化、草場退化、大氣污染等。因此,順應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發展要求和趨勢,聯合推動該地區綠色發展是亟待解決的重大而緊迫的現實課題。
綠色發展是符合我國西北地區現實訴求的頂層設計,但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態環境,以及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使其綠色發展面臨眾多限制,只有對該地區綠色發展現實困境進行切合實際的分析,使其綠色發展策略路徑真正扎根于這片土地,才能使其更好服務于該地區綠色發展、建設生態西北。
(一)生態環境脆弱敏感
綠色發展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價值取向,但脆弱的生態環境,給西北地區綠色發展帶來了極大阻礙與挑戰。該地區地處黃土高原區和風沙干旱區,干旱、暴雨、沙塵暴等自然災害一直嚴重影響著該地區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先天地理環境使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特別注意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即意味著相對于其他地區而言,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這對于經濟文化發展較為落后的西北地區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卻又不得不面對的挑戰,脆弱的生態環境一旦保護不好,將會給該地區綠色可持續發展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同時,長期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對該地區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破壞,正如恩格斯曾指出:“切忌一味地滿足于人類戰勝自然方面的一些勝利,因為所有的勝利,自然界都給予了人類相應的報復”〔1〕,對潛在生態危機進行積極預防固然重要,但對已經出現并伴有逐步加深趨勢的環境問題更加不容小覷。因此,對其脆弱的生態環境進行積極地預防與治理,是我國西北地區綠色、健康、永續可持續發展必須加以克服的現實難題。
(二)民眾生態保護觀念和綠色發展意識淡薄
目前,西北地區在生態保護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如青海、新疆等地政府制定了相關法律條例為解決突出的生態問題提供了法律支撐。但民眾生態保護觀念與綠色發展意識匱乏,使得該地區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仍存在困難。人們通常會忽視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雖然制定了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等相關生態保護法律法規,但各個地區缺乏相應具體研究,不能因地制宜將其加以貫徹實施,該地區的綠色發展必然會存在問題;企業為了追求短期經濟利益最大化,通常會忽視綠色發展長期經濟效應,偷排偷放污染物,對相關污染物排放法律法規采取軟抵觸措施,這無疑是我國西北地區綠色、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一顆“毒瘤”;個體對該地區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西北地區雖說有著傳統樸素的生態保護思想,但由于缺乏經濟力量的支撐,該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的居民為了增加收益,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過度依賴農藥、化肥,產品總量增加了卻潛在地帶來了農產品質量下降問題,以至于該地區的農作物很難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加之化學物殘留長期堆積,對該地區農業用地也帶來了極大的破壞。
(三)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
生產生活實踐是將人類社會與自然界聯系起來的橋梁,要實現綠色發展,生產生活實踐的綠色化不可忽視?!伴L期以來,我國主要采取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更多地強調規模與數量,表現出污染嚴重、消耗巨大、效率較低等特征,而這也是造成現階段綠色發展面臨困境的最根本原因”〔2〕,這也是我國西北地區當前綠色發展面臨的主要困境之一。從生產方式來看,該地區的農業生產還是延續傳統粗放經營模式、管理手段落后,通常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勞作,分散的農業生產規模很難有效抵御干旱、洪澇災害,最終導致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草場退化,嚴重影響了該地區的綠色發展;同時,落后的基礎設施建設使得該地區即使有轉變生產方式的理念,也很難加以徹底貫徹實施。我國西北地區土地遼闊,且多為隔壁、荒漠、高原、山地、盆地,在交通運輸、信息網絡、水電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中,周期長、成本高、效益低,企業出于自身經濟利益考慮,通常很難會選擇將資金投入到這些領域,因此導致該地區的資源、能源很難被充分利用、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更加困難,進而制約了該地區的綠色發展。
(四)以GDP論英雄的考核評價制度
政府是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者,政府政策及其實施力度對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改革開放至今,西北地區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極大成就,民眾溫飽問題得到了解決,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國長期堅持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政策,但與此同時,也形成了以GDP論英雄的考核評價制度。這種傳統考核評價制度以經濟總量和增長速度為核心,過度追逐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刺激政府過度追逐經濟發展速度,而造成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環境污染嚴重,給該地區綠色發展造成了極大現實困境。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使得需要花費更大的代價來對經濟發展所造成的危害進行補救,這對一直想擺脫長期貧困標簽的西北地區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因而,在目前社會大環境下,以GDP論英雄的評價考核機制與全社會倡導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存在沖突,必然會阻礙西北地區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綠色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關系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調動全社會各生產要素,協同合作,共同為建設美麗宜居的社會環境而努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要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環境污染綜合治理、自然生態保護修復、資源節約利用、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等方面采取超常舉措,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3〕。
(一)強化民眾生態保護觀念和綠色發展意識
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我國西北地區在綠色發展的過程中,對民眾生態保護觀念和綠色發展意識的重要性必須有清醒認識,為綠色發展提供思想保證。
變單一環保治理為全社會成員參與的共同治,強化民眾綠色發展意識。政府應對“綠色GDP”的長遠價值有清醒認識,并自覺地將其貫徹到決策的各個方面,加大對貧困地區財政支出,扶持相關綠色產業發展,將傳統樸素的綠色生態保護情懷與現代化綠色發展相融合,使綠色發展觀念深入人心;企業要樹立綠色發展觀,認識到綠色既是財富又是生產力,加大綠色科技創新,以創新促發展;同時積極培育民眾的綠色消費意識,運用專業知識,通過對生態環境破壞的解刨分析、模型構建,使消費者清楚地了解自己無心之舉對生態環境所造成極大破壞,以強化其綠色消費意識;其次加強對綠色消費的教育宣傳,通過政府、學校、環保組織、志愿者等主體,運用報紙、廣告、計算機、手機等社會傳播渠道,積極地進行綠色消費宣傳,在全社會營造一種綠色消費氛圍,使綠色消費觀念內化于心。再者建立綠色消費制度,引導本地區綠色產業發展、實施綠色產品認證,形成品牌效應,并完善當地消費者保護機構法律法規,突出強調對綠色消費的保護。
(二)重視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保護
習近平總書記調研時指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強化綜合治理,落實責任目標,推進清潔生產,擴大綠色植被”〔4〕。西北地區綠色發展應該在緊跟國家發展規劃的同時,積極地借鑒相應地區綠色發展經驗,以更好地服務于自身。
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調動各方面因素,對已經出現或潛在的生態問題進行全面治理,是綠色發展的關鍵一步。首先在綜合分析基礎上,對生態破壞程度進行統計、運用大數據進行等級分類,設立相應的生態功能區,集中分批救治已經出現的生態問題;其次,在生態環境治理中,貫徹落實“預防為主,保護為先”方針,在做好治理保護的同時,對于潛在生態環境問題也不能掉以輕心;再者要以明確的責任目標來引導各地區的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例如我國新疆地區應重點致力于水資源保護以及土地荒漠化治理,而內蒙地區則應致力于草場沙漠化、耕地鹽漬化治理與預防。最后擴大植被覆蓋率,凸顯綠色環境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樹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5〕,對于西北這個水資源極度短缺、經濟發展落后地區來說更是如此。進行地區綠色植被建設,發展特色旅游產業,打造“綠色”旅游品牌,并鼓勵引導相應第三產業的發展,使綠水青山變成真正的金山銀山,造福于民,是其必要舉措。
(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綠色生產方式指在物質生產過程中,注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增長、資源節約、生態保護并舉的一種新型生產方式,是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我國西北地區應抓住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機遇,積極推進生產方式轉變,以實現地區綠色可持續發展。
進入21世紀以來,西北地區在經濟發展層面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但與其他地區還存在較大差異,并且傳統粗放型農業經營模式、落后管理手段、以及占比較大的重工業的存在,嚴重影響了該地區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國西北地區應該通過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實現綠色發展。首先對第一產業,當地政府應該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對從事該生產活動的農業人員進行有針對性集中培訓、倡導大規模機械化生產,促使傳統粗放型農業經營模式向現代精細型農業經營模式轉變,在節約成本的基礎上,提高農業產量;其次優化第二產業結構,降低高耗能產業在第二產業中的比重,促使其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轉變,加大科技創新投入,以創新驅動發展;最后再者優化能源結構,西北地區土地遼闊,風能、太陽能、天然氣等清潔能源豐富,當地區政府可以加大科技投入,積極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以促使該地區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
(四)開展綠色政績考核制度
建立“綠色GDP”考核制度,引領綠色發展。良好的政績考核制度是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國西北地區應轉變過去以經濟GDP為核心的政績考核制度,將“綠色GDP”納入政績考核的范圍之內,并且有所側重。
首先,“建立統一的綠色核算體系,實現綠色發展目標的可量化、可監測、可評估以及可考核性,是實現綠色GDP 考核提供基礎條件”〔6〕,只有在可量化、可檢測的具體核算體系之下,我國西北地區綠色政績考核制度才能有據可尋;其次,設立多元考核主體,評價綠色發展。改變以往“單線式”的上級部門考核制度,建立上級部門、中介機構、群眾共同參與的考核制度。最后,建立綠色責任追究機制,督促綠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生追究”〔7〕。建立考核內容、評級體系法制化規范化的綠色責任追究制度,使責任追究有法可依也是西北地區綠色發展的關鍵一步。對綠色政績考核不合格單位、個人,取消其晉升、評獎評優資格,對失職瀆職的干部,追究其行為責任和法律責任做到有法必依。
綠色發展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社會發展模式,在此理念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全社會各個方面的積極性,通過推進綠色生產方式、開展綠色政績考核制度、強化綠色發展意識全方位為該地區發展保駕護航,是實現我國西北地區綠色發展的應有之義。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
〔2〕黑曉卉,宋振航,張萌物.我國綠色發展面臨的困境及推進路徑〔J〕.經濟縱橫,2016,(10):15-18.
〔3〕習近平.在山西考察工作時的講話(2017年6月21日-23日)〔N〕.人民日報,2017-06-24.
〔4〕習近平.在吉林調研時的講話〔EB/OL〕.人民網,2015-07.
〔5〕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6〕傳斌,蔣奇杰.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分析框架下的西部地區綠色發展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
2017,(03):160.
〔7〕習近平.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N〕.光明日報,2013-05-25.
〔責任編輯:孫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