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臘梅 楊生錄
摘 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共同承擔著教育學生的責任,家校之間往往會因教育目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評價存在差異,溝通交流不暢而出現一些矛盾。學校完善教育管理制度,讓學生家長明確教育職責,構建完善的家校合作模式,引導教師注重與學生家長交流的方式,能夠實現家校和諧共育。
關鍵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家校共育
中圖分類號:G459?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23-0006-02
引 言
在農村地區,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往往因這樣或那樣的原因產生分歧、矛盾甚至危機,這些分歧和矛盾一旦處理不當,便會嚴重影響家校關系。怎樣構建和諧的家校環境,在日常教學中化解家校之間的矛盾,是農村學校教育管理者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農村學校家校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
當前,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作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但在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子女、貧困學生比例較大,受到各種因素和條件的制約,他們難以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無法感受到溫馨的親情氛圍。農村學生家長往往不具備良好的教育意識,未能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這使得農村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
(1)家校教育的目標側重點不同,容易引發矛盾。學校教育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優良品格的培養;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長更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由此產生了矛盾。
(2)教育理念所處層次不同,容易出現矛盾。學校教育中,教師教育教學理念更新速度快;而農村學生家長往往不具備系統的教育理念,他們往往受傳統、單一的教育思想影響較深,因而容易與教師出現教育理念上的矛盾。
(3)在教育評價上,學校教育評價多層次、全方位,而家庭教育評價方式較為單一。此外,兩者在評價標準上也不同,這也是矛盾的激發點。
(4)在家校交流溝通的方式上,網絡與通信手段的普及與迅速發展,使家校聯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往的家訪已經被QQ群、微信群、釘釘群代替。家校互相了解學生情況的渠道變得單一,通過通信手段,雙方難以全面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此外,在微信群、釘釘群中,無論學校教師還是家長,在解決一些關于學生的問題時往往容易因表達方式而產生矛盾。還有一些家長利用網絡處理信息的能力有限,而學校通知事務繁雜,容易出現家校矛盾。
二、農村學校家校共育產生矛盾的原因
當前階段,雖然家校形成教育合力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觀點得到廣泛認可,但其具體落實總體上仍停留在表面,未能真正實現家校共育。當前,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家長在孩子身上寄托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師不僅要面對教學工作,還要關注對學生其他方面的教育。緊張的工作使教師花費在家校合作交流上的時間有限。在農村學校,教師到學生家中家訪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與家長之間面對面的溝通多被現代網絡通信所代替。
從家庭層面來看,一些家長片面地認為,將孩子送到學校,教育重任就托管給學校,自己只要負責孩子的物質生活需求即可,不能也不愿與學校配合。農村地區有許多留守兒童,這些留守兒童多由爺爺奶奶照顧,但老人受教育水平有限,難以幫助孩子解決學習上的問題,對孩子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方面的教育更是一籌莫展。這些因素導致家長難以有效、和諧地與學校溝通,因此產生家校矛盾在所難免。
三、農村學校家校和諧共育的策略
(一)完善學校管理制度,彰顯辦學理念,提升辦學影響力
農村學校要想方設法改善辦學條件,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提升辦學影響力,從而促進家校和諧教育。農村學校的辦學水平、教育理念都與城市學校存在一定的差距。學校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積極創造良好的條件,使教師掌握最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提升教師的教學責任感,要求教師多關心、幫助學生,及時了解他們的實際困難。學校應讓家長了解到學校的良苦用心,從而改變家長對學校及教師存在的偏見。
(二)讓農村家長明確家庭教育的職責與范圍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在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的那一天,不是教育責任的終結,而是新的教育任務的開始。在學校中,教師能夠教會學生許多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想品質,但教師往往難以及時發現學生個體存在的問題。這就需要每個家庭、每位家長及時觀察、了解孩子身心方面的細微變化,及時與學校溝通交流,肩負起共同教育孩子的責任。家長可以利用農村地區的便利條件,在孝敬老人、參與勞動等方面教育孩子,以此與學校教育共同為孩子的成長盡職盡責。
(三)構建完善的家校合作模式
學校應制定定期家訪制度。學校與家庭必須加強溝通,雖然全新的信息交流渠道為家校聯系提供了便利,但學校有時難以及時照顧到一些存在特殊情況的學生及學生家庭,難以形成統一的教學力量。教師應對學困生、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的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進行定期家訪,真正了解學生存在的實際問題。學校應與學生家長建立互相信任的關系,共同做好對學生的教育工作。
學校應積極創造機會讓家長走入學校。為解決家校教育的矛盾,農村學校可積極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或圍繞引發家校矛盾的爭議點開展家校合作活動,如學生成人禮、運動會、表彰會等,讓家長走入校園。寄宿制學校可以讓家長來校了解孩子上自習課的情形,讓家長近距離地觀察孩子在校內的學習情況。學校還可以舉辦家長教育培訓班,將學校管理制度、教育的發展趨勢及教育理論,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傳授給家長,使家長掌握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
(四)注重家校語言交流,與家長建立和諧互信的良好關系
教師應在充分尊重、理解的基礎上,在交流時盡量先談學生的優點,再合理分析學生存在的問題。家長都希望聽到教師表揚自己的孩子,在得到肯定后,家長便會更平和地與教師一起分析學生存在的問題。
教師可通過現代便捷的通信手段,如微信群、QQ群、釘釘群等及時對學生取得的進步進行表揚,讓家長也獲得欣慰感和榮譽感,以此形成正面力量。教師應注意,盡量不要在群內談個體學生存在的問題,應盡量進行單線溝通,消除負面影響,避免引發矛盾。
(五)預防家校教育產生矛盾,及時消除矛盾隱患
農村學校應從及時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加強家校日常溝通、規范和暢通家校溝通、規范學校教育管理等方面入手,幫助家長糾正認識偏差、掌握教育方法,向家長普及法律責任等知識,增強家長的法治意識。教師平時應重視建立家校信任關系,及時、有效地回應和解決家長反映的問題,使家長認同教師的專業素養,使家長充分了解和參與學校教育與管理。教師要經常把班級里存在的問題和處理方式,或者班級近期的德育目標,通過校訊通告知家長,并指出哪些方面需要家長配合。通過與家長溝通,教師能夠及時得到反饋信息,隨時調整教育策略和方式方法,在引導學生進步的同時,也能讓家長掌握先進的教育方法。
結? 語
教育是學校與家庭的共同責任。面對當前家校教育出現矛盾的現狀,學校和家庭都應充分認識到自身教育的重要性,加強合作交流,完善教育理念,更新教學方式,實現和諧共育,鋪就農村學生的健康成長之路。
[參考文獻]
[1]李惠紅.農村小學家校共育核心素養的實踐探索[J].課程教學研究,2017(05):86-88.
[2]高發瑛.農村中小學家校共育實施策略的幾點思考[J].當代家庭教育,2020(25):2-3.
基金項目:本文系武威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立項課題“農村學校構建家校和諧共育環境的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WW〔2019〕GH159)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楊臘梅(1985.3-),女,甘肅武威人,二級教師。
楊生錄(1979.2-),男,甘肅武威人,曾獲縣級“骨干教師”、縣級“優秀教師”、市級“農村骨干教師”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