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是小學階段非常重要的基礎學科,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德育教育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如果在小學數學中融入德育教育,教師就要深入挖掘數學中的德育因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關鍵詞:小學數學;德育教育;精彩課堂
中圖分類號:G40-012.9?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23-0031-02
引? 言
數學是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科,學生通過有效學習數學知識可以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很多教育工作者意識到,德育教育是教學工作的核心內容,落實德育教育不能單純地依靠德育課來講解德育知識,而是要在所有科目中都融入德育教育,數學作為重要學科也不例外。如果將德育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就要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斷滲透德育教育,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進而構建魅力數學課堂。
一、精心研讀教材,融入德育教育
由于數學中沒有明顯的關于德育內容的章節,教師很容易忽視德育教育。因此,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要精心研讀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將德育思想貫穿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不僅理解新知識,還要有效地接受德育教育,進而開發學生的智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例如,在教授“百分數應用題”一課時,教師從節約角度為學生出了這樣一道練習題:小明家去年每月平均收入8000元,年底結余資金36000元,今年預計收入比去年增加20%,支出減少10%,請你算一算小明家今年總收入是多少?總支出是多少?今年結余比去年增加百分之多少?學生根據教師給出的條件先求出了去年全年收入為96000元,如果今年收入增加20%,則為96000×(1+20%)=115200元,而去年全年支出為96000-36000=60000元,如果支出減少10%則為60000×(1-10%)=54000元,通過對小明家今年的收入和支出進行計算,學生可以得出今年小明家的結余為61200元,同時可以計算出增加的百分比約為41%。這看似僅是一道簡單的關于收入和支出百分數計算的題目,但教師在課堂中可以為學生引入節約的觀念,讓學生從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做起,養成節儉的良好習慣。
上述案例中,教師深入挖掘教材,找到了融入德育內容的切入點,即引導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這樣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還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新知識的同時,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讓數學課堂更有現實教育意義。
二、聯系實際生活,融入德育教育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能夠意識到將德育融入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但是并不知道如何才能將德育和數學更好地融合在一起,這就需要教師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數學知識和生活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它存在于我們身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認知發展特征及接受能力,聯系學生生活,在生活中發現德育信息,并及時在數學課堂中滲透德育思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在教授“比例尺”一課時,教師先給學生介紹比例尺的基本知識,然后提問學生:操場的周長為400米,你怎么在練習本上按照一定的比例畫出來?教室的長為10米,寬為6米,你怎么按照一定的比例畫出來?這時,有學生提出:將操場的周長縮小為4厘米,教室的長縮小為10厘米,寬縮小為6厘米。教師讓學生先畫出圖形,再說出它們之間的比例是多少?學生發現,圖上4厘米的長度表示實際400米的長度,將400米轉化成40000厘米,它們之間的比例為4∶40000,化成最簡比例也就是1∶10000,同理,操場的長和寬的比為1∶1000,教師讓學生觀察這兩個比例尺的關系,之后學生發現,比例尺的前項都是1,后項則根據實際比例的不同而不同。教師為學生展示了我國的地圖,小小的地圖將我們祖國的山河概貌一覽入內,而且比例尺在我國的科研、建筑和軍事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廣泛應用于我們的實際生活中。
上述案例中,教師借助日常生活中的比例尺來引入課程,并將理論聯系實際,向學生證明了比例尺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引導學生將比例尺和祖國的建設、科研等緊密聯系在一起,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
三、充分利用課堂,融入德育教育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培育學生德育思想放在首要位置,逐步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教師可以精心設計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的方式,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發現其中蘊含的德育知識;還可以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小組成員之間互相交流,開拓思維。這些教學方式對更好地融入德育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學效果要好于教師的口頭傳授,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團結合作意識。
例如,在教授“圓的周長”一課時,教師為學生展示了車輪、呼啦圈等圖片,并讓學生探究圓的周長計算方法。學生各抒己見,有學生說:“我用一根線繩將圓繞一周,減去多余的部分,將繩子拉直來測量圓的周長。”有學生說:“我將圓在直尺上滾動一周,這一周的長度就是圓的周長。”教師讓學生討論: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學生動手測量圓的直徑、半徑等,最終發現圓的周長除以直徑的數值接近于3.14,這時,教師為學生引入了圓周率π的概念,并給學生講解了圓周率的來歷:公元263年,數學家劉徽首先用割圓術來計算圓周率,公元480年左右,數學家祖沖之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7位,這要遠遠早于西方國家。目前,計算機計算的圓周率已經精確到小數點后一億多位。學生不禁感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上述案例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帶領學生探究圓周長,探索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通過對圓周率發展歷史的介紹,讓學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對學習數學知識更有興趣。
四、利用課外活動,融入德育教育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學,還要在課外活動中逐步滲透,將課內教學和課外活動相結合。教師應依據教材內容,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活動,讓學生的學習范圍不再局限于課堂,而是有更廣闊的空間,課外活動是學校課程的組成部分,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聯系實際生活,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素養與社會同步化發展,讓德育教育更加具有實效性、具有更深層的教育意義。
例如,在教授“統計”一課時,教師首先讓學生對統計方法進行總結,并讓學生分析每種統計方法的優缺點,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柱形圖,圖中顯示的是全班學生期中考試的數學成績。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并提問學生:你從圖中獲取到哪些信息?學生發現90分以上的25人,80~89分的15人,70~79分的8人,60分以下的2人,教師讓學生根據這個數據做一個扇形圖,來展示各分數段的比例。學生要先算出各分數段所占百分比,然后以扇形圖的形式來展示。隨著學生對統計知識認識的逐步加深,教師讓學生回家向父母調查家中垃圾袋的日使用量,通過對一周垃圾袋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統計一個月、一季度和一年垃圾袋的使用情況。教師可以結合學校附近垃圾的處理情況,讓學生感受到白色垃圾對環境的危害,為學生滲透環保意識,引導學生爭做“環保小達人”,樹立不隨意丟垃圾、科學進行垃圾分類等環保理念。
上述案例中,教師通過讓學生在課外對垃圾袋的使用情況進行統計,使學生感受到了環保的重要性,增強了環保意識,了解了數學的應用價值,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結? 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將德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逐漸向學生滲透思想道德理念,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并通過教學活動,將知識和德育融為一體,讓小學數學課堂彰顯精彩!
[參考文獻]
[1]賈志會.應用學本教學理論? 創新小學數學課堂[J].中國農村教育,2020(08):111+113.
作者簡介:於晶晶(1984.11-),女,江蘇如東人,本科學歷,中小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