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明確在社會發展飛速、教育行業大放異彩的當下,ESP理論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重要性。通過對ESP理論的定義和實施原則的分析,提出一些策略來促進大學階段英語翻譯教學的創新和優化。對部分高校的實地考察和相關文獻的翻閱分析,為本文的論述提供了理論依據。通過分析得知,在ESP理論視域下,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改革要從優化教學方式、課堂理論普及、教學材料優化和教師素質的整體提升來入手。通過實施上述策略,可以有效提升ESP理論視域下我國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整體水平。
【關鍵詞】ESP理論;大學英語;翻譯教學
【作者簡介】唐慧(1986-),女,漢族,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學院,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 翻譯理論與實踐、教學理論與改革。
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發展迅速的當下,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經濟交流越發密切,對掌握多種語言的優秀翻譯人才需求量加大,企業要求這類人才具備流利交流的能力,但現階段英語翻譯專業所培養的人才很難滿足這樣的社會需求,又因為英語翻譯屬于文科,沒有固定的概念、原理、公式等,學習起來特別枯燥且繁瑣,因此學習英語翻譯的人要少于醫學、理工科、商業、金融等理科專業。所以高等院校英語翻譯教學的改革和創新是必要的,也是社會進步的需要、人才發展的需要。希望本文論述的內容對我國高等院校英語翻譯教學的創新和改革,對加快高等院校基于ESP理論視域的大學英語翻譯教育改革進程具有借鑒意義。
一、ESP的概念
ESP就是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縮寫,它首次被提出是在1960年,主要是把語言學習方面和未來社會職能,就業等因素聯系起來。曾經有著名學者認為,用于專門用途的英語通常是指一種課程。一般來說,這種課程能向學生傳授與某一特定工作、學科或目的相關的英語應用能力。以英語翻譯專業為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提出了大學英語教學對學生在聽力、口語表達、閱讀理解、書面表達、翻譯及詞匯量方面的能力要求。 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僅就課本上的概念內容為學生講解語法問題,下課后給學生布置很多課后習題,運用題海戰術穩固基礎知識,力求以量變引發質變,單純復習概念類知識并無拓展發散題型,同時因為考試對翻譯方面要求較低,沒有相關專類題型,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很少涉及。許多人認為英語翻譯是單詞積累后便能無師自通的一項技能,認為只要熟練掌握語法,大量積累單詞,就能擁有良好的翻譯能力,殊不知,在英語日常交流中有很多口語化的單詞,如果不付諸實踐,單純在理論層面努力,無疑是紙上談兵,這樣的學習只是為了應對考試,無法適應當前社會對英語翻譯人才的能力要求。ESP理論主要致力于在教學方法、教學體系、教學態度等方面對高等校英語翻譯專業進行全面的深化與創新,以滿足當前社會需求。
二、ESP理論實施的原則
1.需求針對性。需求針對性是指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根據需求來安排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大學英語翻譯教學要滿足當今社會對英語翻譯人才的需求。大學英語翻譯專業基教學應在ESP理論視域下進行創新:首先要遵循流利原則,即熟練掌握英語翻譯基本知識并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多次頻繁實踐,以確保達到日常交流無障礙;其次要著重了解各地語言文化、語言禮儀,避免交流時出現唐突、不禮貌的情況,具備更嚴謹的語言基礎。
2.群體特異性。群體特異性是指要明白受眾群體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并按照其社會角色和社會職能進行特異性教育,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繼續以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主要受眾為高校學生,其社會角色是未來社會全能型人才的后備力量,其目前主要社會職能是學習,因此,要重于學生興趣的培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事實表明,當學生對某一學科產生興趣時,就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在該學科上,并主動去拓展探究該學科的內容和知識點,這樣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主動性,促進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這種根據受眾群體特異性而作出改變的群體特異性原則,也是理論得以實施的大前提。
3.教學內容多樣性。教學方式的優化意味著教學內容的精進,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一直是ESP理論關注的重點,教學內容要有利于實用型知識的學習,因為英語翻譯專業即將面向的是社會,需要更多實踐方面的經驗,而不是紙上談兵的理論。因此,學校在開展ESP理論視域下的翻譯教學時,要注重教學內容的精進,將概念知識和崗位職能、未來就業進行聯系,致力于培養全能型翻譯人才,并且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滿足實時性,緊跟社會發展,抓住社會需求,使教學內容與時俱進,避免傳統知識的積壓導致培養能力效率的降低。簡而言之,教學多樣化就是教學時要考慮學生未來將面對的社會問題,重點培養英語翻譯專業針對商業化、政治化、教育化方面的實用知識。
三、ESP視域下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改革策略
1.優化教學方式。教學方式方面的優化要依據社會需求,進行特異性的創新和優化。例如介紹針對商業化方面的優化,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向學生多傳授國際類組織的名稱,并為學生播放相關組織的視頻來增長學生的見識,同時致力于口語的標準發音和世界通用音素。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著重對學生基礎知識的鞏固,語法方面和句子結構方面也要溫故知新,對應試教育體系具備基礎了解,同時培養學生耐心的習慣和足夠的社會責任感。要培養學生的大局觀和基本的政治局勢分析能力,確保在重要場合不會說錯話、做錯事。
2. 課堂理論普及。課堂理論普及是指在課堂上老師要讓學生明白自己所學專業將來的社會職能,清楚自己的定位,了解自己的學習方向,并基于ESP理論來制訂相關的學習方案。例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大學英語翻譯教學要更注重實際應用,在每天日常的語法教學和單詞背誦后,老師組織相關活動,學生之間針對某一主題用英文進行辯論,借此來鍛煉學生對基礎知識應用能力、口語交流能力和心理素質。又如,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學校要為學生提供接觸外教的機會,切身體會和外國人交流的感覺,盡早讓學生接觸到異國口語和課本知識之間的差異,同時安排交換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同學們朝夕相處,提升學生對異國口語的熟悉感。
3.教學材料優化。教學材料優化代表著學校對教材、教具等進行革新的能力。英語翻譯專業并不像語文的古詩那樣已經固定化,也不像數學、物理公式那樣不可被改變,英語翻譯方面的內容一直都在隨著社會進步而更新,如果學校不能及時對教學材料進行更新,會導致學習內容陳舊、教學方法落后,學生無法適應當前社會需求,嚴重制約社會所需人才的培養。因此學校應該定期對教師進行培養,并實時更新社會信息,定期開展公開課,以推動學校內部教學環境的創新。還可聘請相關專業人員,對學校教師進行培訓。最后,學校應該注重自身文化建設,樹立典型模范,定期開展有教育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學校內部形成良好的競爭氛圍。
4.教師素質整體提升。學校針對教師定期開展考核,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進行評定,給先進教師以鼓勵,使玩忽職守的教師有危機意識,以此促進教師整體素質的提升。同時在學校內部定期以不記名式投票形式讓學生為老師的德育表現打分,并寫下自己的意見,讓存在問題的教師進行整改,并且在學校設立意見箱,隨時接收學生的意見,確保學校平穩健康地發展和人才培養能力的穩步提高。
四、結語
通過分析和研究得知,基于ESP理論視域進行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改革是必要的,同時也是全能型翻譯人才培養的需要。基于此,本文通過對ESP理論的定義和重要性的分析,提出了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改革的幾點策略:優化教學方式、課堂理論普及、教學材料優化和教師素質整體提升。旨在全面快速在ESP理論視域下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進行改革和優化,進而減輕我國人力資源市場對翻譯人才需求的緊張局面,從而推進我國經濟發展的總體進程。在文化交流頻繁、經濟發展飛速的當下,對高等院校的教學方式進行優化,是為了加速培養社會所需人才,提升行業水平,以便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參考文獻:
[1]王聰穎.ESP理論視域下科技英語閱讀、翻譯與寫作課程建設初探——以赤峰學院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 (23):237-239.
[2]劉瑩.基于ESP理論的高校商務英語翻譯課程教學路徑探究[J].企業家天地(下半月),2014(6):202-203.
[3]趙元元,曲云英.從專業教材的翻譯實踐看我校ESP教學的師生基礎及突破口[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3(11):123-124,131.
[4]戴惠萍.翻譯專業本科生系列教材:交替傳譯實踐教程(學生用書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4.
[5]任岳濤.口譯加工模式及其對交替傳譯實踐的指導[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 2016(5):384-385,387.
[6]戴惠萍.翻譯專業本科生系列教材:交替傳譯實踐教程(下)教師用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4.
[7]許菲菲,陳圣白,張麗紅.從圖式理論看交替傳譯認知過程——以口譯初學者為例[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5(1):11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