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英語新課標背景下,為更好地對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能力以及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需品格和關鍵能力進行培養,我國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英語學習模式——群文閱讀。群文閱讀模式是讓教師和學生從教材出發,通過一個或多個議題找到一組文章類似的特征,進行系統化學習,這一復習模式有利于學生從宏觀上整體掌握文章內容和知識點,便于學生進行舉一反三以及類比推理,對學生個人能力的提高有極大的重要意義。高三英語教學受高考影響很深,教師應加強對高三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教育,而英語核心素養教育的重點主要體現在對于學生人文性的重視,也就是通過語言以及書本的學習,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并積極塑造學生完備的人品,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實踐能力,使學生成為有家國情懷以及各項能力完備的現代化社會人才。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三英語;群文閱讀復習
【作者簡介】賴軼璇,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嚴州中學新安江校區。
引言
閱讀在英語高考中占有較大的比例,因此,閱讀成為復習的一大重點與難點,良好高效的閱讀模式可以改善學生的整體英語水平,群文閱讀就是一種現代化的閱讀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充分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類比能力,而且對于滿足學生對同類知識的需求以及語言表達、閱讀分析與理解文章的核心素養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英語閱讀所占比重大,因此,英語閱讀的復習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復習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對整體文章把握能力的培養,并且鍛煉學生的敏銳性,快速找出文章中細節性的關鍵點。
一、群文閱讀復習模式在高三英語復習的重要意義
群文閱讀模式是指,在復習中把一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并應用到學生復習過程中。教師應首先將教材上內容相似、語法一致的文章放在一起,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學習,在學生自主復習的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并在閱讀中形成自己的觀點,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力和思考力,并且在相似主題的閱讀文章中進行對比,找到作者的寫作思路,從而進行歸納總結,在之后的閱讀理解練習中更容易抓到文章的主旨,這樣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意,選出正確的答案。當學生具備群文閱讀的能力以后,教師就可以以課文文本為基礎增加課外閱讀,然后再圍繞一個核心主題,將整本書以及一系列書組合在一起,以主題閱讀為代表,不斷擴大閱讀范圍。
學生在群文閱讀的基礎上思維邏輯能力不斷提升時,學生再做高考閱讀時,判斷和推理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推理是為了得出正確的判斷,正確的判斷有賴于合乎邏輯的推理,而合乎邏輯進行推理的能力是在系統化閱讀中提高的。判定推理又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活動,它并非無章可循,而是要在閱讀理解整篇文章的基礎上把握文章的真正內涵,所以通過群文閱讀,讓學生能夠在拿到一篇新的閱讀文章時,有能力對文章內容進行挖掘加工,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從非凡到一般,才能夠進一步通過分析、綜合判定等進行深層處理。符合邏輯的推理,能夠使學生做英語閱讀理解題時準確率得到提升,而且也有助于英語學科素養的培養。
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語選修六的課本中Unit4的主題是“Global warming”,全球氣候變暖是當下普遍存在的環境問題,也是當下社會的時事熱點,這些熱門話題在高考閱讀中出現概率極大,因此,教師可以利用這類時事話題,在學生充分了解課本課文的基礎上,引入《泰晤士報》以及英國《衛報》的相關報道。英文文獻不僅英文的表達準確且規范,而且讓學生長時間對英文文獻進行閱讀訓練,可以提高學生在平時考試中的閱讀速度,對于文章結構和思路有更好的把握。在“global warming”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全球變暖所導致的一些氣候問題結合課本知識,用英語給學生表達出來,例如“glacier melting and polar bear's miserable life”等,依據現實情況,將具體的冰川融化所帶來的問題以及悲慘的北極熊的生活情況,讓學生們通過英語的方式表達出來,并且通過小組學習、搜集各種資料,讓學生在學會語法的同時加強人文意識,從心底里激發起學生對環境的保護意識。通過群文閱讀的復習模式,學生通過小組學習收集資料,教師通過課文教材進行引申,將目前嚴峻的現實問題展示出來,并結合相關新聞報道,讓學生真正從心底里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這樣不僅系統加強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在加強素質教育的同時也不忘人文教育。
二、在復習中采用群文閱讀的有效措施
高三學生的復習由于受到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大多數英語閱讀教學是以“學生做題—老師講題—學生改題”這樣枯燥單調的模式進行的。在高三復習的過程中,充分應用群文閱讀五步教學策略,通過主題回顧、閱讀概覽、片段分享、精彩賞析、主題擴展等五個活動將英語閱讀教學落到實處,在提升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同時保證做題準確度。
1.主題回顧,整合相關語法單元進行學習。高中生要接觸的語法內容很多,比如各種從句、情態動詞、直接和間接引語等,若將高中語法學習割裂成若干小塊,不僅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增加了學習的難度,而且割裂式學習難以讓學生整體把握整個語法環境,在做題的過程中,難以將自己所學應用到題目中去。因此,高中英語教師在教學生語法時要明確教學任務,分清重難點,并且把語法知識融入日常學習中,反復循環學習。更重要的是,將同一類型的語法知識通過文章或者幾句話綜合在一起,通過對比歸納法,讓學生分清楚相似的語法,不僅減少出錯的概率,還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發現規律。運用對比歸納法發現區別,加深印象,而且有相關性語法關系的單元還可以綜合在一起學習,讓學生充分了解一個句子中各個成分的作用,將該語法的應用牢記于心,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提升素養。
例如,可以將人教中英語必修五的Unit4 “Making the news”和選修六的Unit 1 “Art”和Unit 2 “Poems”整合起來,因為這兩個單元的語法重點都與虛擬語氣有關,又如,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五中出現了“Were you in my position,you would do the same”,若單單在這一單元只講倒裝的語法知識,學生就無法理解主句中的would是什么作用,這樣不僅不利于之后的教學,而且學生對于本單元倒裝用法的學習也會模糊不清。
才是還可以將一些類似的句子以及難以區分的時態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區分,可以將以不同的時態語態為主題的單元放在一起進行對比性教學。例如,對必修二的第二、三、四單元在進行教學之前,可以先將這三個單元中教材里面的經典語句摘錄出來,進行對比分析,找出情態的不同。又如對一些名詞性從句進行區分,可以讓學生區分以下句子:①She does not know when Tennie will go.②The question is when Tennie will go.③They have no idea about when Tennie will go.盡管所表達的含義相同,但由于位置不一樣,所以這些句子所起到的作用有所不同。第一個是賓語從句,第二個是表語從句,第三個是同位語從句,把這三個句子放在一起,并結合他們所在的單元進行歸納分析,讓學生徹底明白同一意思、不同的句子結構以及不同的位置,在句子中起到的不同作用。
2.主題拓展,提升文化素質。群文閱讀改變了原先高三復習的索然無味,通過集中主題的專項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課本以及其他外延資料的了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深入研究群文學習,在幾篇文章同時學習的過程中,巧妙設置問題,并且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在增加閱讀量、拓寬視野的同時主體地位。老師不再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教學生,學生也可以靈活主動地去學,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度,而且對學生的參與度、接受度也有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這一教學模式應用于復習中,不僅能夠加深學生的記憶,而且對實現個人發展目標、發揮學生個人潛能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通過主題化的閱讀學習,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運用和反思學習內容,增強了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并落實了復習內容。
在閱讀中,學生對于文章整體思路的把控是一大關鍵,另外,重難點詞匯的積累也是在閱讀理解中必不可少的。主題拓展是指學生從教材出發,在學習中引入與教材話題相關的課外閱讀材料,這一方法不僅能夠拓寬學生視野,而且話題類似文章中的重難點單詞也有極大的相似性,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將同一單詞在不同閱讀情景中的用法以及含義進行了解與分析,更有利于學生進行記憶并且更好地應用。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四第四單元的課文,主題是“body language”,教師就可以去找類似的文獻。例如:肢體語言從小到大都陪伴著我們左右,在小的時候皺皺眉表示自己不開心;長大了以后,主動向你伸手握手以示友好,在見到珍貴的、值得尊敬的人時彎腰等都是肢體語言的表現。英語教師就應該充分抓住英語課本中的話題進行深入剖析,可以提高考題命中率,而且對學生的其他素質也有所提高。在學生忙碌學習之余,拓展學生的視野,并且可以通過群文閱讀復習模式,讓學生的復習計劃變得有條理、有規劃,使其各自分塊,卻又不失整體性。
結語
基于群文閱讀的英語復習模式是一種話題整合的結構化教學,以教材的話題為依托,充分整合其他文獻中的相似話題以及相關語法知識的閱讀篇目,精選議題,推動群文閱讀的開展,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猜測生詞的能力,并使其迅速進入話題,提高閱讀速度,從而對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以及學習能力等核心素養進行培養,并且可以通過小組合作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在閱讀、探究、交流、表達中進行思維碰撞,從而加深閱讀理解,形成閱讀個性,在閱讀中發現樂趣,從而構建高效的閱讀復習模式。
參考文獻:
[1]秦增芳.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英語教學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4):155-156.
[2]謝軍強.英語復習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10):113-114.
[3]何澤.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教學行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