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巍
摘? 要:高中歷史教材中含有大量的有關家國情懷的教育素材,高中歷史課堂也是培養高中生家國情懷的重要陣地。文章基于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分析了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培養策略,一是創設歷史教學情境;二是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愛國精神和家國情懷。
關鍵詞:高中歷史;家國情懷;培養策略
一、培養高中生家國情懷的重要性
培養高中生的家國情懷,不僅可以增強高中生對歷史學科知識,尤其是對中國歷史的認識與掌握,還可以引發高中生對國家發展與歷史潮流的感悟,使其更加富有責任感和使命感。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以下統稱“教材”)不僅包括了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還包括了許多重大事件和多種文化思想。教材重點總結與展現了我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演進過程,以時序為主線貫穿整個教材。教材分別從中國古代時期、近代時期和現代時期這三個階段,梳理和整理我國如何一步步形成、發展與鞏固的。高中生通過學習這部分知識,不僅可以對我國歷史有著深刻的認知,還可以通過學習與整理增強高中生的民族自豪感,進而使高中生更好地成為社會建設的預備軍。
二、培養高中生家國情懷的有效策略
長期以來,傳統的應試教育教學理念,一直影響著高中階段的歷史課堂,導致歷史課堂中更加重視學科知識的教學和歷史學科成績的提高,并沒有對高中生家國情懷的培養與教育關注太多,這并不利于高中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素養的形成,阻礙了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進一步優化,最終使高中生的綜合素質難以得到全面提高。因此,教師在日常學科教學中要向高中生全面滲透家國情懷,引導高中生樹立正確的意識和觀念。
1. 創設歷史教學情境
歷史課程是指通過對相關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詳細描述與說明,而對當今社會與個人發展產生哲學性的思辨的教學過程。對于當今高速發展時代潮流下的高中生來說,相關歷史事件的年代距今較為久遠,古今時代差距巨大,高中生對相關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行為和想法難以理解。這樣的歷史學科教學現狀,使家國情懷的培養與教育難以深化與開展。因此,要想在歷史學科中有效滲透家國情懷,教師就要注意在具體的歷史教學過程中為高中生創設歷史教學情境,使高中生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深層次地體會到當時歷史背景下的具體景象,為家國情懷的滲透提供情境上的幫助。
例如,在教學教材“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搜集相關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國家的地圖和各個思想流派的主要內容和主要代表作,以相關科普視頻或者是PPT的形式展現給高中生,引導高中生對各個思想流派的討論與思考,并結合當今社會中關于這些思想的繼承與弘揚,拓展學習《楚辭》的相關知識和人文意義,使高中生不僅可以更好地掌握相關歷史知識,還可以充分培養高中生的民族自豪感。
2. 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教師要巧妙地設置相關問題,激發高中生對歷史課堂的探索和對家國情懷的探索。在實際的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充分挖掘歷史教材的內涵,結合相關的歷史課堂教學目標設置合理的問題,使高中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與探究,收獲相關的啟發與情感體驗,更好地內化、理解家國情懷的真正內涵和意義。因此,教師可以根據當堂課的歷史教學知識點將高中生組成歷史學習小組,并在歷史課堂的導入階段創設與該堂課教學重點相關的問題,讓高中生圍繞該問題展開歷史小組的討論與辨析,使高中生在思維的碰撞中獲得歷史知識的積累和歷史水平的提高。
例如,在教學教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時,由于教材中涉及的諸如九品中正制、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等選官制度,其應用年代距今非常久遠,高中生難以分辨其中的異同點與實際應用的朝代。教師可以結合該節課的教學目標,將高中生組成歷史小組,在課前準備階段搜集相關的科普視頻或者相關史料,在歷史課堂的導入階段通過信息化手段來播放,使高中生在歷史課堂的導入階段就對本節歷史課的教學重點有著一定程度的理解與認識。通過相關視頻、圖片和史料的展現,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問題的討論與探究,激發高中生學習選官制度的學習興趣,再圍繞“選官制度的區分”在課前導入階段設置相關問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在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中一直占據著核心地位,愛國主義精神更是每個人應該具備和擁有的重要精神和道德品質。高中生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在培養其家國情懷和愛國精神的同時,也做到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超. 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路徑[J]. 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20,19(5).
[2]潘建新. 談高中歷史家國情懷教育的教學策略[J]. 華夏教師,2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