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翠花 張建棟
摘? 要:新課程強調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人,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正確認識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積極采取以下策略:落實主體地位,引導自主學習;重視學法指導,提升學習能力;激發學習興趣,注入持久動力。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主體地位;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
社會的發展要求人才必須與時俱進,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教授知識,還必須肩負起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任。特別是小學生,由于他們年齡較小,自身的認知水平較低,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探尋適宜的方法與途徑,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筆者就此問題談談自己的思考。
一、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1. 師生思想觀念落后
傳統應試教育思想在師生觀念中根深蒂固,有些教師習慣于在課堂教學中一講到底,不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唯恐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遺漏重要知識點。尤其是在學習任務重、學習時間緊張的狀態下,教師擔心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不但完不成教學任務,而且還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于是,教師主宰課堂,將教材知識點一條一條分門別類,一一講解給學生。教師認為,這樣的課堂教學,學生一定能夠將課堂教學的重、難點掌握牢固,課堂教學效率高。其實不然,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疏于動腦筋,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久而久之,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熱情,漸漸失去學習興趣,只是把課堂學習看成是為考試而學習,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成為一句空話。
2. 教師教學實踐存在不足
首先,教師角色定位不準。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些教師感到很困惑,是引導學生學習,還是讓學生獨立學習?找不到自己的準確定位,以至于課堂教學秩序混亂,學生自主學習效果較差。
其次,自主學習流于形式。有些教師也在積極響應課程改革的精神,在課堂教學中主動探索,大膽應用自主學習模式。但是,由于對自主學習的理解存在偏差,從實施過程來看,學生自主學習的行為和過程貌似都是教師事先精心設計好的,他們的自主學習并未做到自主,而是按照教師設計的條條框框,有條不紊的完成。看似是學生在自主學習,其實仍然是在按照教師的教學思路完成預設的問題,自主學習并未落到實處,只是流于表面形式。這樣的自主學習,不會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最后,自主學習不夠深入。有些教師低估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害怕學生完不成學習任務,在學生自主學習時,拋給學生的問題過于淺顯。由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過于簡單或者毫無實際價值,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思維,也無法真正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
3. 學生自主學習缺乏方法
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學生已經習慣了“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當學生自主學習時,大部分學生感到手忙腳亂,無所適從。要么不會獨立思考探究,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要么不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媒介,只是簡單地效仿其他學生的做法;要么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一步步地完成學習任務。這些都是學生無法自主學習的主要原因。另外,學生的自主學習缺乏持續性。起初,由于學生的好奇心理,對自主學習還有興趣,但是堅持不了多久,便沒有了新鮮感,放松了自己的學習,自主學習能力無法得到培養。
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
1. 落實主體地位,引導自主學習
教師要轉變以往陳舊的教學觀念,明確師生角色,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過程,兩者相輔相成。如果只注重教師的教,教師主宰一切,那么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消失,嚴重束縛了學生的發展,就會禁錮學生的創新思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放手讓他們自主學習,自主總結學習規律,自主尋找學習方法,自主探究學習思路,自主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逐步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2. 重視學法指導,提升學習能力
與其滔滔不絕地給學生講解教材知識,不如教授給他們自主學習的方法,讓他們自己動起來,主動學習,將個體的智力因素轉化為學習的能力,這樣的學習效果比教師在課堂中的講解要好得多。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和不同的學生,教師要教授不同的學習方法,或進行學習方法指導,這樣不但能通過自主學習習得教材知識,還能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
3. 激發學習興趣,注入持久動力
學生的好奇心較強,尤其對新鮮事物比較感興趣,但是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的品質,無法將自主學習堅持到底。針對這種情形,需要教師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注入持久的學習動力。例如,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能夠親近教師,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也可以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探究興趣,使學生以積極、主動的態度投入到自主學習中。
總之,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正視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積極采取應對策略,逐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甘宗林. 摭談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甘肅教育,2018(1).
[2]張智.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教書育人,20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