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可
摘? 要:培養幼兒早期閱讀的習慣與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繪本作為幼兒早期閱讀材料的最佳選擇,具有其獨特的價值。利用繪本進行幼兒早期閱讀習慣與能力的培養,需要闡明“早期閱讀”“幼兒閱讀階段”等重要概念。幼兒早期閱讀習慣與能力的培養離不開三個要素,分別是閱讀資源、閱讀環境、閱讀指導。
關鍵詞:早期閱讀;閱讀材料;閱讀指導;習慣與能力
一、引言
“為何在21世紀,閱讀會成為這樣一個難題?”這是當代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文化評論家之一弗蘭克·富里迪在他的著作《閱讀的力量:從蘇格拉底到推特》中開篇的一問。他在接下來敘述道,越來越多的人被宣稱患有一種或多種同閱讀有關的病癥,比如閱讀障礙。這揭示了當代社會的一種隱憂——數字技術和互聯網可能會縮短人類注意力的持續時間,從而對讀寫能力造成不良影響。這種隱憂并非空穴來風,事實上,現代人常常忽視閱讀能力的重要性。
閱讀是學習的基礎。在提倡終身學習的現代學習型社會,可以說“閱讀力”就是“學習力”。哈佛大學的一項關于3 ~ 19歲兒童語言和閱讀能力追蹤研究的結論顯示:兒童早期閱讀培養與他們未來的閱讀能力及學業成就存在很大的關系。我國2001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語言教育的基本要求”部分提出,利用圖書和繪畫,引發幼兒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也指出,培養兒童閱讀習慣,增加閱讀時間和閱讀量。因此,幼兒早期閱讀習慣與能力的培養對幼兒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筆者認為影響幼兒早期閱讀習慣與能力培養的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早期閱讀的含義及早期閱讀年齡的認知;二是早期閱讀材料的選擇;三是早期閱讀的指導方法。現就以上方面具體論述。
二、幼兒早期閱讀的含義與年齡階段
1. 幼兒早期閱讀的含義
人們通常認為,識字能力決定閱讀能力。實則不然,對于學前幼兒,閱讀具有更為寬廣的內涵和外延。周兢在《論早期閱讀教育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指出,早期閱讀是兒童接觸書面語言的形式和運用的機會,是兒童發展語言和元語言的能力的機會,是兒童掌握詞匯構成和文字表征的機會,同時也是兒童發展學習讀寫的傾向態度的機會。這也是對早期閱讀內涵認識的基本共識。
2. 幼兒早期閱讀的不同階段
根據美國著名兒童語言學家凱瑟琳·斯諾領銜的研究報告《預防閱讀困難:早期閱讀教育策略》指出,人們認識到0歲起步的閱讀是兒童成為成功閱讀者的基礎。嬰兒的聽音、辨音能力和對詞意最初的理解能力的發展,早于發音能力和表達能力。研究顯示,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有60% ~ 70%的家長在孩子1歲前就開始進行早期閱讀。陳力在《淺論少年兒童不同年齡期的閱讀傾向及閱讀的作用》將學齡前階段劃分為嬰兒期(3歲以前)和幼兒期(3歲至6歲)。學者周育如將幼兒早期閱讀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翻書期、圖片期、故事期和文字期。由此可見,幼兒早期閱讀習慣與能力的培養與幼兒的不同發展階段密切相關。
三、幼兒早期閱讀材料的選擇
閱讀材料的選擇對幼兒早期閱讀習慣與能力的培養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繪本應該作為幼兒早期閱讀的首選材料。
中國首位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曹文軒認為,書分兩種,一種是打精神底子的書,另一種是打完精神底子之后再看的書。繪本就是前一種圖書,也可以說,繪本能夠給孩子奠定人性的基礎。加拿大兒童文學家李利安·H.史密斯在《歡欣歲月》中曾說,人的安全感不僅僅來自物質方面的滿足,還必須在每個人的心中扎根。沒有這個根,孩子將會失去安全感,他們被現代生活混亂的價值判斷所支配也就不足為奇。優秀的圖畫書能給喜愛閱讀的孩子們以定力,就像在大風暴中緊急拋錨一般。這種力量絕非道義上的概念,而是可以信賴的力量。
繪本是什么?繪本是借助于圖畫的描述來敘事,充滿了童趣和童真,符合兒童的認知發展水平與閱讀特點,能夠激發兒童認知世界的好奇心,潤澤兒童善良純真的心靈,幫助兒童較快地建立起與外界聯系的意義通道,并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事實上,從某些角度看繪本,它幾乎無法定義。繪本的構思極其巧妙,表達又極其精煉,體現了作者的文學、美學、哲學等豐厚的學養。例如,美國繪本作家杰里·平克尼的經典作品《獅子和老鼠》,內容取材于《伊索寓言》的經典故事,其精彩之處在于作者是以無字書的形式呈現的。這個故事有很多個版本,但是僅用一幅幅插畫來描述是絕無僅有的,而故事內容不但沒有變得簡單,反而更加生動且意味深長。韓國繪本作家白希娜的作品《云朵面包》《澡堂里的仙女》《昨天晚上》等,運用了標志性的混合藝術創作形式,包括布藝、紙雕、人偶、泥塑、手繪、攝影等,令人印象深刻。美籍華裔繪本作家楊志成擅于將中國的民間故事以世界性的語言呈現出來,如作品《塞翁失馬》《美猴王孫悟空》《生肖鼠的故事》《狼婆婆》等。英國繪本作家安東尼·布朗的作品常以超現實的風格描繪幽默有趣的故事。法國繪本作家湯米·溫格爾的作品常展現荒誕諷刺的意味,從故事情節到畫面風格皆充滿黑色幽默。總之,繪本的神奇之處在于,它仿佛打通了不同年齡、不同文化之間的隔閡,使讀者無論年長年幼,無論身處何種文化背景之下,都能夠擁有共通的樂趣與啟發。
四、培養幼兒閱讀習慣與能力的策略
幼兒早期閱讀習慣與能力的培養離不開三個要素,分別是閱讀資源、閱讀環境、閱讀指導。其中,閱讀資源是指幼兒在生活中能夠接觸到豐富、充足、適齡的繪本;閱讀環境是指幼兒的養育者或指導者能夠創設一個共讀的閱讀氛圍;閱讀指導是指幼兒的養育者或指導者具有科學的閱讀指導方法。
1. 為幼兒提供豐富、充足、適齡的閱讀資源
近年來,我國引進了大量的世界優秀繪本作品,也出版了豐富的原創繪本作品。但是,繪本在中國尚屬“奢侈品”——創作精心、制作精美、出版成本高,導致有很多家長認為有些繪本圖多字少,體現不出其價值。這實則是對繪本價值的誤解。購買大量的繪本確實有些困難,但是可以采用購書與借書相結合的方式。去書店和圖書館看書,對幼兒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經歷。另外,給幼兒提供的閱讀資源不是從成人角度判斷有用和有益的,應該讓幼兒自由選擇。
2. 為幼兒創設積極、互動、持續的閱讀環境
首先,要把繪本放在幼兒能自由取閱的地方,讓幼兒從出生開始就以書為伴;其次,濃厚的閱讀氛圍是幼兒閱讀的動力,教育者的閱讀觀念和習慣會給幼兒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最后,閱讀氛圍并非一朝一夕的營造,應該是持續恒久的,教育者和幼兒應該在共讀的過程中有積極的互動。
視覺和聽覺是人類最敏感的感官。在當今的電子時代,幼兒習慣被各種電子產品的聲光效果吸引,很難養成傳統閱讀的習慣。而傳統的紙質閱讀能刺激大腦中的某些區域,處理情感共鳴和空間記憶,形成更深刻的印記。松居直指出,2到5歲的孩子若是聽到的語言使他們感到有趣,就會變成自身的東西,這不是普通的記憶,他稱作是“吃語言”的能力。因此,在幼兒早期成長階段,成人應該提供給幼兒用耳朵聽真正優美語言的體驗,而這種美好的體驗也會使他們終身受益。
3. 為幼兒提供科學的早期閱讀指導
根據0 ~ 6歲幼兒不同的發展階段,要為幼兒提供科學的早期閱讀指導。
(1)幼兒“識書期”的閱讀指導。
幼兒的“識書期”大概在幼兒0 ~ 1.5歲,這個階段主要幫助幼兒建立“書”的概念,讓幼兒感受書、認識書。當孩子還在襁褓中的時候,親近的養護者應該為孩子朗讀;當孩子可以獨自坐立起來,拿到書可能會啃、會咬、會撕,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書的功能是什么。但是,慢慢地他們會發現,書是有趣的,可以翻一翻、玩一玩。特別當他看到書上有熟悉的事物時,就會非常感興趣,這就是這個階段幼兒真正意義上閱讀的開始。
依據這一階段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閱讀指導策略一是要運用多重感官。包括看、聽、聞、摸、玩等。二是要積極互動。成人通過手勢、表情、聲音等讓幼兒參與到閱讀中,保持幼兒的閱讀興趣。三是要重復閱讀。幼兒會特別熱衷于聽一本書,在一次次重復中變成自己的語言積累。語言首先是從聲音和韻律開始的,然后才是獲得形象和意義。例如,艾瑞克·卡爾的《棕熊,棕熊,你在看什么?》、唐·伍德繪圖的《打瞌睡的房子》等這種遞進式、重復式閱讀的經典繪本都是很好的選擇。正如吉姆·崔利斯在《朗讀手冊》中提到的“在孩子4個月之前,你讀什么內容給孩子聽其實并沒有多大差別,重點在于朗讀這件事本身。當你朗讀時,孩子會逐漸熟悉你讀書的聲音和韻律,進而產生安全感”。
(2)幼兒“識圖期”的閱讀指導。
幼兒的“識圖期”大概是在幼兒1.5歲之后。從這個階段開始,幼兒會喜歡反復地看他喜歡的繪本或某一繪本中的某一個畫面,有時候還會特別關注畫面中與故事無關的細節。
此階段要幫助幼兒發展觀察能力,引導幼兒觀察畫面、描述畫面,并且認同幼兒的選擇。繪本的圖畫并不一定都是色彩繽紛的,也有經典的繪本作品的圖畫是黑白色或素凈的色系。例如,美國繪本作家瑪麗·荷·艾斯繪著的《在森林里》只使用了黑白色,以孩子的第一人稱敘述了一個妙不可言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又如,美國繪本作家婉達·蓋格的《一百萬只貓》、凱利·杜蘭·瑞安的《討厭黑夜的席奶奶》、加思·威廉斯的《黑兔和白兔》等都是此類的經典作品。優秀的繪本作品能夠讓圖畫的風格與故事的內容相吻合,有充分表達故事內容的表現力。因此,要認同幼兒有獨立的鑒賞和審美,對繪本有著自己的判斷和理解。
(3)幼兒“故事期”的閱讀指導。
幼兒“故事期”大概在幼兒2.5歲左右開始。此階段的幼兒雖然還是以形象認知為主導,但不同的是,幼兒對故事本身開始感興趣,并能夠復述一些簡單的故事。
首先,要發自內心地為幼兒“講”繪本,而不是“讀”。“講”會伴隨著講述者的情感、肢體動作等,將故事形象化,由此給幼兒帶來真切的閱讀體驗。其次,與幼兒做一些討論,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沒有一種方式比師生之間的對話更能提高溝通能力,更能啟發思維技能。對于幼兒問題的回應要坦誠,有時幼兒的發問并非是事實上、邏輯上的追求,而只是想要一個交流的理由。最后,可以利用有聲讀物輔助幼兒閱讀,但是不能依賴。不僅因為有聲讀物的質量良莠不齊,更重要的是有聲讀物會置幼兒于被動中。只有在人與人可以彼此接觸的環境里,才會有情緒和語言的交流,才會獲得共通的經驗,這種共通的經驗不會隨著幼兒的成長而消退,反而會作為一個精神紐帶一直存在下去。例如,蘇珊·華萊的《獾的禮物》、威廉·史塔克的《驢小弟變石頭》等經典作品,如果不經由這種特殊的經驗,便無法深入到幼兒的內心。
五、結束語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閱讀是自由的,能夠充分感受到閱讀魅力的幼兒,就會自然而然地成長,自然而然地進入新的階段。作為幼兒早期閱讀的引導者,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應該充分認識到幼兒早期閱讀的重要意義,并積極地以科學、可靠的方法引領幼兒享受閱讀的樂趣,培養閱讀的習慣與能力。
參考文獻:
[1]弗蘭克·富里迪. 閱讀的力量:從蘇格拉底到推特[M]. 徐弢,李思凡,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
[2]周兢. 論早期閱讀教育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J].學前教育研究,2005(1).
[3]陳苗苗,李巖. 1 000天閱讀效應:0 ~ 3歲閱讀啟蒙及選書用書全攻略[M]. 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19.
[4]陳力. 淺論少年兒童不同年齡期的閱讀傾向及閱讀的作用[J].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4(4).
[5]松居直. 我的圖畫書論[M]. 郭雯霞,徐小潔,譯. 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7.
[6]李莉. 全閱讀教育理念與兒童早期閱讀[J]. 學前教育研究,2011(2).
[7]趙靈. 幼兒早期閱讀興趣和習慣的培養初探[J].科普童話,2018(23).
[8]黃娉娉. 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J]. 新課程(上),2017(10).
[9]于娟. 幼兒早期閱讀能力培養略談[J]. 成才之路,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