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巍 鄒曉宇
摘 要: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是指大學生在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因其需要得到滿足而產生的積極的情緒體驗。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滿足大學生成長發展的各種需要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生成和提升的客觀基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同大學生建立主導主動的施教受教、平等民主交往關系是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基本保障;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內容選擇上堅持整體性與系統性、主導性與多樣性的統一,在內容呈現上堅持講透、講新、講實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根本關鍵;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整合創新遵循挖潛個性、優化整體、綜合運用的步驟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重要條件。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提升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4.023
中圖分類號: 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9749(2021)04-00111-05
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是指教育對象在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因其需要得到滿足而產生的積極的情緒體驗。“獲得”意味著教育對象在客觀上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所傳遞的知識、理論、觀點等具體內容,其側重于知識維度;“感”意味著教育對象在心理上認同思想政治教育所傳遞的具體內容,其側重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生成則意味著其形成了或正在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身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心理健康素質等方面都不斷提高;意味著大學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了或努力成為擁護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并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因而,著力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不僅重要,而且迫切。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生成和提升的關鍵是“契合”,即大學生的需要得到了有效滿足。這就要在闡明思想政治教育客觀上能夠滿足大學生的需要這一必要前提的基礎上,著力探討誰來滿足大學生的需要,什么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最能滿足大學生的需要,以怎樣的方式呈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最具優勢等能夠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幾個重要問題。文章將試圖從大學生的立場和角度出發,抓住大學生的需要這個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生成和提升的根本源頭,圍繞上述四個問題依次展開探索,以闡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提升的邏輯理路。
一、客觀基礎: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滿足大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以其自身所具備的性質和特點在滿足大學生的知識汲取、維系社會關系穩定、思想境界和能力提升等成長發展的需要方面獨具優勢,使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生成的客觀條件完備。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系來看,其傳授的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教育,公民道德和民主法治教育等體現國家意志、社會價值規范和公民公共生活的內容,這些內容能夠滿足大學生汲取知識的需要。具體來說,伴隨著大學生從中學步入大學,其與社會接觸的時間增多、頻率增高,在逐漸社會化的過程中,其更加渴望了解中國社會發展的最新狀況,獲取更多關于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及公共生活層面的知識和行為準則,以尋求政治身份認同,促使自己的社會角色更加牢固,獲得安全感和幸福感。思想政治教育所傳授的理論知識能夠為大學生提供關于國家機構的運行機制以及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社會團體和組織等方面的知識和準則,有效滿足大學生知識汲取的需要。
其二,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特征來看,其具備政治性,這內在地要求教育者通過“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來影響社會成員,使社會成員形成符合一定社會需要的思想政治品質”。[1]思想政治教育所傳遞的這些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政治要求能夠滿足大學生維系穩定社會關系的需要。具體來說,大學生在不斷社會化的過程中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人際交往,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通過人際交往,建立穩固的社會關系,使自身的思想和行為被社會所接納和認可,真正在社會中擁有一席之地是大學生社會化的最終目標。“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由一定社會所承擔的、旨在促進個體實現政治社會化和道德社會化、培養和發展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3],其能夠通過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政治要求的傳遞幫助大學生接受和內化社會的思想觀念、價值體系和意識形態,推進個人社會化的進程,有效滿足大學生維系社會關系穩定的需要。
其三,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來看,其是為了讓受教者形成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質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貫穿始終,這能夠滿足大學生的提升思想境界的需要。具體來說,大學時期是人一生中事業追求、奮斗目標真正確立和成熟的時期,大學生在這一時期不僅需要學科專業知識、相關科學文化知識等知識因素作為積淀,更需要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想境界為人生目標的實現提供強大且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撐,而這些必須經過系統的教育引導來培育和鑄就。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能夠幫助大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解決大學生在思想品質、行為動機、理想信念、道德意志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給予大學生正確的思想指引和堅定的信念支撐,有效滿足大學生思想境界提升的需要。
其四,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看,“理論教育法、實踐教育法”是其基本方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要求堅持“理論教育要聯系實際、實踐教育要以正確的理論為指導”[4]的實現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這種價值養成與實踐鍛煉相結合的教育培養方式能夠滿足大學生提升能力的需要。具體來說,隨著大學生年齡的增長,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日益重大,需要面對和處理的問題也不斷增多。關于個人的理想抱負,來自于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的壓力接踵而至,大學生對于自身各項能力的提升產生了新的更高的訴求。一個人能力的順利形成和持續發展是客觀實踐鍛煉的考驗與主觀心態的磨礪共同作用的結果,而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能夠通過理論教育來培育大學生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為大學生的能力的順利形成奠定良好的心態基調;而且還會通過開展社會實踐、道德實踐、勞動實踐等實踐教學活動來推動大學生能力的持續發展,有效滿足大學生能力提升的需要。
二、基本保障:理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
在確證了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客觀上能夠生成的基礎之上,需要對“誰來滿足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這一重要問題作出回答,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理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間的關系,這是因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構成的“教”與“學”的關系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基礎和前提,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生成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依賴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
1.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由誰滿足
大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也就處于受教育者的位置,其需要自然是傳授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教育者來滿足,且由于大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是學校,最能系統化理論化接受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場所也是學校,因而文章明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為大學生需要的滿足者。但需要注意的問題是,目前學界并沒有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這一概念作出權威界定或達成共識。如果從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概念出發,即“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指依據一定階級、政黨的要求對教育對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教育對象思想政治素質的個體和群體”[5] 進行界定,那么符合這一概念的學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教學課程的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和心理咨詢教師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主體都屬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范疇;而如果是從實質從事的工作的目的和效果來看,除了上述談到的四大主體之外,高校的教職工都進行著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工作、都承擔著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例如,校園文化建設者加強對于校園環境的管理;宿舍管理員努力建設和維護良好的宿舍環境;餐廳工作人員提供良好的就餐環境、維護就餐秩序等工作和活動都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路徑、開辟了渠道、提供了幫助,他們在宏觀上也都屬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與大學生建立怎樣的師生關系
首先,從二者的地位來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大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構成了主客體的施教受教關系。具體來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主體地位,“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負責搜集信息、決策、實施、反饋和調節等各個環節,引導和控制全過程。”[6]大學生居于客體地位,“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他所起的作用就是積極參與、配合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過程”[7]。從這一角度出發,二者應建立主導主動的關系,即居于主體地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根據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對照大學生的思想品德現狀,從大學生的現實情況出發,在確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內容和機制的基礎上組織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并及時對教育效果進行總結和評價,以不斷縮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現狀與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要求間的差距,最大程度地發揮其主導作用;與此同時,居于客體地位的大學生也應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主動地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交流思想,并通過情緒、語言和行為的表達反饋教育過程,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改進和優化教育過程提供最為直接和可靠的參考。
其次,從二者的最終目的來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大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形成了主體間性的交往關系。具體來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施教和大學生受教的目的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即都是為了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都是為了大學生汲取知識、維系社會關系穩定、提升思想境界和個人能力。因此,從這一角度出發,二者應建立平等民主的交往關系,“平等”強調的是作為我國的公民,二者平等地享有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利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義務,不存在身份上的高低或權力上權威與服從的差別;“民主”則更加強調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溝通和表達,即二者都要及時充分地表達心聲、交換想法,共同為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建言獻策。
三、根本關鍵: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供給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優化這一內容供給是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根本關鍵。具體來說,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供給進行優化應從內容的選擇和呈現兩個方面著手。
1.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選擇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雖然具有客觀規定性,但并不意味著它是一成不變的,相反,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它要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注入新的內容。具體來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選擇向大學生傳授內容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其一是要堅持全面性與系統化相統一。全面性是指教學內容要全面、覆蓋面廣,那些最能夠“反映社會發展正常狀況、滿足一般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要求的內容”[8]是思想政治教育應優先選擇向大學生傳授的。但與此同時,也要堅持系統性。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的各個要素有時會呈現出冗雜贅余的情況,具體表現為:在橫向的課程設置方面,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所傳授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存在一定的交叉;在縱向的課程銜接方面,大、中、小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也存在重復。系統化即要求依據不同的教學目標(指的是面向不同專業大學生)和教學階段(指的是面向不同年級大學生)歸類整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側重地進行選擇,避免教學內容的重復。
其二是要堅持主導性與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選擇要以國家意志和規范價值體系得以貫徹落實為根本導向,在選擇內容時始終將堅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但與此同時,也要注重內容選擇的多樣性,這就要求側重于大學生需要的角度出發進行選擇。具體來說,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除了意識形態特征較強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之外,還包括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內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從這些內容中挖掘與大學生成長發展最為密切、大學生最為關心和需要的內容,從而將“社會要求、國家意志、對象需求”[9]更好地結合起來。
2.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呈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六要標準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在講透、講新、講實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上下功夫。
其一是“講透”,即將晦澀難懂的內容將清楚、講透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難點內容都是共產黨的偉大領袖在深入革命實踐、深入人民群眾的基礎上,經過艱難探索而得的理論和實踐創新成果,是國家、民族發展的指導性理論,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將其講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1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則,保持不斷學習的熱情,對理論鉆研透徹、領悟深刻的基礎上,再按照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順序,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一層層抽絲剝繭,循序漸進、鍥而不舍地傳授給大學生。總之,一定要考慮到大學生的專業背景和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有針對性、有設計地進行教學活動,不能死板教條、機械地完成教學任務;也不能故弄玄虛,把本就抽象的理論講得深不可測,要謹記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大學生聽了明白、理解地透徹。
其二是“講新”,即將呆板穩定的內容講地鮮活、生動。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用最新的理論成果、生活化的語言闡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時代課題,是黨的最新理論創新成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方面要堅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11]。另一方面,還要強化生活話語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闡釋和表達。國家領導人對于某一問題的經典論述和表達,如“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中國夢是國家夢、民族夢,也是每個中華兒女的夢”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話語的體現;一部分網絡熱詞、年度高頻使用詞如“奧力給”“C位”“打Call”等也可以用于包裝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從而讓大學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時代溫度和脈搏。
其三是“講實”,即將“高大上”的理論講地“平易近人”“接地氣”。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增強理論對于大學生個人價值的闡釋。“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集中表現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12]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部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只注重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加之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意識形態灌輸的屬性,導致部分大學生不但不會認真學習、用心領悟,反而加重了對其的排斥。要想讓大學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有用”,繼而喜歡聽、愿意學,就得以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困惑和生活難題為導向,講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激發大學生的精神動力、塑造大學生的人格特質、規范大學生的行為舉止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使大學生在自身的思想困惑和實際問題不斷被解決的過程中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從而發自內心地接受和主動學習,推動其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生成。
四、重要條件:整合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載體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以何種方式傳授給大學生直接影響著他們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生成速度和提升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有諸多類型,其中,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具備不同的優勢和特點,同樣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也會因其運用的時間、情境等不同而發揮不同的作用,各載體的相互配合運用也會改變載體運用的整體效果。要想推動各載體的優勢作用充分發揮,對其進行整合創新是必然選擇。實現整合創新有以下三個重要步驟:
一是挖潛個性。這是指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各類載體所具備的特點和優點。這既包括對傳統載體的二次耕耘,也包括對于新型載體的發現和挖掘。例如,課堂載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中發揮主導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絕大部分內容要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向大學生傳授。而在課堂載體中,思想政治理論課又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課堂載體當然還包括高校開設的其他門類課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努力挖掘其他門類課程的思想指引作用,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課堂載體,發揮“課程思政”的積極作用,推進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進程。網絡載體則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互動方式,使大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發揮,使其與教育者溝通的機會增多、表達自我的機會增加,教育的互動性得以增強,有效彌補了傳統課堂載體“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灌輸模式,應充分挖掘和利用。此外,校園文化具有“自愿性”的特點,大學生能夠依據個人的興趣和特長自愿選擇、自主參與,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校園文化活動中能夠有效緩解大學生的排斥心理,更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論知識被大學生所接納。
二是優化整體。這指的是在充分了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各類載體的優勢的基礎上,通過對各載體的運用時間、情境等進行順序調整,使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推進更加順利,以達到通過個性挖掘、局部調整帶動整體優化的效果,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具體來說,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始前,可以利用網絡載體進行教學前的準備工作,通過網絡問卷征集大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人物事件和經典思想等都是吸引大學生興趣、拉近大學生的心理距離的有效手段;也可以利用實踐活動載體,通過帶領大學生參觀調研紅色基地、革命根據地、黨史陳列館等蘊含愛國基調的場所調動大學生的愛國情感、責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其帶著振奮的精神、高昂的熱情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總之,要利用恰當的教育載體讓大學生做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準備和知識儲備,避免“簡單生硬地把政治灌輸給尚未準備好接受政治的正在成長的年青一代”[13]。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始時則主要利用課堂載體向大學生傳授系統化理論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可以通過案例式教學、探究式教學、體驗式教學等現代化、創新性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增添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活動結束后,還可以利用校園文化載體,將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寓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校園文化活動中,以更有利于其知識的鞏固和內化。
三是綜合運用。綜合運用不但強調掌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各載體的優勢和長處,把握好各載體運用的時間節點,而且更加強調載體間的相互配合。具體來說,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始前,在借助網絡載體的同時,為了規避或減少混雜的網絡信息對于大學生的負面影響,還要善于運用管理載體,通過學校行政管理人員制定網絡使用規范等強制性條例的形式加強對大學生在網絡中的思想教育與行為引導。在活動過程中,在課堂載體的基礎上,也要善于利用大眾傳媒載體,通過多媒體課件、圖片、視頻等多樣化的手段豐富教學形式,增添課堂的趣味性,加深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理解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結束后,在利用校園文化載體對大學生所學知識進行鞏固時,也可借用人際關系載體,通過鼓勵志趣相投的大學生建立學生社團的方式共同參與到各種社團活動、班集體活動等一系列校園文化活動之中,使其在不自覺中受到思想熏陶,以達到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并最終實現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4][5][8]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編寫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79,247,205,170.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3] 熊建生.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建構的意義[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3):7.
[6] 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412.
[7] 倪培強.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及其辯證關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9(11):25.
[9] 王立仁.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實效維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39.
[10] 老子.老子[M].湯漳平,王朝華,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251.
[11] 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12] 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結構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5.
[13] 列寧全集(第三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22.
[責任編輯:孫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