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紅
摘要:在近幾年的初中數學教學中,越來越提倡通過數學教學引導促進所有學生的學習參與,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獲知識。因此在這種教學引導和教學需求下,更需要教師注重學生的差異性,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本文以初中數學的因材施教展開探討,希望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的引導,促進學生在分層教學的過程中提高學習能力。
關鍵詞:分層教學;初中數學;策略
在當前的初中數學的學習中發現,雖然是基于不同的學習引導,但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所呈現的學習效果和學習結果各不相同,尤其是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更是受教師的教學引導的影響。
一、在備課環節考慮學生的學習差異
教師備課是教師進行課堂環節引導的關鍵部分,在教師進行教學備課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體現分層次教學的教學要求,教師可以首先對學生的學習層次進行一定的區分,才能更好地更好地讓每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根據教師不同的教學引導來獲得自身學習能力的提升。
比如就是在備課中,對于第一層次的學生可以以基礎知識和簡單問題的設計為主,對于第二層次學生的學習引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一些比較難的學習內容,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對于第三層次的學生,也就是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注重一些思維能力的提升。而教師這種分層次的教學設計。能夠在逐漸增加難度和提高學生學習思考的過程中,促進每個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二、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環節,在這一階段進行的教學引導,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分層教學的引導中,更加突出對學會學習的關注,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在具體的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將課程學習的基礎知識進行分析,找到教學中存在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并根據對學生的學習層次的了解進行課程教學的分層次引入,先進行簡單知識的教學引導,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隨后可以再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小組分組,為學生布置一定的任務。最后在根據學生之間的討論完成學習任務,在這種教學方式的引導過程中,能夠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對課堂學習的恐懼感,更加專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的了解,學生在小組解決問題時,可以解決較為容易的問題,逐漸深入,提高學生的學習層次。在這種分層次教學和有針對性引導的教學方式下,達到對每個學生都進行教學提升的教學目的。
比如在隨機事件與概率的教學引導過程中,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可以按照學生的層次將學生進行分組,隨后在為每個小組布置一定的教學任務。比如,學習興趣不強的學生可以設計投骰子問題。在隨后的學習過程中在學生都明白了這一學習內容后,可以為學生設置一個抽獎的題目,讓學生在計算特定顏色的求抽中的概率,在分層次的學習任務中參與其中,并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來選擇自己能夠解答的問題,逐漸提高對學習的感受與體會。
三、構建不同層次的課后作業
在傳統式的課后作業都布置過程中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來說,他們在課堂上掌握的知識的層次是不同的,這決定了他們在解決課后作業的過程中所呈現出的狀態。對于學習能力最好的學生,在他們掌握了課堂知識學習的基礎,課后的作業相對于他們來說就是一個學習鞏固與提升。而對于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他們已經在課堂上存在大量的學習問題,因而在課后的作業完成中,加大了學生學習的難度,而且長久下去,會使學生在解答較難問題的過程中,喪失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對于這一部分的教學引導來說,應該在他們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再進行相應的學習層次的提示,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
比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學習過程中,在學生了解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質及解法的情況下,我為學生布置了大量的課后作業。但是從學生完成的反饋來看,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他們已經完成了內容,而且十分從容,但是對于那些成績較差的學生來說,他們由于在知識的掌握上存在的不足,在完成練習時就會存在很大的問題,甚至是不斷磨蹭,毫無進展。即使是看起來課堂中講解的一個小的知識點,對他們來說,也成為解決問題的重點難題。因此,在不同的作業布置中,對學習層次較差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在完成基礎知識練習的過程中,再進行相應的提升,在根據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的情況逐漸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在循序漸進的教學引導中,我發現學生的學習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
四、結語
在因材施教和分層次教學的教學引導中,教師首先需要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層次和學習狀態,以及在學習能力方面表現的差異性,在關注學生這種學習的差異性的情況下,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來進行引導,能夠獲得更好的效果,而不是讓不適合學生學習層次的學習毀掉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失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影響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認識,這顯然不利于學生的學習發展。
參考文獻:
[1] 樊松林.以學定教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1(6):66.
[2] 唐永泉.初中數學教學中分層教學模式的實踐分析[J].讀與寫,2021,18(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