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雨汐
摘要:中文公共課作為一門基礎性課程,是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許多高職院校,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開設了中文公共課。但是在中文公共課開展的過程中,因為學生的不重視和教學方式的單一性致使此課程變成了“水課”。本文就高職中文公共課程改革的角度出發,針對教學中存在的現象提出了以下幾點見解。
關鍵詞:高職教育;中文公共課;教學改革
對于很大一部分高職學生來說,因為已經有了十幾年的學習經歷,再加上與自身生活息息相關,所以中文課程不與其他專業課程一樣陌生,這對教學的開展起到了很大幫助作用。但與學生之前學習有所不同的是,高職中文課程無論是在學習內容還是在學習目標上又有了很大的提升,這對教學方式的創新提出了很大的考驗。
但是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并沒有得到及時的更新,教學方式與其他階段教學一樣,沒有體現到高職教學的專業性與特殊性。再加上中文課程是一門公共課程,沒能夠得到一部分學生的重視,“逃課”的現象屢禁不止,導致中文公共課程變成了一門“水課”。針對此現象,教師應該以高職專業性教育的意識,努力尋找中文課程與專業課程的“交叉點”,進而為社會輸送專業且全面性的人才。
一、在校企融合的拓展實踐中加強中文知識教學
在高職院校教學中,中文課程作為基礎課程有著較強的理論性和人文性,是提高學生文學素養和培養其審美能力的重要課程之一。正是中文課程的這一教學特點,導致很大一部分教師的教學過于理論化,并且教學內容也局限在了教材之上,難以實現中文課程與專業課程的結合。
高職院校作為為社會輸送人才的重要場所,無論是專業內容還是公共基礎課內容都應該著重于實用型人才的培養。針對高職教學,中文教師需要著力于實踐課程的開發,以校企合作為依托,為學生提供實踐場地,加強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實現高職中文課程教學開展的實用性、專業性、工具性。
教師首先要搭建實踐教學體系,不斷地拓展課外實踐渠道加強教學的實踐性,促進學生專業知識的拓展。教師可以聯合校園廣播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定期為廣播站提供廣播材料和廣播方面的人才。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聯合校外的出版社、作家協會或者是廣播電臺等,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讓學生深入到企業實踐當中去,既感受企業文化,也在實踐中增強文學水平。最后,教師還可以定期開展企業實踐交流活動,讓學生根據實踐內容相互探討。通過多種不同的形式引導學生到企業實踐中感悟與成長,提高學生的中文知識水平。
二、在專業融合的直觀認知中激發中文學習興趣
在高職教學中不難發現,很大一部分學生對中文課程并不感興趣,所以導致中文公共課程教學中“逃課”的現象屢禁不止。為了解決這一教學現實問題,教師需要從中文課程出發,尋找與學生專業內容的契合點,同時也要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體現教學的直觀性,更好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對繪畫專業學生教學時,因為繪畫與中文教學相似,教師可深入挖掘教學中的相同點。首先,教師可以從中西方文學的差異性出發,與中西方繪畫藝術的差異性相融合開展的教學。之后,教師可以從西方繪畫藝術出發,講解西方繪畫主張的是文藝的摹寫,著重于現實世界的體現,以逼真或者形似為最高境界。而中國繪畫主張的是情真意切,以神似為最高境界,著重于表達個人情感。然后,教師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幾張中西方的繪畫,再從中西方繪畫的講解中延伸到中西方文學作品的講解中。最后,教師要借助中西方經典讀物進行講解。
三、在讀寫教學指導中提高學生中文基本理論素養
在高職院校的中文課程教學開展中,教師要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只有讓學生在自主實踐中認識、思考才能夠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進而促進學生中文素養的提高。而通過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和寫作的方式能夠使其在閱讀中做到知識輸入,在寫作思考中做好知識輸出,在輸入與輸出中形成良性循環,進而實現中文知識和核心素養的“螺旋式上升”,提高其中文基本素養。
以閱讀欣賞為例,教師可以從中國古典詩歌、詞、曲中選取經典教材,然后通過多媒體的方式為學生講述創作背景,還可以通過播放背景音樂的方式幫助學生感受詩、詞、曲所表達的內涵,并在多媒體指導之下感受其意境。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自己感悟。之后,教師可以開展仿寫活動,讓學生根據學習內容進行仿寫,既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教學內容,也能夠在仿寫技能訓練中提高其中文水平,進而提高學生中文基本理論素養。
四、結語
一個國家是否能夠繁榮發展在于文化是否能夠傳承,而文化的傳承不是存在于具體課程之上的,而是應當體現在各個課程與生活之中。中文課程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教師需要充分的發揮其作用,通過教學方式的創新體現教學開展的全面性,促進學生文化素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盧思琴.淺談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J].漢字文化,20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