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巍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幼兒園區域活動也開始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幼兒園區域活動進行區角創設和材料的放置可以提升幼兒的學習質量,并且為幼兒之后的學習以及發展可以打下堅實的基礎。合理的角區創設以及材料的放置,可以大大提升幼兒的學習興趣,材料放置的時候一定要深入的了解幼兒,根據幼兒的心理狀態以及幼兒的年齡進行放置,并且放置的材料種類應當適當的增多,這樣可以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進行選擇,保證幼兒可以有充足的區域以及材料來進行學習和游戲。教師在進行材料投放的時候一定要記住材料的層次性,根據幼兒的發展階段來放置。
關鍵詞:幼兒園;區域活動;區角創設;材料投放;策略研究
引言
在幼兒園內的區域活動中進行區角創設以及材料的放置,可以促進幼兒更好的發展和進步,區域活動是教師根據幼兒發展的特性以及幼兒的年齡而進行的一種形式,在區域活動中放置一定的材料可以使得幼兒進行學習以及探索,幼兒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可以更好的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最重要的是在這樣的作用下,幼兒可以不斷的進行知識的積累,進而全面的進行發展和進步。在區域活動中放置才材料可以豐富游戲的形式,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才材料來進行玩耍,材料的放置一定要結合幼兒的年齡以及實際情況來放置。
一、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區角創設和材料投放的意義
區域活動時根據幼兒成長發展的規律來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區域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幼兒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活動中可以發現問題同時又將其解決。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需要根據幼兒的喜好以及年齡來進行放置,這樣可以吸引幼兒的興趣,幼兒在面對自己喜歡材料的時候可以激發出學習的興趣,最重要的是又能保證活動的質量和水平。材料在投放的時候也需要注意層次性,讓幼兒可以由淺入深的進行探索。
二、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區角創設和材料投放的方式和手段
(一)教師可以投放一些以實際生活相關的材料
教師在區域活動中投放材料的時候,可以將實際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放在其中,這樣幼兒可以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來進行游戲[1]。比如在學習《環保小衛士》這一節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將生活中一些廢品放在區域活動中,讓幼兒學會垃圾的分類,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將區域活動中的物品進行分類,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幫助幼兒樹立環保的意識,同時幼兒可以知道哪些廢品應當如何進行分類處理,幼兒在掌握了自之后可以交給自己的父母,這樣可以提升幼兒學習的成就感,在面對任何廢品的時候都能夠準確的進行分類選擇。
(二)教師要豐富材料投放的種類
這個階段的餓幼兒在思維上非常活躍的,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會帶著一顆好奇的心去進行探索,因此教師就需要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投放種類多種多樣的材料供幼兒去進行游戲[2]。比如,在學習《昆蟲王國》這一節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在區域活動中放置不同種類的昆蟲,讓幼兒自己去進行探索,在這一節活動上,教師可以讓幼兒說出自己知道和認識的昆蟲,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會得到一定的提升,思維同樣也會得到鍛煉,之后教師就可以帶領幼兒到區域活動中自行的進行游戲,幼兒可以根據區域活動中放置的材料來進行觀看,這個時候幼兒就相當于是近距離的接觸“昆蟲”,面對形形色色的材料幼兒的興趣會被激發出來,這就是培養幼兒自主學習的過程。
(三)教師可以將生活中廢品放在當作材料進行放置
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很多的物品都是可以當做活動的工具,教師利用生活的廢品來引導幼兒進行游戲,可以讓幼兒從小樹立環保袋餓意識,讓幼兒意識到環保應當是自己開始,這可以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3]。比如在學習《有趣的影子》這一節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喝過的礦泉水瓶子制作成不同的形狀,但是需要注意鋒利的位置要用膠帶固定好,教師將不同的形狀的瓶子放在區域活動中,引導幼兒在陽光下看自己所挑選的瓶子的影子是什么樣子的,如果將瓶子的形狀進行改變,那么陽光下的影子又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各個方面都會得到全面的提升,可以發現探索知識的樂趣。
結語
綜上所述,幼兒園中的區域活動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幼兒在自主學習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來進行選擇性的學習和游戲,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可以獨立自主的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充分滿足了幼兒成長發育過程中為未知世界探索的興趣。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就需要在區域活動中進材料的投放,材料在投放的時候應當根據幼兒的心理發展情況以及幼兒年齡特點來進行放置,在放置的時候需要注意有層次性,應該在層層遞進中逐步的引導幼兒進行學習和游戲,這樣幼兒才能感受到游戲帶給自己快樂的感覺。
參考文獻:
[1]阮世萍.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區角創設和材料投放策略研究[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0,40(12):203-204.
[2]陸小露.幼兒園科學區角活動的開展及材料投放方式分析[J].新智慧,2020(04):32.
[3]陳雙毅.兒童性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的啟示——基于高寬學習環境的思考[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9(1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