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蕊



摘要:混合式PAD課堂是一種以對分課堂主體框架為基礎,依托現代教育教學技術而進行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貫穿課前、課中、課后的新型交互式教學模式,本文分析了高校理論課堂存在的困境,以《汽車市場營銷與調查》理論課程為例,構建了該課程混合式PAD課堂教學設計方案,通過問卷調查,該模式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及學習效果。
關鍵詞:PAD課堂;混合式教學;個性化學習;創新思維培養
一、高校理論課程課堂教學困境
1.課堂教學效率低,教學效果差
課堂上,學生看似專注,但實際并未認真聽課,課堂玩手機,打個盹,普遍存在“虛假學習”和“游離學習”的情況,尤其是大班授課時,一些學生抱有逃課、代簽僥幸心理,課上學生不愿主動回答問題,整體課堂教學效率低、效果差。
2.重認知結構教學,缺少生成性教學設計
以教材為中心,是傳統教學理論的觀點,認知主義結構強調教材要包括學科結構,講授的目的覆蓋學科內容,生成性教學指課堂當中通過師生交流與生生交流,在探究的過程中產生一些新知識,或原有知識的新表述。即問題、思路、觀點、看法是在課堂上當場產生。傳統教學沒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探索時間和空間,會缺乏彈性,課堂靈活性不夠。
3.學生創新思維、批判思維訓練不足
思維能力的一個特殊類別是元認知能力,學生對自己學習中的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認知活動的再認識、再思考及進行積極的監控,就屬于元認知的范圍。傳統課堂下,教師課堂講授與學生課后學習是兩個分離的過程,師生交流互動少,學生被動接受缺乏實質性參與,主動性不強,難以培養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
4.學習效果評價方法單一
目前,高校“一門課一次考”的模式居多,本院多以開卷、閉卷、論文,大作業等形式組織考試,將平時和期末考試的成績“三七分”、“四六分”,學生學習效果評價科學性和靈活性不夠,考核的內容多以教材的知識點識記為主,學生臨近考試讓老師“圈范圍、劃重點”,只注重通過重點知識點的復習來完成科目考核,而忽視主動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性,傳統的考試缺乏對學生表達能力、應用能力、應變能力、創新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思維能力的考核。
二、混合式PAD課堂概述
對分課堂,把教學刻畫為在時間上清晰分離的三個過程,分別是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討論(Discussion),簡稱PAD課堂(PAD class)。PAD課堂基本流程見圖1。對分課堂重點在講授和討論之間加入了內化環節,基于心理學理論指導,使得學生對講授內容吸收后,自己獨立學習,自我消化,并有準備地參加討論,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討論是“延時討論”,是在學生獨學思考后再展開的討論。PAD課堂實現的不僅是師生責任的對分,同時也是課堂時間的對分。對分課堂對應了學生的接受信息、吸收內化、交流提升的三個學習階段。PAD課堂是一種教學范式,更是一種教學文化和教學生態。混合式PAD課堂(Blending-PAD)是一種以對分課堂主體框架為基礎, 依托現代教育教學技術而進行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貫穿課前、課中、課后的交互連貫式教學模式,對分課堂設計中增加了任何線上的資源或元素都可以呈現出不同的混合式教學效果。
三、混合式PAD課堂在《汽車市場營銷與調查》課程的教學應用
1.教學準備
在2019年秋季學期本科2017級汽車營銷專業教學課中,筆者首次在《汽車市場營銷與調查》課程中做混合式PAD理論課教學嘗試。首先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分析,并修改課程教學大綱,使其符合混合式教學的要求,并在課前對汽營171班學生進行學情問卷設計,了解學生學習基礎及需求,設計課后獨學部分和討論部分內容,其中常規作業13份,反思性(亮幫考)作業13份,小組作業3份。重新設計線下教學的教案,修改教學PPT。提前將課外學習視頻及資料放入對分易學習平臺中。
2.教學實施
課中,主要借助兩個平臺輔助教學。教學平臺的選擇上,一個資源平臺,即學習通,作為課程教學資源和過程記錄的平臺;兩個互動平臺,即QQ群和“對分易”微信公眾號,QQ群作為班級信息溝通及課堂討論,對分易公眾號可作為簽到、隨機分組、小組討論成果展示、作業布置和提交、學習問卷反饋等功能。課程整體方案設計流程見圖2。
在80分鐘課堂中,講授與討論按照1:1分配時間分配,一般第一節課40分鐘用于討論,個人或小組分享獨學過程的收獲與疑惑,教師答疑。第二節課40分鐘核心知識講解,留白方式安排學生課后通過線上學習,文獻搜索進行內化和吸收,并撰寫反思性作業,即亮幫考作業來體現獨學內化效果。下一次又是先討論再講授,以此往復。
3.教學評價
根據學院教學評價文件要求,學生課程總成績由平時成績(30%/40%)+期末成績(70%/60%)組成,傳統教學下,學生總評成績主要由課堂表現,常規作業,加期末考試成績構成,這種評價方式下,學生分數高低會受到考題內容和臨場發揮的影響,偶然性大,評價準確度低。沒有很好展示學生過程性考核的量化細分,比如學生自主學習、討論分享、小組合作等內容評價被忽視。在PAD課堂中,每次作業后教師都有評分和反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表現確定未來的投入,學生會更喜歡這樣的評價方式,分數更多反應了學生平時學習過程中的投入和學習質量。由此大大減少學生考前焦慮。根據整體方案設計中考核方案的設計,筆者嘗試將總評成績按照一定比例權重進行全程分配。課程形成性評價見圖3。反思性作業、讀書筆記這些課外擴展學習的內容也被納入平時考評中。學生形成性成績會時時展示在平臺中,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會提醒、鼓勵學生。
四、混合式PAD課堂教學效果分析
1.學生學習主動性明顯提高
經過一個學期的混合式PAD教學探索,91.5%的學生認為相比傳統教學,個人學習主動性有所提高,89%的學生認為將“大故事”的形式碎片成若干個“小知識點”的形式設計講授,學生學習目的性更強,知識點更清晰。93%教師設計教學情境并留白,給學生更多空間自我探索,通過課后觀看視頻、查找文獻、擴展閱讀,更能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78%的學生認為小組討論可以增加學生課堂參與度。每組學生需輪流分享,且遵循優差幫扶機制分組,公平友愛。71%的學生認為思維導圖能幫助他們強化知識系統滲透。
2.學生對學習興趣有所提升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84%學生對多平臺學習方式興趣濃厚,可以擴展他們的眼界,83%學生表示多元化評價對自己平時學習的積累更客觀,這也是對個人學習進步的肯定。
3.大部分學生養成了平時學習的學習習慣
數據還顯示了96%學生認為混合式教學提高了自己的學習能力,如利用思維工具構建自己的知識架構,得到創新思維的培養。教師的要求和鼓勵,使得學生逐漸養成課后主動學習的習慣。他們深知只輸入少輸出的學習方式,幾天就會忘記所學的內容。
4.學生總評成績不及格率降低
此前學生閉卷考試會有只要疏于復習和記憶就可能掛科的風險,學生內心的壓力會增加期考作弊情況出現,增加過程考核的維度,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自由發揮,學生會通過努力、自律去拿到各權重的分數。2019年秋季期末總評,試點班級不及格率為0。
五、結論與建議
混合式PAD課堂設計嚴謹,層次遞進。對分把講課和答疑這些共性的問題放到課堂內,把內化和吸收這樣個性化的過程放到課堂外。用小組討論實現個性問題向共性問題轉變。重視共性問題就是重視規模化問題,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生態發生了改變,師生權責對分清晰。在PAD課堂中,講授部分是教師的權力,獨學階段是學生個體的權利,討論階段是集體的權力。教師權威淡化,學生自主性強化。學生學習的最終結果由師生共同負責,教師負責選擇材料講解框架,學生負責獨立學習,小組負責合作學習,教師對最終的答疑和提升負責。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著、促進者、組織者和支持者,不再是學生學習的評價者和監督者。師生之間是合作者不再對立,課堂更民主平等。PAD課堂建立了一種新的課堂文化,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建立一種民主、科學、開放、自由、平等、對話、協商的合作和伙伴關系。在開展對分課堂研究期間,教師間開放、互融、共享、共同進步;師生間民主、平等、友好、教學相長;學生的潛能被挖掘、學生動機被激發、心被點亮,教師回歸教育初心,重拾職業的幸福和教育教學的快樂。體現了“兩性一度”金課標準。
對分易平臺功能在作業環節設計比較突出,能實現獨學情況的整體記錄,但無法記錄共享資源的學習記錄,于是線上過程考核需要借助其他平臺進行過程評價整合,帶來一些多平臺使用的麻煩。課堂時間的分配,由于學生討論或分享時間難于把控精準,課堂時間分配比例還有待優化。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5):5-10.
[2]張學新.對分課堂:中國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3]劉帶,趙三銀,劉芳娜,黃長征.高校《創新創業基礎》混合式PAD課堂教學應用研究[J].2018(7):215-216.
[4]丁磊,丁福聚,余敏,崔清華.混合式對分課堂在高校生命科學類學科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以“生物化學”課程教學為例[J]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42(S1):74-77.
基金項目:2019年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教育教學研究和改革實踐項目《混合式PAD課堂在汽車類課程中的教學模式改革與探索》(編號:2019JGZZ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