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文娟
摘要: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育顯得尤為重要,培育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及相應的學習習慣,對學生個人一生都具有重要影響,并且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學方式也要滿足信息時代對人才的最新要求,如何培育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自學能力是每個高中教師一直在思考和實踐的課題。對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怎樣培育學生的自學能力,本文對此進行深入探討,希望能夠幫助到同行教師。
關鍵詞:高中生物;自學能力;培養策略
引言
高中生物是高中階段學習中重要的學科之一,學習生物將有助于培育學生的現象觀察能力、實驗探究能力以及總結分析能力,這些能力對學生未來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然而,針對當前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習慣、思維認知尚未完善,需要教師利用自己專業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助力學生生物自學能力的有效培養,讓學生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實現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為未來的全面發展打造基礎。
一、豐富教學模式,激發學習興趣
想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需要讓學生產生出自覺、自發的學習意識,產生學習動機,而動機的出現則需要教師利用多元教學來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主動性,這樣學生才能自愿進行知識學習,強化對知識的記憶效果。針對當前高中生物的教學實際來說,傳統教育理念下,學生只能機械式的記憶知識,缺乏靈活學習,導致學習興趣的不足,難以培育自學意識。所以,教師要豐富教學模式,為學生構建一個輕松、活潑的課氛圍,以期引起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強化自學意識。
在當前,課堂教學方式非常多,如情境教學、生活化教學、融合信息技術等,教師要選擇適合當前學生學習的方式,要激發學生興趣,引起學生注意,使得學生能夠自覺加入學習中,對知識進行深刻記憶和有效理解。例如,在講解《細胞的增殖》這部分生物知識的時候,由于生物知識具有抽象性,多數學生難以想象其中的本質,所以,教師融合信息技術,利用多媒體視頻的方式,給學生直觀體驗,幫助學生有效理解;或者,在講解《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這部分生物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選擇情境教學,通過開展表演模擬,讓學生扮演核酸,來深度了解本節課的知識點。當然,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設計難度適中的問題,利用學生對知識認知不平衡的心理,對某一知識點、某一問題進行深入探究,能自覺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以此提升自己的問題思考能力。經過問題的引導,學生會感到奇怪,想要了解其中的原理,產生了問題意識,會自覺進行知識的學習與理解。
二、強調以生為本,尊重學生個體
自學能力的培養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提升自身學習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施行主體互換的方式,讓學生成為教師,上臺對知識進行講解,以此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識,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生物能力。在實際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在上臺講解的時候能夠知道講什么、如何講,學生可以運用互聯網所蘊含的豐富教學資源來充實自己的大腦,學生們通過自主上網收集和整合資料,就能對教學的內容有更加深刻的認識與了解。學生在運用網絡資源備課的同時也能拓展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之前,教師先引導學生在課下針對對某一章節的具體知識點準備,通過豐富的網絡資源尋找有關的電子課件、視頻、音頻、圖像等內容。在學生們查閱資料進行準備的時候,學生就會對要講解的內容產生更深層次的認識。在上課的時候讓學生在臺上進行講課,當學生成為了教師,那么他對知識的認識和了解也就會變得更加深刻,他在為其他學生講述的過程中,就能對知識產生進一步的認識,并且在講課的過程中,臺下聽課的學生也會提出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是需要學生們自主思考探究的。所以通過這種主體互換的方式,學生個人的思維能力、生物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加強交流評價,強化自學能力
課堂評價的作用效果不言而喻,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評價,一方面給學生積極的評價,樹立學生的學習自信,來帶動學生繼續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習效果。另一方面,能指出學生的不足和問題,利用針對性練習來幫助自己、提升自己。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重視交流評價,給予學生一定的幫助,讓學生既獲得了知識與技能,又能提高自己的學習自信,豐富學生的學習情感。當然,評價的語言要合理、恰當,利用語言的魅力緊抓學生的心理,評價的方式要以鼓勵和引導為主,利用專業的評價語言可以樹立學生的學習自信,并以自信心來帶動學生繼續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總而言之,在高中階段培養學生的生物自學能力,對學生未來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需要教師深入貫徹課程改革的具體要求,充分掌握學生的實際特點,結合有效教學理念等方式,多措并舉展開高中生物教學,讓學生自發對問題進行探究、思考與解決,以此提升自己的自學能力。
參考文獻:
[1]楊慧娜.高中生物課堂教學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探討[J].科教導刊-電子版(下旬),2020,000(001):113.
[2]顧永輝.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J].學周刊,2014(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