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永
摘要:近年來我國經濟水平處于穩中有進的中高速發展階段,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尤其是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成就斐然,但關于我國的農村、農業、以及農民問題依然是我國不斷探索的經濟話題。我國城鄉貧富差異依然非常明顯,廣大農村地區的平均經濟水平依然低于城市地區的經濟收入水平。為了進一步推動我國農村經濟水平和質量的發展,解決農村經濟營收問題非常重要,本文將對“三農”問題與農村經濟發展方式進行初步探討,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提供參考。
關鍵詞:“三農”;農村經濟;方法策略
引言
“三農”問題一直是中國改革和建設中的重點話題,“三農”問題嚴峻的地區往往因為各種自然和歷史原因, 經濟落后, 貧困人口多,經濟改造和轉型任務艱巨,國家相關部門一直在不斷為解決“三農”問題而做出努力,不但制定一系列的利農、惠農政策,而且加大了對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當前 ,農業問題尤其是糧食問題正成為國民經濟熱點和突出問題。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會議閉幕之際,國務院就經濟工作召開的第一次會議就是全國農業和糧食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本文主要側重于農業生產系統化程度過低、規模經濟未能有效形成是問題的主要原因,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在政府和地方企業的聯合引導和大力扶持下,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快速發展,從而促進整體農業現代化、優化農村經濟結構、有效增加農民可支配收入。
1 農村經濟生產發展存在的問題
1.1農村土地產業化、規模化程度低
據一項相關的土地調查報告顯示,大約有70%的被調查農民認為種田不賺錢,收入低,風險大,收入不穩定,且增收難。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農業農村經濟市場化、開放化進程的加快,農村逐漸開始普及機械化或半機械化耕種方式,農村單個家庭的生產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力作為主要勞動力、這一方面導致新生兒人口明顯下降,農村老齡化現象迅速蔓延,另一方面,我國整體人口素質提升,對教育重視程度提高,對后代教育消費逐漸占家庭總支出比重大大增加,為了追求更加可觀的經濟收入,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外出城里打工,剩余農村分散的中老年農戶比重大,且農村農業生產經營一直以來的問題越發明顯的暴露出來:首先是生產規模狹小,土地難以形成規模化經營,通過土地的產出潛力有限,來自土地的收入在家庭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低,農業生產在家庭經濟中的地位也越來越弱化。二是由于一家一戶分散經營,難以進行農產品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越來越難以適應大部分市場的需要,市場競爭能力不斷下降。以上種種,從農村農業生產的體系上限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使“三農”問題的存在愈發顯著。
1.2農村農民生產意愿低下
城鄉居民貧富差距大,長期以來,農村農戶難以改變生產模式,無法有效擴大再生產進而增加收入,使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不高,也不愿意在農業上有更多的生產投入,這樣就導致農村經濟形成了一個惡性的經濟發展的閉環,是農村經濟水平式微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目前我國農村的農業生產仍然是“靠天吃飯”的生產環境,受自然災害影響大,農村農業收入不穩定,再加之,農村生產力老齡化,農民照顧土地的能力有限,且日漸出現“力不從心”的現象,也是打消農村農民生產積極性的主要原因。一旦農民的主觀能動性受限,農業生產的能力也就隨之下降,導致農村經濟發展受挫。
1.3農村年輕勞動力外流嚴重,農業技術普及難
由于從事農業生產的比較效益偏低 ,農業副業化趨勢日益明顯,越來越多的農民把農業作為一部分的副業來源,兼職農民工人群迅速增加,大量農村勞動力快速脫離傳統農業的束縛。據一項農業農村的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全國近倆億農民基本離開農業在城市從事其他產業,這些農民是目前中國農民中相對有文化、有技術的群體,他們游離出農業后,實際務農的人員多是老弱病殘人員,導致種田水平下降,農業收入隨之下降。一方面,隨著人口增加、耕地縮減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滿足我國農產品的需求只能依靠科技進步來提高單產、改善品質,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另一方面,兼業農戶的增加 ,農業在家庭經濟中的地位弱化,農民對科技的內在渴望降低,接受能力下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難度越來越大,以至于出現要通過給農民物質獎勵才能吸引農民來改善農業生產模式,學習新的農業設備和相關技術。
2 發展農村經濟的有效方式
2.1發展建立農業相關的合作組織
針對上述農村土地產業化、規模化程度低的問題,首先要創建現代農業所需的基本經營
條件——產業化和組織化。從市場主體來看,農村經濟改革確立了農戶的市場主體地位,但絕大多數農戶目前還稱不上是完整的市場主體。具體可以通過土地使用權的流轉集中 ,擴大農戶的經營規模 ,培育家庭承包制下的農場,進而實現農業企業經營。如安徽省近年在土地流轉
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全省規模種植3 .3 hm 2 以上的大戶已達8 000 戶 ,種糧大戶的產出率比一般農戶高 20%以上,根據各地具體農業情況的分析,還可以通過生產、加工 、銷售等方面的聯合 ,擴大經營規模,實現產業化經營,這是廣大農民能夠普遍參與、普遍受益的一種組織形式。因為這種方式一方面堅持了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不改變農戶的獨立經營地位,有利于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長期穩定。
2.2由政府支持發展農村合作組織
政府的推動發展合作社的產生,這在農村經濟的運作過程中可以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所以這類合作社組織一般會有官辦的色彩。這種模式具有兩個特點:一方面,合作社是主要由政府搭建產生的,其后期的發展和維護都會依靠政府的扶持和援助,長期以往可能會產生體制僵化等問題;另一方面,合作社要兼負政府委托的農業政策職能,將它把分散的家庭經營整合起來,按企業行為運作,機制靈活,服務直接,與農民利益連接緊密,對農村經濟轉型有重要意義。
3 結語
“三農”問題在我國是一個長期的歷史性的問題,至今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較好地解決,希望相關農業從事人員能從本文中得到一些啟發和感受,幫助我國農業經濟體制有效優化升級,穩步解決“三農”問題。
參考文獻:
[1]朱國興,錢克金. 村落旅游發展與“三農”問題關系初探——以安徽省黃山市黟縣為例[J]. 黃山學院學報,2005(05):45-46.
[2]王輝. 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與解決三農問題的關系初探[J]. 安徽農業科學,2008(16):6978-6979+6995.
[3]崔瑞梅. 習近平關于“三農”問題重要論述的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