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翠 劉奎
摘要: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學生的全面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小學數學教師為了提高小學生的綜合能力,便選擇為小學生開設針對性的訓練,以提高他們各個方面的能力。本文針對小學高年級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指導策略進行了專項研究,希望為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年級;問題解決;教學策略
引言:
小學數學習題主要包括選擇題、填空題和解決問題幾個部分,其中解決問題占據了很大的一部分,解決問題既考查學生對教材當中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又考查學生的運算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不僅能很好地鞏固學生所學,還可以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更好地感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一、小學數學目前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死板,降低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學課堂仍采用灌輸式的教學,這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比如,在授課前教師首先將有關的新知識與學習內容介紹給學生,然后繼續選用反復刷題模式來鞏固教材中新學的知識點,最后依然是反復的重復復習。這種枯燥且翻來覆去重復的教學模式,不要提小學階段的學生了,即便是中、高等學校的學生與學習習慣好的大學生都會喪失學習興趣。因此教師一定要注重教學形式的適時調整與創新,才能夠幫助小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主動性。
(二)學生存在不良學習習慣
數學學科是具有一定的難度的,小學生學習數學時容易出現一些問題。學生會出現計算錯誤的問題,一些學生學習不認真,在計算的時候粗心大意,從而將會做的題也做錯。一些小學生學習公式和概念時,沒能真正理解公式的含義,不能進行實際的應用,或者變化題目的時候就不會運用了,這都說明學生的學習沒有學“透”。學生的心態問題也值得關注,一些學生對于數學有一定的畏懼感,對于課堂上沒有聽懂的問題不敢舉手去問,因此降低了學習效率,這樣只會導致問題越積越多,從而影響數學學習成績。
二、在數學課堂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措施
(一)優化教學思路,引導小學生主動學習
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通常會極其注重教材理論知識的教學,而忽略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在進行解決問題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時,首先就應該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平衡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的關系,以幫助小學生更好地將他們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當中。通過對教學思路的優化調整,總結出引導學生獲得正確解題步驟的方法,并且在小學生主動解答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數學意識。例1.某學校為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科的綜合能力,便提出組織一個數學答題競賽,根據參加競賽報名的人數情況來看,男生總人數差8個就是女生總數的4倍,同時比女生總數3倍還多24人。問參加本次競賽的學生中,總數是多少,且男生、女生總數各是多少?教師在向小學生講解這一問題時,便可以向小學生提出以下幾個問題:由題目條件,你可以收獲哪些信息?你又應該如何將這些信息聯系起來,從而解決此問題?然后讓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解題。假定參加競賽的女生總數是a,那么根據題目中的信息,男生總數可以表示成4a-8人,也可以表示成3a+24人,故而4a-8=3a+24,等式兩邊分別減去3a,加上8,得到a=32。故參加競賽女生總數是32人,男生人數是32×3+24=120(人),全部總人數是152人。這道題目的解答中,應該注重引導學生挖掘題目中的等量關系。
(二)傳授學生解題技巧
教師要向學生傳授一些正確答題的方法和技巧,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思路更加開闊.例如在解答“根據圓柱體的高和側面積,求圓柱體體積”這一問題時,很多學生不知該從何處著手.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在演算紙上寫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然后在公式下面畫出兩個分支,其中一個是“圓柱體底面圓的半徑”,另一個是“圓柱體的高”.在題目當中,已經給出了圓柱體的高,這就意味著學生只需要求出圓柱體底面圓的半徑即可.而題目當中已經給出了圓柱的側面積,此時即可根據側面積公式計算出底面圓的直徑,再求出半徑,最終計算出圓柱體的體積.需要說明的是,解題技巧的掌握與運用,需要教師時常帶領學生針對相同題型的解題方法進行提煉與總結,使學生逐漸具備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
(三)鼓勵學生合作,養成反思習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提升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并使其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及時發現與彌補解題中的不足,從而促進學生解題能力與解題水平的不斷提升。一方面,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積極創設合作學習情境;另一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解題后的反思,即在學習或解題中,鼓勵其多與其他學生交流經驗,積極向他人請教,借鑒他人成功的學習與解題方法。在講解應用題知識時,教師可組織學生圍繞以下習題開展小組合作活動。
例題:操場的環形跑道長為400米,甲、乙兩位學生先后相距100米(甲在后面),同時出發按逆時針方向跑步,甲、乙兩人的速度分別為7米/秒、5米/秒。他們每人跑100米都停5秒,則甲追上乙需要多少秒?該題目具有一定難度,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較高。為使學生能夠順利求解,教學中教師可將班級學生分為兩人一組進行思考解答,以培養學生問題解決中的合作意識。同時,教師要給予學生相互交流的機會,使其積極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反思自己解題的不足,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解題思路,從而使其以后能夠更好地解決類似問題。部分學生通過交流認為,為更好地解答該題,可繪制相關的草圖輔助分析。通過分析可知,甲乙兩位學生每跑一秒,其之間的距離縮短2米,而之前相距100米。假設他們均沒有停止,則甲追上乙需要100÷(7-5)=50秒。甲跑100米、200米、300米時各停留了5秒,則甲追上乙共需時間為50+5×3=65秒。
結語
總之,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做好問題解決內容的解讀,將問題解決教學融入相關教學環節中,尤其做好相關習題的設計,鞏固學生所學,使其學習與積累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技巧與經驗,從而不斷提高其解題水平與解題能力,進而實現數學學習質量的更好提升。
參考文獻:
[1]田甜甜. 小學高年級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研究[D].河南大學,2020.
[2]孫皓. 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D].山東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