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琳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持續改革,生物學科也在不斷的創新教學方法,由于教師缺乏創新生物教學模式的經驗,為生物教學的改革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由于生物學習在高中階段的考試中占比了很小的比重,很難在教學中受到重視。為了能夠讓這種現狀得到改善,教師要不斷對生物教學進行創新,才能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推動生物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高中生物;創新改革;實施策略
引言
高中階段的生物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關鍵階段,同時也是為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并沒有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要不斷嘗試對高中生物教學進行改革,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深化生物教學的意義。
1高中生物教學的現狀及分析
1.1缺乏對生物學科的重視
學生進入高中階段以后,隨著高考的臨近,學生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再加上高中還會分科,而生物學科在理科教學的占比很小,導致很多學生認識不到生物的重要性,留給生物學科學習的時間也比較少,嚴重影響了生物的教學效率。另外,高中階段生物教學中的內容比較難懂,有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卻沒有提高生物的成績,漸漸的就會對學習生物產生抵觸心理,從而影響了生物教學的順利進行。[1]
1.2缺乏完善的教學設施
高中生物教師要想提高教學的效率,合理搭配相應的教學設備對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非常重要。然而很多學校都認識不到實驗教學的重要性,從而忽略了實驗教學的順利開展。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生物實驗教學中涉及到了很多實驗教具,但是學校由于經費或者場地的問題并沒有配備完善的實驗設施,從而影響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深入了解。另外,還有一些學校認為學生的時間有限,如果將時間浪費留在生物實驗教學上,就會影響到學習其他課程的效率。生物課程的理論內容過于枯燥,如果不能利用實驗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難提高教學的效率。
2高中生物教學創新型改革的實施策略
2.1將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創新
在傳統生物課堂中,教師都是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向學生單方面的輸入知識,導致學生的課堂地位非常被動,不僅降低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還會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受到限制。因此,教師要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地位,并且還要將教學活動與現代化的教學工具相結合,從而提升高中生物課程的教學質量。學生的接受能力是影響教學效率的關鍵因素,所以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在教學內容的創新過程中,教師要多采用全新的教學方法,并且根據教學內容調整不同的教學模式。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加入新穎的教具,或者讓學生自主模擬實驗等等,這樣不僅能夠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還能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
另外,高中生物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首先,教師要對學生的興趣特點和實際能力進行深入了解,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其次,教師要做好學生的引導工作,并且根據學生的喜好特點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從而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最后,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學習情景,并且還要給學生的自主探究留出充足的時間,引動學生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加深對生物教學內容的理解。[2]
2.2增加實驗教學的課時
實驗教學是高中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高中階段的生物教學內容中有很多理論知識比較抽象,只有借助實驗教學才能使教學內容更加直觀,然而在我國的高中生物教學中,為了能夠追趕教學進度,很多教師就會忽略實驗教學。因此,教師充分認識到實驗教學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嘗試用生物實驗結果驗證理論知識,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另外,良好的學習環境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要不斷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才能調動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自主預習,然后再幫助學生制定學習計劃,鼓勵學生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然后再將這些知識在課堂上分享,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其次,教師要盡量增加實驗教學的課時,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實驗中,只有經過自主動手才能加深印象。最后,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將他們分成幫扶小組,促使學生在相互幫助的過程中實現全面提升。
總結
總而言之,隨著教育事業的持續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化的教學需求。為了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在開展高中生物教學時要不斷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和改革,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促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中。
參考文獻:
[1]郝琦蕾,樊桂芳.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生物概念教學研究[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9(1101):72-77.
[2]王飛.高中生物探究性實驗教學的現狀與反思:以甘肅省為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9(2002):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