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鋒
摘要:互聯網和科技進步為發展高質量教育帶來了全新的契機,也豐富了課堂教學方式,讓教學方式更加多元化,能夠吸引學生注意,激發興趣。翻轉課堂因其加強對學生的個性化教學,真正提高教學質量,成為互聯網時代教育變革的最佳解決方案。同時,優質的在線教學資源和具有強大功能的在線學習平臺為翻轉課堂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另外,初中信息技術課程肩負著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重要使命。基于此,本文就對初中信息技術應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進行探討。
關鍵詞:翻轉課堂;初中信息;應用方式
引言:
“翻轉課堂”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方式,顛覆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增加了師生之間互動性及個性化的交互時間,有效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運用“翻轉課堂”這種新型的教育理念,將會沖擊著傳統課堂教學方式,一方面利用信息技術所呈現的直觀化內容,給學生帶來全新體驗,能夠發展其興趣,培養學生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實現學生能力的整體提升;另一方面,通過“翻轉課堂”,讓學生在自主性和主動性的帶領下,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提前了解,而課堂討論以學生為主,經過師生共同合作,能夠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
一、重視課前預習,鍛煉自主意識
“翻轉課堂”的精髓就是將課堂教學翻過來,由教師為導向的教學策略,變為學生自學,要讓學生從課本中自主發現疑問,解決問題,而且還要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針對當前初中生的實際特點來看,很多學生的自主意識不高,再加上學生的關注點在于文化知識,信息技術知識的記憶關注度低,導致教學效果差等問題。對此,合理運用“翻轉課堂”,學生將意識到預習的重要性,讓學生根據段視頻的趣味體驗,提高學生的自學意識。
例如,在學習《圖像的分辨率》這部分知識的時候,在課前視頻的制作中,教師可結合具有豐富資源的互聯網,搜集一些精美圖片、與本節課有關的視頻內容,以及相應的知識點和問題,進行組織整合,并利用雨平臺,發送到學生的移動設備中,方便學生學習。當然,視頻的設計時間不能過長,時長8-15分鐘較適宜。然后,教師合理安排學生課前學習的分工,對問題進行課前交流。如果學生在預習中出現了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共同學習中進行解決,而這樣在課前靈活運用“翻轉課堂”,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普遍得到提升,問題的解答效率也會更高。
二、以情境為帶入,激發學習興趣
情境教學法是一種在教學中融合情境的教學方式,通過情境的融合,發展學生情感,讓學生能夠在情感的驅動下進行學習,實現自身能力的有效提升。情境教學關注學生的興趣,以激發學生興趣為主線,開展相應教學,讓學生能夠自覺加入其中,提高學習效果。對此,教師就以情境為學習帶入方式,調動學生積極性,以此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連入因特網》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先利用情境內容,引導學生想象:“同學們,老師的電腦中有一些有趣的圖片和視頻,我現在已經把這些內容上傳到了網絡平臺中。現在給你們網絡的鏈接,你們怎樣才能從網中,把這些內容下載到自己的電腦里?”學生聽到趣味的問題后,都想自己試著去下載和體驗,自己的探索求知欲被充分打開。之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繼續提問問題,讓學生思考、體驗:“同學們,現在我們已經能夠快速把網絡上的事物下載到自己的電腦中。那么請問,怎么把這些內容上傳到網絡中,讓其他人下載呢?”通過以情境為帶入的教學方式,能夠引起學生注意,發展其興趣,學生的主動興趣更高,學習效果更好,對有效教學的構建打造相應基礎。
三、組建學習小組,深入知識探究
對于“翻轉課堂”來說,“翻轉課堂”中應該以學生為教學導向,教師通過輔助學生進行引導,培養學生的自覺性與主動性,以此來實現課堂目標的實現,以及學生信息技術知識學習能力的提升。所以,初中信息技術課堂實施“翻轉課堂”,想要證明“翻轉課堂”的作用,需要教師給學生安排小組,以小組的學習,對疑難問題進行深入探究,進而提高學生的信息能力。
例如,在學習《應用濾鏡添加特效》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先合理、科學的組建學習小組,并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難度要適中的小組任務,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對問題開展有效討論,獲得知識的答案。由于不同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角度也是不同的,會出現不同的見解和認知,所以經過其他學生的分析后,學生自身能夠更好的提高學習認知。在“翻轉課堂”中,學生能夠深層次掌握知識,實現知識上的整合,強化學生的知識水平。
總而言之,要想轉變學生積極性不高、興趣度不廣、學習困難增高等問題,教師要做好教育理念的改變,結合“翻轉課堂”,構建輕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回歸學習本質,將課堂還給學生,而經過這樣的學習體驗,學生將會普遍對知識進行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的深入探究與分析,短時間內將課堂教學的利益變得最大化,使信息技術課堂得到有效翻轉,實現教學效果的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薛子榮.基于網絡環境構建初中信息技術翻轉課堂[J].科普童話,2020(28).
[2]張玉娟.翻轉課堂在初中信息技術課中的應用分析[J].中華少年,2020(15):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