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梅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一種較為常見并廣泛被各科所運用的教學模式,其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可先簡要分析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運用價值,并結合教學實例具體分析如何高效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以期讓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果變得更加高效。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初中歷史;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8-009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8.049
目前很多農村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將常規講述式教學作為主要手段,這樣雖然可以擴充課堂容量,但學生思考、探究空間遭到壓縮,影響到學生歷史素養的發展。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構建,學生能夠獲得充足的探究機會,針對教師提出的歷史問題,由小組成員之間開展交流和討論,這樣不僅歷史課堂教學目標得到順利實現,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可得到提高。因此,農村初中歷史教師要充分明確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價值,將其科學應用于課堂教學實踐中。
一、小組合作學習在農村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價值
(一)調動學生探究熱情
歷史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存在著較遠的距離,如果教師僅僅枯燥講解知識要點,學生不僅理解難度較大,還會失去歷史課程學習的樂趣。常規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被動性較強,完全依據教師的節奏開展學習活動,難以深度參與進來。而小組合作學習則由學生主動建構歷史知識,面對各類具有較大探究價值的歷史問題,學生可與其他小組成員共同協作解決,歷史學習體驗得到優化,學習興趣得到逐步培養。
(二)培養學生理解能力
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理解以及評價角度眾多,從不同角度切入,將會產生差異化的看法,這樣就為學生的個性化解讀提供了良好的空間。小組合作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將問題或任務提出來后,由學生自主搜集資料,開展獨立思考活動,形成獨特性的見解。之后,與其他小組成員進行思辨和交流。這樣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可以得到拓展,能夠更加深入的理解歷史問題,促進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三)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歷史思維的培養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要求通過歷史教學活動的開展,引導學生更加全面的分析歷史現象,且能夠對特定歷史事件客觀評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歷史觀將會逐步養成。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被動接受歷史知識,自主思考空間較小,導致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得不到發展。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建構,教師依據具體教學內容,將趣味性的問題情境創設出來,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知識獨立思考和判斷,獲得初步的見解,這樣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將會得到形成。由于初中學生看待問題的角度較為單一,容易產生片面或錯誤的見解,教師要及時進行引導和糾正,在幫助學生正確評價的基礎上,促使學生的歷史批判性思維得到發展。
(四)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隨著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細化,社會對人才的合作意識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能夠促使學生的合作精神與能力得到高效培養。合作學習模式下,教師將歷史問題提出來后,小組成員互相負責某一部分的工作,通過共同協作與配合,促使歷史問題得到順利解決,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同時,常規教學模式下,學生難以有機會將個人疑問和見解發表出來,不僅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凸顯,還會對學生創新思維的養成產生阻礙作用。而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將個人的新觀點、新看法等表達出來,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也更加激烈,有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養成。
二、小組合作學習在農村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策略
(一)科學劃分合作小組
小組合作學習實施過程中,第一個環節即為構建學習小組。在具體實踐中,首先要對小組規模合理控制。通常情況下,按照4-6人的標準控制各個小組的人數。若小組人數過多,小組成員的表達機會將會減少,難以充分鍛煉學生的個人能力。而過少的話,合作學習的氛圍又得不到構建。因此,初中歷史教師需充分考慮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要求,將小組規模合理確定下來。需注意的是,小組人數要隨課堂教學內容而發生變化,以便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效果。例如,學習《正面戰場的抗戰》一課時,若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探究臺兒莊戰役的發生區域、過程以及結果,可適當減少小組人數,因為這一問題難度較小。而在學習《盛唐氣象》一課時,由于要從經濟、文化、民族交往、社會風氣等多個角度著手分析,則要適當增加小組人數,以便保證每一個領域都能夠設置專門的負責成員。此外,為保證小組合作學習實施效果,教師需堅持異質分組的原則,每組學生具有差異化的基礎水平,這樣能夠將基礎良好學生的帶動作用發揮出來,有助于促進班級學生的共同提高和發展。
(二)合理確定探究內容
探究內容的價值直接決定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效果,因此教師需充分重視探究內容的選擇和確定。首先,要與學生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如果教師所提出的探究內容,與學生生活沒有絲毫關系,那么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將會大打折扣。因此,要將生活化歷史探究問題設計出來,幫助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運用學習到的知識,促使學以致用教學目的得到實現。在學習《抗日戰爭的勝利》一課時,教師可提出這樣的探究問題:“我們應該抱著怎樣的態度與日本開展交往活動?”此問題的開放性較強,又與學生的當前生活聯系緊密,學生的參與熱情較高,紛紛將個人意見表達出來。很多學生認為,“我們要牢記歷史的教訓,不斷增強綜合國力,避免歷史重演。同時,要抱著和平、開放的態度與日本開展交流活動,不要延續仇恨?!币灿幸恍W生出現較為偏激的念頭,面對這些思想較為偏激的學生,教師要及時進行引導,將和平、積極的意識傳輸給學生,促使學生的思想觀念得到糾正,避免在以后的生活中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其次,合理控制探究問題的難度。小組合作學習雖然優勢較大,但難以適用于所有歷史章節教學中。教師需結合具體教學內容,科學選擇教學策略。同時,要嚴格把控探究問題的難度。如果探究問題難度較小,甚至不具備討論的可能性,則難以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而如果設計出過難的問題,與學生的理解能力存在較大偏差,也會影響到學生歷史學習自信的構建。因此,教師只有選擇難度適中的探究性問題,方可以凸顯小組合作學習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