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義
摘 要: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的教學中,課堂教學的高效性一直是教師追求的教學目標。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無法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需求及學生自身的發展需求,因此,地理教師需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這不僅有助于教學效率與質量的提高,而且還能促進教學的進一步改革。基于此,教師可主要對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學必要性進行闡述,并提出相應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地理;教學方法;創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8-010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8.051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方法也需進行相應的改革,小組合作、導學案等新型教學法以及多樣化的信息技術逐漸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廣泛運用。但是,面對新課程改革的大潮流,部分教師在運用新型教學法時,仍舊流于表面,本質上還是教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學生還是埋頭做筆記的灌輸式教學。基于此,想要確保新課程下地理教學方法的創新及教學有效性,就需要教師注重自身教學理念的明確與轉變,并在此基礎上,創新教學方法,從而使高中地理的教學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一、新課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學價值
高中地理具體教學中,教師需注重豐富地理教學資源的開發,以此使學生對于地球現象與事物的了解、自然規律的探索、生活環境的認識、地理信息技術的學習等各種需求獲得滿足。學生通過地理知識的學習,不僅能發現現實生活當中的地理知識,并對地理現象進行科學的理解,還能通過地理知識創新性的解決現實生活的地理問題[1]。因此,滿足多元化地理知識的學習是學生得以綜合發展的必要環節。
(一)問題探究具有重要地位
高中地理教材中,每個章節都有相應的“問題研究”部分,這充分表明新課改下,十分重視學生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因此在教材中會設置對應知識點的版面。而地理教學中想要實現高效教學,就需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2]。因此,以生為主的課堂教學,經過學生之間的合作與探究,不僅有助于學生參與性的提高,還能使學生通過合作互助、獨立思考的形式解決相關問題后獲得相應成就感。
(二)注重信息技術的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其已經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廣泛運用,尤其是與地理知識相關的,如谷歌地球、3S、多媒體技術等。其通過圖片、文字、視頻等方式將抽象的地理知識通過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這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抽象概念的理解及記憶都有著顯著效果。
二、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方法的創新
在中國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合格的公民具備的地理素養通常表現為:有環保意識及持續發展觀念、科學看待人地關系、注重與生活相關的資源、人口、環境、區域發展等相關問題。基于此,地理教學中,教師需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
(一)教學觀念的創新
高中地理的教學中,傳統化教學都是將教師作為中心,而學生通常是被動接受知識。但是,新課程下,高中地理的教學觀念也轉變為以學生為本,因此教師需站在學生的立場進行教學活動的開展,并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以確保教學理念的提高[3]。想要確保地理教師的教學觀念得到有效改善,最重要的就是教師充分的信任、尊重、鼓勵學生。對于大部分教師而言,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通常更關注學生的成績,而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入,地理教師就需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積極發現學生自身的閃光點,并堅持公平公正的核心原則,鼓勵與關心學生,以促使學生形成地理知識的學習自信心。除此之外,地理教師還需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指導學生與教師及其同學積極主動地交流,以強化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4]。同時,教師還要積極地與其他學科教師交流與溝通,以此全方位了解學生,并促使學生實現更好地成長。需特別注意的是,地理教師需做好相應的引導,并在實踐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己,通過自身的魅力對學生進行感染,這不僅能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還能使地理教學質量與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二)注重課程導入
上課初期,學生通常會處于智力低迷、情緒沉悶的狀態,教師如果直接開始上課,學生不僅會冷漠面對課堂,而且還會對學習產生疲憊與倦怠。因此,教師就需注重新課導入,通過新課導入,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進入到課堂學習中,還能使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得到有效提高,并確保后期的教學順利開展。常見的新課導入方法為:
1.多媒體導入。信息化時代下,大多數學校都安裝了相應的多媒體設備。基于此,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技術開展新課導入,運用音像視頻把學生接觸較少或者困難的地理知識或現象呈現出來,并營造出和教學內容有關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好奇心與求知欲。
2.復習導入。復習導入通常適合與前期學習的章節有密切關系的新課內容,教師可引導學生復習前期學習的知識進行鞏固,以此使學生更好地接受新課,并使學生在學習新課時更游刃有余。
3.時事導入。新課程背景下,更提倡生活化的教學。基于此,地理教師可以將生活當中人們所關注的相關時事熱點在新課教學前導入,這不僅能調動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使學生形成相應的資源觀、環境觀、持續發展觀。同時,通過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學生還會更直觀地學習與掌握到自身周邊的環境問題,并積極關注到氣候的變化焦點,從而使教師經過導入更好地學習課程內容。
(三)注重知識體系的構建
地理教材的內容不僅包羅萬象,而且知識點也包含著較寬的范圍。想要準確記憶大量的地理知識通常不是件易事。創建滿足學生認知規律與心理發展的知識聯系,不僅有助于學生明確教材各章節的聯系,知識點的相關性及其難點,還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升華,能力得到提高。且在新課改下,地理教材不只是注重知識的完整性與系統性,其知識間還存在較大的跨度。基于此,地理教師就需引導學生對相關知識點進行分門別類,形成將地理概念作為基點,經過地理規律的延伸與交錯,由知識脈絡所構成的知識體系,以深化學生對教材各章節知識內在聯系的理解。同時,地理教師在具體教學時,需具有基本的一個線索,引導學生根據該線索開展學習。教師還需引導學生按照自身的差異繪制相應的思維導圖,或者是幫助學生對相應的知識網絡進行歸納,并在宏觀角度對地理知識體系實施感知,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內化與理解,還能使學生對高中地理知識形成整體認識,從而使學生通過提取相關知識線索使書本知識變薄,并具備自身的知識網絡。同時,地理教師還能引導學生積極變換角度,通過不同的標準,對知識序列進行重新編織,并根據地點分布、因果、順序等聯系實現高效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