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瀟瀟
【摘要】學生要想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生活,不能一味地依賴別人的教授,或者僅依靠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必須要樹立自主發展的意識,不斷提升完善自己.對于初中數學課程而言,教師需要做的不止是對教材知識的講授,還要讓學生養成學習的意識,掌握學習的方法.本文對初中生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進行了探究,以提高他們的學習水平,為以后的發展奠定能力基礎.
【關鍵詞】初中;數學;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改下,教學理念在不斷地轉變與革新.在當前的教學活動中,目標不能只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要加強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是被動地等著教師講解,而是主動地思考解決途徑.在傳統課堂上,教師是主角,學生往往在被動接受的位置,大多數學生僅能對知識形成淺顯的理解,自身的能力缺少發展的空間.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發揮其主體作用,發掘自身的潛能,使其形成主動學習的模式,通過自學能力的培養,實現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自主學習能力的含義
對于自主學習,中西方國家的教育領域都有較深的研究.綜合來看,自主學習就是指學生在不受制約的情況下,自主設計和實施學習的方案,自主學習的驅動力來源于學生的內部本能.具體來說,內部驅動力有三個方面:①觀察學習,即學生通過對他人的觀察,反思并改進自身的行為,是一種觀察和模仿他人行為的過程;②自我獎懲,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學生會根據教師和家長對自身的評價,逐漸構建起個性化的評價標準,通過這種標準來要求和評價自己,對自己的學習狀況進行檢查,并做出一定的自我鼓勵或懲罰;③自我反應,學生會根據自身的價值觀念,對應做什么事情、不應做什么事情做出反應.自主學習以學習中的內在動力為基礎,以其自主性為體現.但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由于學生面臨的知識和問題較復雜,學生本身的認知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學習并不能完全獨立存在,還需要教師、同學以及相關教學資源的支持才能進行.
二、影響自主學習能力的因素
(一)學生的學習動機
對于自主學習來說,學生本身的學習動機是最基本的要素.學生的思想觀念不同,對學習的動機也有所區別.在教學實踐中,有的學生認為學習是為了以后的生活與發展,有的學生認為學習就是為了取得更好的考試成績,還有較少部分的學生對數學學習存在排斥心理,并沒有明確的學習動機.即便是出發點相同的學生,其動機的強弱也會有區別.學生的學習動機會直接影響其自學能力,學習動機強的學生,通常比較喜歡有方向、有計劃地開展學習活動,傾向于主動理解知識、解決問題,在預習、作業等環節會表現得比較好;學習動機弱的學生,更喜歡接受教師的講授,跟隨教師的思路走,缺乏獨立的想法,在沒有教師監督的情況下,學習效率會明顯降低.同時,學習目標的設計也很關鍵,有的學生會為自己設定階段性的目標,然后為了完成目標而努力,而缺乏學習目標的學生,在學習中沒有方向,也就難以形成學習的動力.
(二)教師的教授方法
盡管大部分教師都已經了解到自學的重要性,但并不清楚如何將其融入教學實踐中,難以突破固化的傳統模式,自主學習難以落實到課堂中.很多教師具有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意愿,但沒有掌握相應的教授方法,盲目開展自學活動,反而容易影響教學的進程.教授方法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關系到教師本身的素養,假如教師掌握豐富有趣的教授方法,那么會提升學生對教師本身、對數學課程的興趣,使其形成更高的自學動力.反之,假如教師采用的教授方法單調枯燥,勢必會導致學生的興趣降低,難以使其主動地學習.因此,教師必須要靈活運用合適的教授方法,讓學生形成高漲的數學學習熱情.
(三)家長的心理期待
家庭環境對于學生的學習觀念有著很大影響.如果家長對自主學習不重視,將學習完全依托于學校,那么學生也會形成惰性心理.如果家長只看重學生的考試分數,對孩子提出過于嚴苛的要求,那么即使學生對數學學習存在興趣,也會在過高的心理期待下形成沉重的學習壓力,興趣會在學習過程中被逐漸消磨掉.當家長以信任與支持的態度對待孩子的學習時,能夠有效地增強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同時,學歷較高的家長通常更容易對自主學習形成認同感,并在日常生活中將這種思想滲透給孩子,從而使其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三、培養初中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一)注重課前引導,形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課前預習是自主學習的主要環節之一.然而,由于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水平參差不齊,自主預習的效果也不盡相同.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通常可以較好地完成預習任務,而學習能力中等或偏弱的學生,在預習時會面臨較大的難度.同時,許多初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這也是導致預習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在預習的時候,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教材上的數學知識點與例題較多,無法準確地分析預習的重點內容,在預習中具有隨意性與盲目性.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把預習任務拋給學生,那么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預習環節的指導,引導他們把握本課的重點、難點,重點是這一課的核心知識,需要學生深入理解,而每名學生面臨的難點知識可能并不相同,如果學生清楚預習中的重難點,就能夠有針對性地聽課學習,從而奠定堅實的數學基礎.同時,還要培養學生標注的習慣,把學習中的重點知識、不懂的問題以對應的符號標記出來,以便之后向教師請教或者溫習查看.
例如,在教學“一元二次方程”的時候,配方法是一個重點,很多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教師可以將其融入預習任務當中,讓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理論內容,研讀相關例題,以了解配方法的內容.教師可提出一些題目,讓學生嘗試著運用所學的方法進行解答,如:①x2+3x+2=0;②x2+2x-4=0;③(x-1)(x+2)=1.學生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學習以及對例題的解答,能夠對本課的知識有較好的掌握,對于一些不懂的地方,在上課時可以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有重點地聽學對應的部分,以此來完善自己的數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