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萊 房國錚
摘? ?要: 本文針對一些大學生文化自信心薄弱的現象,梳理中華傳統文化對外翻譯存在的問題,研究文化自信在對外翻譯中的重要性,以及與中華傳統文化的關系,提出在中華傳統文化對外翻譯中學生文化自信心建構的相關對策。這方面,包括開設專門的中國文化翻譯課程,有針對性地讓學生學習;課上與課下結合等形式,多角度讓學生認識、理解、創新中國文化,潛移默化地培養文化自信心;在翻譯實踐中,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引導學生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對待外來文化;以客觀、科學的態度,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勇于接受各種評價。
關鍵詞: 中華傳統文化? ?對外翻譯?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且對文化的生命力始終持有堅定的信念[1](4-8)。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家興亡、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的重要問題。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沉淀孕育了我國博大精深、厚德載物的優秀傳統文化體系。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既是我國發展文化建設的根基,又是中華民族樹立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可以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二者缺一不可。然而,大學作為學生學習翻譯的主要階段,學校大多僅傳授與目的語相關的語言、歷史、文化等知識,并沒有專門設置中國傳統文化相關課程。學生在翻譯中國傳統、歷史遺跡等有關方面素材時,存在如何將這些中國元素準確地譯成外語、如何生動地傳達出文化意義等問題。為了更好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突破語言的障礙、傳播到世界各國,在對外翻譯中需建構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心。本文分析文化自信在對外翻譯中的重要性,審視當下學生在翻譯中華傳統文化時面臨的問題,提出在對外翻譯中樹立文化自信的策略,讓學生主動投身建設中國文化的事業當中,承擔起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理念的艱巨任務。
一、文化自信在對外翻譯中的重要性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順利推行,各國越來越重視彼此間文化的溝通、文明的交流,中國也在不斷地向世界各地輸出本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對外翻譯過程中,譯者不可避免地遇到我國傳統文化或西方的歷史、文化,譯者若僅僅是機械地將中外文字一一對應、翻譯文字表面,將失去中國文化的古韻味和深厚的內涵,使譯出的內容枯燥乏味。重要的是使文化傳播失去意義,更不用提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首先要全身心地熱愛本國文化。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的古國,自古以來就不斷誕生諸多文化大家,數不清的文人巨匠留下的文學著作更成為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寶貴財富。因此,我國從不缺少對外傳播的素材。然而,現狀是我國并不缺少翻譯人才,缺少的是懂中國傳統文化和自身文化底蘊深厚的高質量翻譯人才。學生不了解中國文化或對其僅是一知半解,只知其表面而不知其內在,在對外翻譯中國文化時,便會手足無措,譯出的內容仿佛缺失了靈魂,丟失了中國文化真正的魅力。因此,在對外翻譯過程中,文化自信可謂重中之重。只有學生從根本上認同并理解中國文化,加上準確的語言表達,這樣翻譯出來的作品才不失中國文化的內涵,才能讓世界從中體驗到中國燦爛的優秀文化。
每個國家的文化都有獨特之處,若是世界上所有國家都認同一個歷史、傳播同一種文化,那么大千世界便不再是五彩繽紛的,只有不同的國家共同傳播獨有的文化,讓其互相融合,繼而創新出“新的東西”,才是文化傳播的意義所在,也是當今社會追求文化全球化的初心。對于來自世界各地各種好壞不一的文化,是否會打碎你固有的文化觀,而盲目追求外來文化?面對外界對本國文化的各種質疑的聲音,是否會堅守本國文化、理智對待所有評價?因此,在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并存的同時,需堅守文化自信,以展現中國形象,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在對外翻譯中,加深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激發學生對中外文化的研究興趣,讓學生樹立強烈的文化自信,自覺地做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使者[2](40-41)。
二、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與文化自信的關系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厚德載人。2013年12月30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說:“讓13億每一個個體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傳承中華文化的主體。”[3]中華民族的兒女擔任著傳播中國文化、彰顯中國風范的重要任務,肩負著傳承中國文化、創新中國特色的不屈使命。因此,若想讓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堅持文化自信是首要前提。
(一)中華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堅實的根基。
首先,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孕育了深厚的傳統文化,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就像是一盞明燈,始終為中華兒女指引著前進的方向。正因如此,中國才能屹立于世界東方不倒,在世界各個領域,中華兒女才有足夠的底氣發光發熱,無論面對什么樣的挫折、經歷什么樣的磨難,中華兒女依舊會從一而終地堅定本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堅信勝利的一天終會來臨。其次,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文化底蘊,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中華武術文化的“剛柔并濟、內外兼修”,茶道文化的“修身養性”,等等,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為樹立文化自信提供了堅實的中堅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凝聚著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積累著刻骨銘心的前人經驗,其中蘊含的中國的思想內在、傳統美德、精神文化,已成為中華兒女強大的精神支撐,其深厚的精神內涵為每一位中華兒女所驕傲并作為自己的處世原則,增強了每一個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心。
(二)文化自信是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的后背支撐。
堅定文化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既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充分認同與肯定,又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承,更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得以傳播國際的強大動力。從古至今,從中到西,民族的興旺、國家的崛起、人類社會的進步無一不伴隨著文化的發展,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中國文化就無法“走出去”,就無法在當今世界的舞臺上熠熠生輝。信息化時代,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各類西方文化紛至沓來,給我國年輕人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思想沖擊。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對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一種中國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都是目前面臨的重要課題。世界文化千姿百態,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能夠弘揚和發展,文化自信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文化自信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得以發展的強大支撐。
三、中華傳統文化對外翻譯中樹立文化自信的對策
中華文化若想傳播到國際,則翻譯必不可少。譯者若是沒有深厚的文化翻譯底蘊,那么,中華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很有可能失去原有的魅力。如果沒有文化自信,翻譯在很大程度上便失去了意義。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重視母語文化的學習,在對外翻譯中時刻保持文化自信是極其重要的。為了保證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對外翻譯時的準確性和效果,可以從以下方面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
(一)設置專門的中國文化翻譯課程。
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已開設了與外語相關的諸多學位,也設置了很多學習外語必備的文化課程,但似乎并沒有專門設置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學生大多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也不曾學習過中國元素的專有名詞或者中國文化的外譯,在我國傳統文化對外翻譯時,學生無從下手,更不用說達到傳播文化的效果。文化的傳播是雙向甚至是多向的,僅是單一輸出中國文化或輸入外國文化并不能達到真正的效果,與跨文化傳播更是南轅北轍,中國人若是自己都不了解中國文化,何談能廣泛地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應該額外開設中國傳統文化翻譯課程并在全國高校普及,目的是讓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并能夠生動外譯,不能一知半解、草草了事,以免在翻譯過程中對某種不熟知的文化現象傳達錯誤,造成偏頗。在中國傳統文化翻譯課程中,傳授內容不僅涉及中國深厚的古代文化、現代文化、傳統節日、歷史遺跡等,還包括如何將這些中國元素的詞匯準確地將譯成外語,更要側重如何將其代表的文化含義傳遞出來,如此才能豐富翻譯作品內涵,彰顯中國文化魅力。從潛移默化的學習中,學生能夠直觀接觸中國文化,從根本上認同中國文化,培養文化自信心,傳播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提高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
(二)多元素培養學生文化自信。
少年強則國強,大學生作為日后的國家棟梁,更應具備充分了解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良好素質。目前高校大多先入為主地學習目的語的歷史、文化、思想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定會遇到與中國以往理念相斥的觀點、與中國文化相異的文化,本身對中外文化的了解就不夠,這種方式很可能使學生的價值觀出現錯誤走向,造成盲目崇拜,體現了當下大學生群體喪失文化自信。這就要求教師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心,讓學生在對外翻譯中國傳統文化時,能時刻堅持文化自信。教師可以采取以下兩種方式讓學生研究中國文化及其外譯。一是在課上,教師側重選取中國十九大政府報告、白皮書等重要的國家政治文件讓學生進行外譯,并小組練習用外語介紹具有悠久歷史的萬里長城、岳陽樓等傳統建筑或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的由來,加深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印象,提高學生對中國優秀文化的認同感,樹立文化自信心。二是各高校可以舉辦校、省聯合翻譯等各種比賽,讓學生通過網絡、書籍等方式自主了解中國文化,傳遞中國文化韻味。通過教師課上的傳授、學生課下參加比賽、查閱資料、觀看紀錄片等各種形式讓學生認識、理解、創新中國文化,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心,使學生在對外翻譯中國傳統文化時,有效表達深厚的文化內涵,達到真正文化輸出的效果。
(三)翻譯實踐中增強文化自信。
在翻譯具有中國元素的傳統文化文章時,有些譯者很可能不自信,懷疑自己翻譯的中國傳統文化作品是否會被西方人接受,甚至擔憂自己翻譯的作品是否會遭到西方人的嘲笑?這就是典型的文化自信心缺失的表現。只是一味地迎合西方人的理解而狹義的翻譯,無法準確、客觀地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的真正內涵,若想翻譯的作品更加健全、飽滿,則應該樹立文化自信。強大的文化自信是對外翻譯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的有效保障,也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得以傳播的重要前提。這就需要學生充分利用直譯法、意譯法反復練習中譯外和外譯中,主動了解中外的文化差異,跳出“文字”,傳達文字背后的文化含義,力圖在對外翻譯中消除文化差異帶來的影響。互譯后再一次進行復核,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外文化間的差異,刺激學生對中外文化的敏感度,加深學生對中外文化的認識,在翻譯實踐中增強文化自信,強化跨文化交流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建立理智的文化自信觀,推進當代文化交流。
全球化時代,各國之間越來越重視經濟、科技等方面的往來,加大了文化間溝通的力度,世界文化豐富多彩,東西方文化各有所長。學生在對外翻譯時,對于本土的中國傳統與現代文化,要以客觀、科學的視野看待,不可盲目遵從我國傳統文化,一味繼承;對于外來的西方文化,要以開放、包容的姿態面對,取其精華,取長補短。真正的文化自信絕不意味著唯我獨尊、夜郎自大,而是基于對本國本民族文化的深刻自覺、自知、自省,基于在古今中外文明比較中確立起來的大國氣度、大國精神、大國擔當[4]。培養學生時刻保持理智的文化自信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之處積極認可,對外來優質文化積極吸收,以開放、包容交流,以創新、發展交友。在對外翻譯過程中,學生應將如何使文字中蘊含的文化含義生動地表達出來作為首要前提,不斷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之處,比較、借鑒外來文化。一方面讓學生做到主動傳播中國文化,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文化的內涵,另一方面在多元文化的互動中,學生能夠更加真切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做到理智聆聽所有的聲音,客觀看待所有評價,從而增強文化自信。
四、結語
全球化時代,中國愈加注重本國文化建設,以及與外國文化之間的交流、碰撞。學生如何端正思想認識、充分掌握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并在傳統文化對外翻譯中體現這些文化內涵與價值理念,首要前提是堅持本國傳統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要熱愛自己的文化,從內心深處認同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對外翻譯中,應尊重多元文化,必須秉持文化自信,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發揚光大,履行傳播中國文化于世界的使命,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
[1]云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中)[J].紅旗文稿,2010(16).
[2]顏景義.以文學視角看日漢互譯中文化自信的建構——以大連海洋大學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04).
[3]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1-01(1).
[4]從春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J].紅旗文稿,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