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以安徽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園區為研究對象,運用層次分析法,建立旅游資源評價指標體系,從基礎條件、服務管理和功能3個方面選取18個相應指標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資源進行綜合評價,同時依據評價結果提出相關對策,為安徽省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的合理規劃和科學開發提供參考。
關鍵詞: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層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 F592.7?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7-0176-03
Evalu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Anhui Province
LI Guoqing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Abstract: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demonstration park in anhu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set up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ourism resources, from basic condition and function of service management and three aspects of selecting 18 corresponding index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to carry on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s, I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rational planning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Rural tourism;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休閑農業是利用農業自然環境、田園景觀、農業生產、農業經營、農耕文化、農業設施、農家生活等資源,為游客提供觀光、休閑、體驗等多項需求的農業經營活動[1]。休閑農業作為農業和旅游業相互結合的新型產業[2],對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在綜合性的休閑農業區,游客不僅可以游覽觀光、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還可以采摘瓜果、體驗農作、住宿和度假[4]。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發展方式,休閑農業引發了國內外學者討論熱潮。國外對休閑農業的研究起步較早,研究內容深入,注重多學科交叉研究,形成了成熟的研究內容體系。國內學者從不同尺度對休閑農業的空間分布進行了分析,對不同區域休閑農業開發、評價和發展潛力進行了研究[5]。筆者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和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建立評價等級和標準,并以此為依據得出評價對象的優劣性,以期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資源的評價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通過政府部門的規劃引領和創新驅動,安徽省休閑農業不斷升級,拓展出“農業+”文化、教育、旅游、康養等特色內容,并由此催生出鄉村度假莊園、科技教育農業園、文化創意農業園、休閑農場等鄉村旅游新業態,帶動了休閑農業產業興旺。安徽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開發模式包括農莊型、園區型、特色產業集群型、傳統村落景觀型、農家樂等類型[6],發展前景十分廣闊(表1)。
馬郢社區、瑞光樂園 4 2 阜陽 阜陽老泉河生態農莊、界首市翰墨文化園 2 3 亳州 亳州譙城區潤耕家庭農場、那年·鄉下 2 4 淮北 濉溪縣五鋪農場、濉溪縣周末果蔬種植農場 2 5 宿州 碭山縣梨樹王景區、綠饗園現代農業示范園 2 6 蚌埠 水海葡萄莊園 1 7 淮南 安徽寶根園生態農莊、淮南豆腐主題文化園 2 8 滁州 安徽荒草圩農業旅游觀光園、圣豐農業園 2 9 六安 龍熙莊園、江淮果嶺大觀園、明清生態園、安徽過灣三產融合鄉村休閑智慧旅游示范園 4 10 馬鞍山 花子休閑農業產業園、當涂縣桃花源生態休閑農業園、馬鞍山市秋水漁歌休閑園 3 11 蕪湖 繁昌圣泉山莊、蕪湖原野森林休閑農莊、蕪湖丹洋休閑旅游示范園 3 12 宣城 桃花潭畔創意農業園、安徽天鵝湖生態園、伍員山水農業公園、廣德市趙村田園綜合體 4 13 銅陵 荷葉田田田園綜合體、梧桐花谷 2 14 安慶 岳西縣石翠農莊、獨秀山觀音湖生態園、安慶高老莊生態園 3 15 池州 池州太普休閑農場、西黃山富硒農旅度假區 2 16 黃山 弋江源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謝裕大茶博園、黃山楊家寨 3 ]
1.2 休閑農業評價體系構建
1.2.1 指標體系 在資源開發中,基礎條件是前提,經營管理是保障,功能效益是目標,因此將3者作為準則層。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資源兼具自然和人文特征,可以被開發利用的資源包括山水田園的自然風景、悠久馳名的文化內涵、特有的農副產品及特色節事活動。在遵循科學性、綜合性等原則的基礎上,參考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選擇子準則層和指標層,從而構建符合安徽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特點的評價指標體系。
1.2.2 權重計算 運用YAAHP軟件進行構造層次模型,采用德爾菲法,以專家問卷的形式邀請10位旅游管理、城鄉規劃等學科的專家按照相對重要性等級對指標進行兩兩比較,進行1~9分的評價。每位專家的打分都用軟件進行判斷矩陣檢驗和一致性驗證。
2 結果與分析
2.1 基礎條件 由表2可知,在安徽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資源評價指標體系中,基礎條件權重為0.111,在準則層中排名最低,說明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資源開發中,基礎條件的優劣可以通過其他手段彌補。子準則層中,規劃開發所占權重較高,指標層中特色項目在總排序中所占名次也靠前,說明在資源開發中,開發具有特色和新意的鄉村項目很大程度上能夠抵消不利區位和資源匱乏帶來的劣勢。相比地理位置、交通環境和文化內涵,山水田園風光帶來的休閑游憩功能更為重要。
2.2 經營管理 由表2可知,經營管理在準則層中居次要地位,相比產品開發和配套設施,園區的未來發展能力更為重要,營銷方式和員工素質是園區發展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加強服務隊伍的管理建設,使其自身成為園區的招牌更具有營銷意義。園區在發展時還應避免同質化現象,開發具有當地特色的參與式體驗活動。在保證園區游覽安全的基礎上發展基礎配套設施。
2.3 功能效益 功能效益是一個園區所追求的最終目標。由表2可知,在整個資源評價體系中,功能效益在準則層所占權重遠遠高于基礎條件和經營管理,這表明園區的效益是整個資源評價的重心,其他諸如資源稟賦、規劃開發、發展能力、配套設施因素都是為效益存在和服務。在功能效益中,環境效益權重略高于經濟效益,但在指標層中,經濟效益下的收入增長率卻高于環境效益下的綠色產品占比和生態保護,說明經濟因子對功能效益影響較大,而環境因子對功能效益影響更廣。
3 對策建議
3.1 強化生態保護,堅持聯動發展 鄉村的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不僅具有美化鄉村環境的功能,水、空氣和動植物資源的質量還制約著園區的發展。通過休閑農業將傳統農業、手工業、加工業聯動起來,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注重生態保護。發揮文化、歷史、山水、田園等資源的吸引力,協調帶動園區發展。
3.2 緊扣規劃主題,培育地方品牌 鄉土性是休閑農業的靈魂,鼓勵因地制宜開展多種形式的品牌創建活動,打造具有獨特內涵和民俗文化的休閑農業知名品牌和目的地。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有農莊型、園區型、特色產業集群型、傳統村落景觀型和農家樂等類型,園區項目和活動應緊扣主題,如因地制宜開展垂釣節、采摘節、文化節等特色節慶活動,提高消費者的參與度,延長消費者停留時間,從而擴大盈利空間。
3.3 發展園區能力,升級宣傳手段 省級示范園區中除個別發展較好的園區外,多數園區都未建設自己的官網,在旅游軟件中和地圖中的標注也不明確。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不利用好網絡這個有力工具對自身的宣傳和未來發展都很不利。因此,要積極利用新媒體和新技術進行多元化的傳播,如搭建微信、微博公眾平臺展示園區特色活動,利用無人機航拍園區美景等,抓住消費者心理,擴大園區知名度,以規劃和宣傳彌補其他方面的劣勢。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旅游發展背景下古鎮社會空間變遷的過程與機理”(41371160)。
作者簡介:李國慶(1997—),女,安徽亳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地理。? 收稿日期:2021-06-27
參考文獻
[1]陳麗媛.基于AHP層次分析法的休閑農業評價體系構建[D].昆明:云南農業大學,2015.
[2]闞如良,楊小平,鄭宇飛,等.休閑農業資源開發與評價——以三峽步步升文化村為例[J].生態經濟,2015,31(04):103-106.
[3]任開榮,董繼剛.休閑農業研究述評[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03):195-203.
[4]張琨.平陽縣西部生態休閑產業帶發展研究[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8.
[5]張曉瑤,陸林,張清源,等.安徽省休閑農業空間分異特征及影響因素[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2(06):568-576.
[6]肖軍,熊健.安徽省休閑農業開發模式選擇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3(02):38-44.
(責編:徐世紅)